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7日上午9:0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第35期本科生田野工作坊在理科五号楼269室举行,主题为“外贸额变动的社会影响——一项初步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2级本科生张家硕同学主讲,社会学系2024级硕士研究生陈晓书同学主持,社会学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叶曾莹同学评议,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田耕老师、助理教授范新光老师出席并参与讨论。
内容回顾
张家硕同学
张家硕先后介绍了研究的三点核心结论。第一,自变量外贸额的波动确实显著推动了因变量强制流动的增长;第二,农民工就业规模收缩是其中的关键机制和中介变量;第三,流动网络符合推拉阻三维模型。
在研究反思上,张家硕认为他们的工作弥补了具有高度隐蔽性的流动网络数据的空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准数据集,同时为理解经济波动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提供新证据。
最后,张家硕分享了如何开启一段助理研究和如果
何
推进自己的研究。他认为,一篇吸引人的文章需要在idea(question)、data、method三个方面至少创新其一。对于本科生而言,最容易取得成果的无疑是data。
评议环节
叶曾莹学姐
叶曾莹学姐
叶曾莹学姐总体上肯定了这项研究的细致性和学术价值,随后学姐对研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研究设计和写作两方面的建议。
在研究设计方面:第一,因变量上,以裁判文书网作为数据来源已基本保证其真实性,但可考虑纳入多种数据来源的可能,并在使用之前评估相关治理政策与治理技术的变化,弄清其对关键时点上因变量的变化趋势造成的影响,以避免出现严重的遗漏变量偏误问题。第二,研究所选择的自变量,似乎与其意图解释的机制存在不恰合性,可以再对相关领域的既有优秀研究,特别是中国语境下的研究进行回顾。第三,控制变量上缺乏了对性别比的纳入,这使得研究的解释缺失了部分对常识逻辑的回应。
在写作上,学姐尤其指出了两个理论假设提出的前提预设,需对提出假设的文献背景、法教义基础再做仔细琢磨,以使行文更加有理据支撑、更符合学界讨论相关问题时做出的一些基本判断。此外,学姐还就方法描述、结果呈现、方法规范给出了改进的建议和可以参考的文献。
教师点评
01 范老师
范新光老师
范老师首先肯定了小组数据整理工作的价值。在所涉主题下,网络结构的数据本就稀少,手工提取和整理数据非常难得,数据集的建立本身已经构成了很大的学术贡献。这项研究本身体现了研究者在量化研究方面的基本素养,初步展现出良好的量化思维,反映了近年来社会学系本科生量化培养的教学成效。
就研究的具体改进而言,首先,范老师指出,研究的重点还可再做调整,在现有的框架下,探讨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可能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探讨更有现实意义,如要进行调整,可以将目前的自变量外贸额操作为工具变量,重新组织整个结论故事。其次,该研究背后的福利政策意涵和对流动人口的关注仍然值得进一步挖掘。最后,范老师鼓励研究者对问题背后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将问题
放置在更广阔的理论与现实关切中进行讨论,而不是简单从数据本身出发组织研究内容。
02 田老师
田耕老师
田老师首先表达了对研究者进入此话题勇气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期待。
而针对研究本身的改进,第一,田老师指出,数据-故事的相互关系还可以更加灵活,研究者可以不局限在从故事找数据的单一路径中,而是保持对数据可及性的充分敏感,先意识到有哪些相关数据是易获取、完整性高的,从中探索可挖掘的社会学故事,这样能够避免困在数据的不齐全之中。第二,田老师还从户籍管理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本研究的价值,研究结论有助于启发思考流动人口管理本身的改良,而非简单地以“放开”作为改良的方向。第三,更多的法学角度的思考,是未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一个抓手,
。
例如,将研究置于整个司法运动的历史下解释,或可得出更丰富和更有深度的见地。
在教师点评后,报告同学表达了对点评学姐和老师的感谢,并基于修改意见对后续的研究计划和改进方向进行回应与补充。活动最后,教师嘉宾为主讲人、评议人、主持人颁发海报纪念框,并与现场听众一起合影留念,此次田野工作坊圆满落幕。
我们是初出茅庐的田野工作者
磕磕绊绊,不断碰壁
但我们热爱通过田野贴近生活
珍惜在田野中的成长
这是社会学之于我们的亲切含义
在这里,我们将与你分享最真切、
朴素的田野感受
欢迎大家的倾听、交流与探讨
文案:孔一舟、时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