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题目
|
指导老师
|
所获奖项
|
2023第三十二届
|
刘悦杨 陈卿玉
|
“流”住的车站:北京A站流浪者社群的民族志研究
|
林叶
|
特等奖
|
郁亚蔓 张郡洋 罗影
|
化规为圆、送医千里:乡镇卫生院的营生之道:以绵阳市J镇卫生院为例
|
王迪
|
特等奖
|
张家硕 叶子涵
|
区域不平等与犯罪:中国拐卖人口流动的宏观环境
|
范新光
|
特等奖
|
張綺妍 乔澄宇 王佳慧
|
内家与外家:转型期农村搭伴养老的对象选择、生活常态与利益纠葛——以内蒙古花乡幸福村为例
|
杨善华 佟新
|
一等奖
|
朱婧茜 秦唯珈 杜天恩
|
与“子”偕老:唐氏综合征家庭的反哺缺位与代际养老困境
|
陆杰华
|
一等奖
|
黄怀璞 范欣乐 金姝含
|
“做家长”——医疗慈善项目中陪护母亲的角色适应
|
刘爱玉
|
二等奖
|
杨乐萱 李雨轩 王子妮
|
合不逾矩:政府和非行政主体合作的三道“关卡”——以湖南省W市芙蓉学校的教育改革为例
|
王迪
|
二等奖
|
杨子瑞 蔡安航
|
变迁与行动:国企单位社区中的群体风波——基于湖南省常德市Z国企的个案研究
|
李康
|
二等奖
|
陈炫齐 陈雨涵 孟晨曦
|
文凭浪潮与市场博弈:民办职校的抉择与背离
|
王娟
|
三等奖
|
郭艺涵 陈雨涵
|
斑驳之影:白癜风的污名与不确定性
|
李康
|
三等奖
|
贾宇承 王东桢 左宇昊
|
灾后临时志愿团体的多元期待与角色调适
|
林叶
|
三等奖
|
刘芮园 熊芷玉
|
以库为家、再造日常:拆迁安置小区失地农民的空间再生产——以江阴市安泰苑小区为例
|
刘爱玉 卢晖临
|
三等奖
|
马瑜杰 鲁迎婕
|
超越污名的温情使命:入殓师的情感劳动与自主性策略
|
陆杰华
|
三等奖
|
秦滔
|
“出人头地”:浙东农民的叙事理性——以浙东绍县N村为例
|
杨善华
|
三等奖
|
2022第三十一届
|
陈雨涵 程思璇 苟钟月
|
行止有据:乡村民办幼儿园的时势适应与优势培塑
|
王迪
|
特等奖
|
杨乐萱 孟晨曦 黄熠
|
非理想突围:福利企业环境重塑与价值回归——“万福”涂料企业反残疾污名的实践启示
|
刘爱玉
|
特等奖
|
乔澄宇 甘鹏祺 卢思薇
|
经营陌生:按摩手艺人的流动业态研究
|
田耕
|
一等奖
|
孟祥婕
|
策略重于禀赋:扶助性教育政策的“软着陆”与“稳落地”
|
王迪
|
一等奖
|
赵新灏 钟玥 欧阳振雄
|
从警局到社区:基层公安系统动态科层化变革与非预期后果
|
刘爱玉 卢晖临
|
一等奖
|
张雅芝 王冰颖 吕灵
|
“塑”中察“诉”:易地扶贫搬迁空间生产的多元主体与行动诉求——以西北W市G县移民区为例
|
田耕
|
二等奖
|
李雨萱
|
身心卷入:成为职业图书编辑的知识人
|
李康
|
二等奖
|
曹子逸 刘展华
|
“项目进村”与乡村治理困境
|
王迪
|
三等奖
|
郅宇轩 张宇一
|
反求诸己:社会学人对于人际网络的切身感知与自我察觉
|
周飞舟 王娟 凌鹏
|
三等奖
|
郭炜湄 尤思玥 雷培
|
安家立命:男性气质如何影响进城农民工的工作意义感——以小区物业保安为例
|
刘爱玉
卢晖临
|
三等奖
|
李书涵 杨泽凯
|
“国家专项计划”政策反思:不平衡的分配与获得——基于对H市公私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
|
张帆
|
三等奖
|
刘昕宇 陈柯环 张佳宇
林易 张子扬
|
教育优质均衡背景下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以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为例
|
吴筱萌 杨森
|
三等奖
|
胡涵 胡晨昕 肖俊
