本科生田野工作坊
第一期 | 从四环城中村到二环经租房 (王子豪 赵珮昕)
第二期 | 从“意料之外” 到“情理之中:在华北陶瓷城的田野工作(薛雯静 许天怡 苏琪红)
第三期 | 不能见“木” 焉能见“林”:议彩礼情境中的村庄道德与社会底蕴(王思凝 贾宇婧)
第四期 | 边疆、影像与民族主义:泰北克伦人村落的影像实践与自我反思(玄子奇)
第五期 | 安居与乐业:城市变迁中的居民行动与基层治理(钱弘慧 袁艺丹)
第六期 | 宁人以“理”:农村抗争行动的逻辑及其消解(王恒 林上)
第七期 | 被动城市化与新市民社会阶层的重构(胡雨蝶 谭心怡 张蓁宜)
第八期 | 何以为家:新生代农村青年进城买房的家庭化策略(林子涵 朱磊 李思妍)
第九期 | 分流与排斥:“拼贴画式”教育分层的微观生成(古宇昕、文雯、周艳亦杰、张蓁宜)
第十期 | 学作画 学做画家:一幅艺术社会学的田野景观(田嘉毅)
第十一期 | “流量争夺战”:算法控制下网络带货主播的劳动过程(沈安然)
第十二期 | 纪念一段棘手的过去:在疆“上海青年”的身份之争与记忆之场(徐毅萌)
第十三期 | 城市新劳动研究及其方法(汪建华 张杨波)
第十四期 | 新瓶装“旧酒”:戒毒所中的微观制度实践(苏方、申彤、单惟童)
第十五期 | 民营企业家行为研究:一个晃晃荡荡的研究之旅(丁冠兰、张正涛、李雪源)
第十六期 | “氛围”的凝聚与濡染:垃圾分类背后(肖志文、张若欣、许馨心)
第十七期 | 疾病污名与母职重构:患病孩子母亲养育历程的经验研究(戴嘉雯、陈一宁)
第十八期 | “越轨”在衡中:总体性机构中的生活逻辑(龙嘉毅、刘儒骁、潘文欣)
第十九期 | 齐家之礼:祠堂仪式中的宗族建构(龙嘉毅、伍宇晟)
第二十期 | 从木石砖瓦到钢铁水泥:项目制中多主体互动的双逻辑路径(丁雨辰 黄昕昕 孟祥婕)
第二十一期 | 经营陌生:按摩手艺人的流动业态研究——以北京市H按摩店为例(乔澄宇 甘鹏祺 卢思薇)
第二十二期 | 从“龙须沟”到“理想国” ——五号楼车委会的停车自治实践(张琪钰、张释之)
第二十三期 | 异托邦内的媒介盗猎: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媒介接触与社会化研究——以H市L校“清北班”学生为例(王敏嘉、甘鹏棋、宋方凝、康亦文)
第二十四期 | 行止有据:乡村民办幼儿园的时势适应与优势培塑(陈雨涵、程思璇、苟钟月)
第二十五期 | “做家长”——医疗慈善项目中陪护母亲的角色适应(黄怀璞、范欣乐、金姝含)
第二十六期 | 非理想突围:福利企业环境重塑与价值回归——“万福”涂料企业反残疾污名的实践启示(黄熠、孟晨曦)
第二十七期 | 教育组织与政策
第二十八期 | 教育与学生发展
第二十九期 | 劳动研究的多重面孔
第三十期 | 与“子”偕老唐氏综合征家庭的反哺缺位与代际养老困境
第三十一期 | 为军为父:西藏退役军人的父职实践
第三十二期 | “流”住的车站:北京A站聚居流浪者社群的民族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