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生教学 > 本科生 > 社会调查实践 > 第二期 | 从“意料之外” 到“情理之中:在华北陶瓷城的田野工作(薛雯静 许天怡 苏琪红)
招生教学

第二期 | 从“意料之外” 到“情理之中:在华北陶瓷城的田野工作(薛雯静 许天怡 苏琪红)

田野过程讲述

讲述人:薛雯静 许天怡 苏琪红




【进入田野】

 

我们的调研地在华北陶瓷城,在这个研究初期,我们并没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只是因为刚好两边的老家都在做瓷砖,所以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差异和共性,主要的关注点还是瓷砖生意经营者的生意与生活,希望突出该群体的特点。

 

在研究初期,我们进行了预调,因为没有很好的研究问题,所以希望通过预调查来发现一些可研究的问题点。我们以为:进入会非常容易(因为是熟人领着进入)、会有大量的现象和信息扑面而来。

 

进入田野后,遇到状况和身处的情景是我完全没有设想到的。我潜意识地以为带领我们的进入的尤阿姨是一个非常温和热情的形象,可是她在20多分钟的车程上就跟我们说了三句话,她以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为由拒绝我们对她本人进行访谈。

 

阿姨完全安排好了我们的调查方法:由她全程领着我们去到那些和她关系好的店里,我们访谈,她就在旁边喝茶嗑瓜子,访谈还没有进入正题就着急领着我们去下一家店铺了。经过两次田野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尤阿姨的确是一个热情的人,但她的热情不体现在给我们提供多少研究素材和研究对象上。

 

请吃饭是贯穿我们整个研究过程中最大的问题,福建人请吃饭是我们完全拒绝不了的。后来我们想,既然要吃,那我们就把饭局当作是参与观察吧,看看他们会不会在饭局里聊到一些重要的内容。而其实这些饭局上根本没有什么在我们的理解中非常特别、重要的内容。最常出现在饭局上的话题,对女人而言就是烫头发和孩子教育,对男人而言就是国家大事和国家领导人的逸闻趣事。

 

【重视感受 依赖细节 敞开视野】

 

其实我们在第一次调研中是非常崩溃的。结束第一天田野回宾馆之后,我们三个人完全颓丧了。我们都说,华北陶瓷城这个田野点直接废掉吧,在这里啥也做不了。参与观察肯定没法做,因为这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车水马龙的生意,而且即使别人在做生意,尤阿姨也不让我们旁观,怕影响到别人,更何况还有两个人听不懂闽南话。

 

深度访谈也很难进行。我们学的方法课上的老师都告诉我们什么样才叫深度访谈,那你应该是要深入到研究对象的个体生活世界和意义系统里面的。周飞舟老师也经常说,你访谈没超过两个小时,那基本上就没有做到深入。金华老师说,你要是整个研究下来没有发现什么事件,那你这个研究就基本上算是失败了。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连超过两小时的访谈时间也没有。

 

我们的访谈技巧非常有限,没有办法引导这些店主们讲述出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重要的事件和转折。在访谈中最常听到他们说的话是:这个没什么好讲的啦这个很正常啦”……我们也没有那个运气在田野里面遇到什么状况和事件发生。这个时期是华北陶瓷城经过20多年沉淀后最稳定、也最平静的一个时期。所有店主的经营和生活其实都进入到了一种无波澜的、常态化的模式里面。凭我们的能力,其实很难把他们历史记忆中的一些时刻和事件牵引出来。

 

回校后找王迪老师讨论:先把第一次田野中能够找到的所有材料汇总、整理一遍,尤其是我们的一些感受和我们观察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几乎把所有的访谈和田野笔记挨个地细致整理分析了一遍,然后初步提出了一个研究问题。与其说它是研究问题,不如说它是一些研究感受的集合。

 

1】之前提到过,华北陶瓷城在这一时期是处在一种无波澜的、常态化的模式里面。市场里的经营活动非常稳定且有序,而且店铺之间有着很高的透明度。

 

2】第二个感受是源于和浙江村的对比——店铺之间在生意上没有复杂的勾连。甚至他们在生意上有意地保持着一些界限。那他们是20多年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还是这种状态有一个形成变化的过程。

 

3】第三个感受源自与夹江陶瓷经营者的对比。根据薛雯静同学对她表爷的电话访谈,夹江人在外地经营瓷砖生意很少会在一个地方落脚超过34年。他们采取的是一种逐水草而居的经营模式。全国哪个地方正处在发展建设期,他们就去到那个地方。那么福建人为什么会在华北陶瓷城这里扎根就是20年呢?他们这样一种持续20多年的稳定聚集经营状态是如何形成的呢?基于这个研究问题,我们开始筹备寒假的第二次田野。