付硕 刘林星
|
智慧社区邻里生活的研究
|
熊跃根
|
优秀奖
|
税纡青 谭雅琪 喻瑾
|
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例
|
范新光
|
优秀奖
|
杨启鹤 马泽江 卢建德
王秀君 李灵犀 汤蠡
林语涵 邓光辉
|
高校退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报告——以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
|
王欣涛 郭琦
|
优秀奖
|
王年廉 杨茜茜 范一苇
李源 游历 吕灵
|
用生命影响生命”:研支团成员的能动选择与身份认同——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口述史
|
王娟 徐国旺
|
优秀奖
|
2021第三十届
|
丁雨辰 黄昕昕 孟祥婕
|
从木石砖瓦到钢铁水泥:项目制中多主体互动的双逻辑路径
|
王迪
|
正赛特等奖
|
王朗宁 旦增白玛
|
脊髓损伤者的生活重建
|
王娟
|
正赛特等奖
|
张一祎 王玥娇 张萌萌
|
“境”中察变:中国城市新型家校冲突的症结与溯因——以北京市方塘中学为例
|
马凤芝 陈海萍
|
正赛一等奖
|
秦滔
|
工具型项目与内生式治理——以云南L市丽生中心“公地悲剧”治理为例
|
杨善华
|
正赛一等奖
|
刘歌 任俊柯
|
“同心”与“离德”:多元主体对业委会的组织想象与参与行为的案例研究
|
吴利娟
|
正赛二等奖
|
黄一飞
|
代际流动与社会公平感——基于CGSS2015的实证研究
|
范新光
|
正赛二等奖
|
龙嘉毅 刘儒骁 潘文欣
|
“越轨”在衡中:总体性机构的生产逻辑
|
卢晖临 李康
|
正赛二等奖
|
周彦青 肖志文
|
家庭的“断”与“牵”:人口流动与孝道观念的变迁
|
刘爱玉
|
正赛三等奖
|
陈子珊 李雨萱 周芯宇
|
携手不掣肘:从空间改造看社区治理中主体的聚合与协调 ——以丰河街道社区微更新为例
|
王迪 杨善华
|
正赛三等奖
|
郅宇轩 钟玥 程昊
|
心灵整饰与认同形塑:情感劳动视域下乡村教师的身份维系
|
方文
|
正赛三等奖
|
许馨心 赵新灏 黄怀璞
|
从“尽己”到“推己”:看守所管教民警职业的“良心”——以华北H市S看守所为例
|
周飞舟 王娟
|
正赛三等奖
|
申彤 张涵抒 刘子瑄
|
分而不离:个体化视角下的新家庭结构探讨——以天坛公园和海淀公园相亲角为例
|
周飞舟
|
正赛三等奖
|
王恒 胡曦元 刘祎钒 冯源
|
存在与看见:关于跨性别者的社会态度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和 IAT实验的分析
|
吴利娟
|
跨学科二等奖
|
2020 第二十九届
|
杨钰鑫 高源 张钰涵
|
“移植”并非“复制”:信息时代县域高中的发展路径探索与主体性建构——以七所县域高中“高中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案例为例
|
吴筱萌
|
正赛特等奖
|
王恒
|
吾栖之肤: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与具身实践
|
李康
|
正赛特等奖
|
苏方 申彤 单惟童
|
全控机构中的代管制度研究——以浙江省Z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中的“拐棍”模式为例
|
田耕 刘能
|
正赛特等奖
|
许馨心 肖志文 张若欣
|
凝聚与濡染:城市社区垃圾分类运作的逻辑与“氛围”——以上海市裕华小区为例
|
周飞舟
|
正赛特等奖
|
于博轩 秦滔 王子昂
|
分段城市化的机制及其对新市民的规训——以西川市巴桥村为例
|
杨善华
|
正赛特等奖
|
赵骏翎 覃莉雯
|
高中生贫困表征:结构、机制和社会心理后效
|
方文
|
正赛一等奖
|
田嘉毅
|
区分与交融:局外人艺术家的意义制造及艺术实践——以大芬油画村的画家为例
|
李康
|
正赛一等奖
|
刘佳雨 郭俊缨 肖瑶
|
拨云见雾:新生代数字遗产认知情况探究——以北京高校大学生为例
|
陆杰华
|
正赛一等奖
|
刘一杉 杨钰鑫 戴嘉雯
|
以“说”摆“平”:民间纠纷的非制度化调解与当代乡贤的权威生成——以 D 市 P 镇的田野调查为例
|
杨善华
|
正赛一等奖
|
丁冠兰 张正涛 李雪源
|
“贷”入生命:企业家贷款行为的伦理奠基
|
周飞舟
|
正赛二等奖
|
白雨琪 王鹤立
|
“理”直“气”壮:中国城市维权事件的正当性建构 ——以紫竹中学家长抗争行动为例
|
周飞舟 王娟
|
正赛二等奖
|
余航 徐新苑 叶安琪
|
风险堆叠、委托失效与渐次卷入—— 一个高风险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案例研究
|
王迪
|
正赛二等奖
|
戴嘉雯 陈一宁
|
“失范”的母职——自闭症孩子与中产母亲母职的重构与扩展
|
田耕
|
正赛三等奖
|
杨涵钰 覃雨蓉 刘辉辉
|
合法性与效率: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制度的变异执行——以开封市X公立小学量化激励制度为例
|
刘爱玉
|
正赛三等奖
|
王迪 夏晓琪
|
时过而“近迁”——基于青海省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意愿的案例研究
|
张春泥
|
正赛三等奖
|
任丹华 彭秋玉
|
想象的连接:粉丝网络中组织形式的可能性——以X粉丝后援会为例
|
刘能
|
正赛三等奖
|
林上 侯雨莲 王恒
|
义利相生:服装批发档口劳动关系中信任-控制机制——基于西郊南盛国际服装城的调 研
|
周飞舟
|
正赛三等奖
|
王迪瑶 陈劲松 戚政烨
|
日常政治下的服从与抵抗:自正式到非正式
|
王迪
|
正赛三等奖
|
王恒 刘祎钒 黄一飞
|
主体之旅: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建构与心理弹性机制研究——基于在北京市高校的调研
|
吴利娟 周广玉
|
跨学科二等奖
|
周逸然 侯自杰
李国强 杨一鸣
|
高校劳动教育研究
|
王太芹
|
特别贡献奖
三等奖
|
刘建 孙正 姜明栋
罗敏 王文博
|
高校青年毕业生参与乡村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一项定性分析
|
谢立中
|
特别贡献奖
三等奖
|
冯嘉馨
|
“第一书记”之新治理结构下国家与村庄的利益博弈
|
杨善华
|
特别贡献奖三等奖
|
谷诗洁 刘荷月
王志彤 麻爱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遗产研究 ——北京大学志愿者口述史
|
董进霞
|
特别贡献奖优秀奖
|
2019 第二十八届
|
王恒 林上
|
宁人以“理”:农村抗争行动的逻辑及其消解——以平潭乡垃圾焚烧场事件为例
|
周飞舟
|
正赛特等奖
|
胡雨蝶 谭心怡 张蓁宜
|
被动城市化与新市民社会阶层的重构——以宁夏回族自治区Y市B村为例
|
杨善华
|
正赛特等奖
|
林子涵 朱磊 李思妍
|
何以为家:新生代农村青年进城买房的家庭化策略——对皖北D村青年安家决策的质性探究
|
卢晖临
|
正赛一等奖
|
刘一杉 邵俊凌 高源
|
刚柔并济:社区治理中的项目制
|
王迪
|
正赛一等奖
|
沈安然 李诗雅 王琪
冯毅隆 雍政祺 谯靖瀚
|
“鲤鱼跃龙门”后:阶级旅行与文化穿梭
|