 

【找到自己在田野中合适的定位】

 

第二次进入田野:我们把田野调查的重点从对经营活动的基本了解转向了对经营、生活史的追溯。我们开始设想更多实在调研之外的情境应如何应对:有哪些日常性的内容可以作为与叔叔阿姨展开闲聊的共同话题?过年期间,市场内店主很多都陆续离开,而且生意也很少。所以我们只能选择针对能够接触到的几家店铺进行扎根式研究,多次访问替代一次性深访,把这几个个案了解全面透彻,完整绘制他们经营的时间线。

 

 

又遇到一个问题:这一次的调查不是一两天,而是一两周。我们究竟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和自我定位在市场中待上这么长的时间呢?

 

最初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过在田野的自我定位问题。但是我们在调研进行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在田野环境中的存在非常突兀。首先,我们瓷砖行业的门外汉,因此没有办法真正参与到经营和互动中。在访谈中很多有关经营的问题,店主们只会对我们略谈。所以第二次调研之前老师才会建议我们尽量能在店里承担一定的任务,或者去市场上的管理处或商会找找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但是由于处在春节期间,店铺里面已经没什么活了,商会和管理处也关门了。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在这个田野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我们在田野中的位置和自我定位是什么?

 

1】来自北大的研究者?确实,在田野过程中向叔叔阿姨们阐明我们的研究身份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有的时候需要详细跟他们的解释我们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想法。因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让研究对象对我们将要提出的一些要求和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他们也能帮助我们寻找素材,为我们提供思路。

 

2】不仅仅是研究者:其实在这群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的眼里,我们大部分时候就是三个学习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小孩子,而且还是三个未入社会、生活经历几乎为零的小孩子。孩子这个定位的好处:他们会包容你的一些无理要求,也会原谅你提出的一些较为尖锐的问题,而把这些归因于孩子的单纯无知。

 

定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要根据自己的位置采取更加自然、合理、合乎人情的行动。当你没有特别多的机会或合适的身份参与到研究对象最自然、真实的日常互动中时,我们所能做的是不以自己的强制介入打乱他们自然的生活、经营状态。

 

【研究的具体内容】

 

研究问题基本确定为从人们在天津20多年的发家、经营、生活史中寻找聚集经营稳定持续的原因。问题背后其实潜藏着一些重要的研究线索:经营与生活的互动;店铺之间的分合;店铺内部的分合;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化。

 

访谈偏向口述史,重点借助访谈理出人们20年的经营生活轨迹,发现他们生活中的关键转折。而生活、交往、关系的部分,则更多依靠观察他们日常的互动、话语来寻找线索。

 

第二次田野的大致日程:访谈+店里休息+请吃饭+访谈闲聊回访+请吃饭+写田野笔记+线上互动(局外人提出问题和建议)。以时间为线索整理材料,看哪些地方材料不够,访谈不够细致,第二天可以针对性回访。

 

【离开调研地之后的工作】

 

1】庞杂的录音稿整理和阅读工作——材料整理方式:个体时间线整理+共性和差异性的总结+关注访谈细节。

 

2】文献阅读工作——聚集经营和关系研究(依据重要文本的参考文献发现好的研究;以表格方式整理每篇文献的重点内容以及它与我们研究的关联点);华北陶瓷城和福建商会的各种信息、新闻、网站材料收集;泉州和天津地区统计资料的搜集;福建文化的研究。

 

3】写作——像是织网一样的工作过程:最初是通过每个店主和店铺的个人经历织出了个人/家庭经营生活的时间线。然后通过不同家庭的比较找到了一条时间上的主线:从炒货到批发,从批发到生意规模收缩的过程。通过他们在经营生活中的关联、互动找到一些横向勾连的线。比如:借助老乡圈子来到天津、炒货时期的互相拿货、生活上日常性的小圈子、教育婚姻等问题的互帮互助关系。

 

再次引入时间维度,看这些横向的关系在时间进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发现了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变化和充盈,如:生活上大家逐渐由单纯的老乡变成亲密的朋友,构成日常性的小圈子等等。正是这些关系的不断建立、调适、扩展、加深支撑了他们在天津20多年的经营生活。

 

学生评议环节

 