钱民辉
|
正赛一等奖
|
李适源 蔡煜晖
|
教育期望是否多多益善?——“期望偏差”的成因及后果
|
陶林
|
正赛二等奖
|
董佳晨 吴佳嘉 张宇昕
|
当代“小城高学历”青年的婚恋观研究
|
佟新 严洁
|
正赛三等奖
|
徐毅萌
|
家在远方:新疆兵团上海知青的漂泊记忆
|
李康
|
正赛三等奖
|
肖上上
|
从聚集到离散:青年亚文化空间形态的演变
|
李康
|
正赛三等奖
|
杨钰鑫 张钰涵
|
“一块屏幕”真的能改变命运吗?——信息技术在西南贫困地区高中落地难的机制分析
|
钱民辉
|
特别贡献奖
二等奖
|
董佳晨 何润
陈波蓉 王逸微
|
戴着镣铐“跳舞”:行政化与自主性的张力和亲和
——以疫情防控中的居委会困境为例
|
田耕
|
特别贡献奖
三等奖
|
2018 第二十七届
|
王子豪 赵珮昕
|
“和而不同”:维权抗争中的趋同与分化
|
王迪
|
正赛一等奖
|
吴文馨 邓朋滔 王易凡
|
龙王庙与井:一个华北乡村中的精英与秩序变迁
|
周飞舟
|
正赛二等奖
|
薛雯静 许天怡 苏琪红
|
同舟生财,同道安居:聚集经营的建构与维持
|
王迪
|
正赛二等奖
|
王思凝 贾宇婧
|
“合意”之礼:农村彩礼攀升机制研究
|
田耕
|
正赛二等奖
|
陆晓敏 谭安然 汤文博
钱弘慧 葛思嘉
|
“自有源头活水来”:项目进村视域下租赁经济发展
|
杨善华
|
跨学科三等奖
|
王婧 谢雨
赵楠 池效俊
|
政府引导下的的养老产业市场化发展路径研究
|
陆杰华
|
特别贡献奖三等奖
|
2017 第二十六届
|
罗兆勇 赵启琛
汤欣哲
|
经营有“道”:三个规模农场的案例研究
|
周飞舟
|
正赛特等奖
|
善禹菁 韦 婷
王雨施
|
艺术习得的社会学审视
——家庭、学校、市场的互动
|
刘能
|
正赛二等奖
|
王思凝
侯曼器(经济学院)
聂矜诚 汤文博
|
“无帛不相见”:菱县高额彩礼攀升机制研究
|
田 耕
吴泽南(经济学院)
|
跨学科一等奖
|
黄竹沙(中文系)
李永霞
汪敏(法学院)
翟子豪(中文系)
|
微笑背后:困境儿童的生存现状及需求分析
|
卢云峰
马忆南(法学院)
|
跨学科二等奖
|
李文曦(中文系)
王思凝
|
双语者三语习得的语言迁移研究
——以东乡族学生英语习得中的词汇迁移为例
|
陈保亚(中文系)
田 耕
|
跨学科三等奖
|
倪羌頔 杨 锐
葛楠(元培学院)
|
养老金对农村家庭养老有挤出效应吗?
——基于中国语境的地区差异研究
|
周 皓
陈欣欣(经济学院)
|
跨学科三等奖
|
2016 第二十五届
|
宋丹丹 孟 奇
张雨欣 曾 卓
卓 越
|
事死如生:从殡葬改革看丧葬仪式的意义结构
——以A市茳棠村为例
|
周飞舟
|
正赛特等奖
|
孟 奇 张雨欣
宋丹丹 曾 卓
|
计划经济时代的精神遗产:身份坚守与认知阻滞
——以H局厂办大集体职工为例
|
孙飞宇
|
正赛二等奖
|
赵启琛 张雨欣
|
试论精准扶贫中的执行偏差
——以N省J村为例
|
孙飞宇
|
正赛三等奖
|
林 楠
|
“零”成本投资:中国社会人情运作机制的再生产
——吉林省S市某招标项目的的案例分析
|
周飞舟
|
正赛三等奖
|
刘 林
马一丹(法学院)
杨善琛(法学院)
冯 达(经济学院)
任庆杰(经济学院)
郑君仪(中文系)
|
互联网公益众筹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制研究
|
邱泽奇
叶 姗(法学院)
崔小勇(经济学院)
|
跨学科特等奖
|
王 位 樊欣然等
|
少数族裔读美国总统大选的影响及其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启示
|
王 娟等
|
跨学科一等奖
|
曾筱萱
贺 凌(教育学院)
龚嘉琛 彭钟黎
薛 韶
|
乡村教育迷思
——以湖南省L县为例,探寻中国乡村教师流动现状