评议人:赵启琛

关于研究者定位的问题,前面在讲解的时候提到了孩子这个角色,可以通孩子这个身份来进入场域,这个角色的好处在于容易进入、容易获得田野当中女性的帮助;但是想要深入的话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这其实就是在田野当中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和语气,时而是学生、时而也是一个正经的研究者。田野当中都需要有介绍人的引入,有一个良好的介绍人能够帮助在当地首先认识一批人,然后开展研究。但是往往引入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会限制住我们的信息范围。社会学总说社会是复杂的,但是究竟复杂性体现在哪里,其实在课堂上是很难知晓的,或者仅仅通过看论文也是非常难以感知的,田野可以让我们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进而让我们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提问环节(节选)

 

问:听你们的介绍,你们是先进入调研区域,经历过一段时间后才提出问题。那么在之前问题模糊的情况下,如何聚焦到具体的研究选题?

答:虽然我们一开始没有确定选题,但因为他们主要是做瓷砖生意,我们访谈提纲中的问题也是围绕如何做瓷砖生意以及经营网络、社会网络展开。我们的访谈时也会遇到谈论的话题与主题不符的情况,但是王迪老师提醒我们也要注意搜集这些琐碎的信息,因为我们以为没有用的资料可能成为我们最终论文中的一部分。你需要从访谈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主题,从问题再回看你在调研中获得的可用信息。

 

问:参加集体调研时,我们发现受访者已有一套说辞,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做出有意义的研究呢?

答:之前,我和周飞舟老师也聊过这个话题。对于经验丰富的研究者而言,到田野里呆几分钟就能发现特别有意思的话题,而对于我们这种研究经验几乎为零的初学者而言,我觉得到田野里去感受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就好。一些集体参加的实践活动,没有必要刻意的说我要写出一篇论文,你可以借此机会学着怎样进入田野,如何让被访者打开话匣子,不用特别着急的要去做一个研究。

 

教师评议环节

 

王迪老师:田野实践是很有必要的,方法的训练一定要到田野中锻炼才能领悟课上讲的访谈技巧。其次,我想说田野调查是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同学甚至出现焦虑、失眠的情况,这是不必要的,不同的研究路径得到的成果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没有必要设定过高的标准,但要做到在有限的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关于田野的距离,固然通过熟人、政府部门介绍进入会减少部分阻碍,但是其带来的田野距离使得研究者始终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私人关系有时甚至会影响研究者的立场,如何把握田野的距离需要不断思量和考虑。最后一点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要受到自身标签的影响,要真诚的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去,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田野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渐近的进入。

 

凌鹏老师:第一点我想说的是关于定位的问题,如何在田野中明确自己研究者的身份并且让被访者接受?我觉得首先你要做好准备工作,要对研究群体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展开顺畅的交流,让被访者看到你的诚意。同学们的研究问题是关于经济现象,我们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现象是如何产生、发展的,但是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我们要把经济现象放在日常生活中理解。你们听他们饭后聊了哪些事就是很重要的,以此为契机才能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生活史的访谈是重要的。

 

杨善华老师:研究者进入田野时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就是目的性太强,访谈时就被研究问题捆住了。关于定位的问题,田野过程中,你在看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看你。你一定要让他知道你不是外行,别人才会对你表示尊重。你们看到了很多民众的生活,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关心的问题,这正是他们的兴奋点所在,调研时需要投入的是如何与被访者建立信任关系,有了信任关系别人才会讲真话。同学们的田野感受很真切,你们进行田野调研也是认识社会的过程。

 

田耕老师:感谢同学和老师们的发言,我们的田野工作坊举办了两期了,我们希望这个工作坊也能慢慢的像个田野,我们注意到同学们会讲到非学术性的细节,但这是非常真实的。这个工作坊的初衷是希望把真实细琐的生活场景带入到大家认为的应该非常严谨、富有逻辑的学术研究中。今天社会学研究的专业化已经进展的很快,大家在做挑战杯的过程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职业化的学术带给你的压力,但是悖谬的是如果这种职业化的学术离开了散乱的生活就像是一种表演,基于日常生活,我们的学术才是有希望的。作为老师,我们期盼着能给想做研究的同学灵感和力量。

 

关于社会学系本科生田野工作坊

 

我们是初出茅庐的田野工作者

或许有不够成熟的姿态

不够敏锐的洞察

或许磕磕绊绊,不断碰壁

但我们热爱通过田野贴近生活

珍惜在田野中的成长

在这里,我们不展示论文与报告

而将最真切、朴素的田野感受与你分享

欢迎你们的倾听、交流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