|
钱民辉
|
跨学科二等奖
|
林 楠
|
“庶民的声音”:浅析快手平台的成长路径
|
陶 林
|
跨学科二等奖
|
杨 锐
陈天和(政管)
易莉萍 宋丹丹
|
再秸难逃:禁烧政策在D村
|
卢晖临
汤大华(政府管理学院)
|
跨学科二等奖
|
康 昕 倪羌頔
孟 奇 汤欣哲
杨悦言(新传)
彭 迟(新传)
|
现代职业的诞生与实践—以月嫂为例
|
佟 新
王洪喆
|
跨学科三等奖
|
刘 楠 周 航
张梦茹(心理系)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沟通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基于CFPS2014数据的实证研究
|
方 文
姚 萍(心理系)
|
跨学科三等奖
|
戴权益等
|
政策风格对政策对象行为倾向的影响
——基于清华北大APP打卡锻炼政策的对比研究
|
王 迪等
|
跨学科鼓励奖
|
倪羌頔等
|
北大学生网络直播用户的行为特征研究
|
刘新传(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铁民(光华管理学院)
|
跨学科鼓励奖
|
赵启琛
吴李桐(政管)
张雨欣 孟 奇
钟萌之 孙 权
李 淼
谭安然(经院)
|
内卷化风险:精准扶贫执行中的政策效用问题
——以N省J村为例
|
卢晖临
|
跨学科鼓励奖
|
马紫钰 聂冠华
李澄一 孟奇
|
褪去反叛,回归惯常
——关于北京大学间隔年群体的质性研究
|
刘 能
|
特别贡献奖特等奖
|
张昆贤 翟梦含
|
网络社区管理视角下的校园公关
——基于PKU Helper数据泄露与禁行电动车事件的对比分析
|
无
|
特别贡献奖三等奖
|
李静钰 张琦英
|
“学而为军”——北大国防生自我认同现状
|
石运佳
|
特别贡献奖三等奖
|
卓越 赵鹏程
张琦英
|
当代大学生职业声望与择业取向研究
——以北京大学本科生为例
|
刘爱玉
|
特别贡献奖鼓励奖
|
2015 第二十四届 同时获得“王选杯”
|
张 颉 宋鑫淼
王馨雨 关山月
|
亲疏有别:老年人社区参与中的社会特征
——“星光计划”为何遇冷
|
周飞舟
|
正赛二等奖
|
黄诗曼 樊仁敬
陈叙同 刘欣羽
|
看病、分家与养儿防老
——对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
周飞舟
|
正赛三等奖
|
邵 嶷 马旖浓
|
“于无声处听惊雷”
——多元视阈下邻避效应解决途径与风险管控方式研究
|
高 翔等
|
跨学科特等奖
|
王 位 樊欣然等
|
雾霾红色预警的环境信号效应
|
方 文
|
跨学科一等奖
|
黄诗曼 曾筱萱
樊仁敬等
|
真实世界中的理性决策与选美博弈
——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例
|
(无)
|
跨学科二等奖
|
林 楠 龚嘉琛
刘 楠 周 航等
|
指尖上的沉溺
——大学生沉溺微信朋友圈的原因和社会心理后果调查
|
方 文
|
跨学科三等奖
|
邵 嶷 刘思嘉
黄诗曼 陈思玉
|
“热词巴别塔”
——北京大学师生对网络流行语言的理解偏差研究
|
卢云峰
|
特别贡献特等奖
|
何家鑫等
|
对网络语言特征以及师生使用网络语言差异之初探
|
田丽(新媒体研究院)
|
特别贡献一等奖
|
黄诗曼 曾筱萱
李澄一 李彧强
郭 钰 宋曼嘉
|
高校学生创业项目成长路径与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研究
——以北京大学为例
|
程吉(北大产业技术研究院)
|
特别贡献二等奖
|
2014 第二十三届
|
任鹤坤 周瑞宇
杨舒晗 苑子文
|
情理之治:基层信访办的运作逻辑
——北京市A乡“无理上访”的案例分析
|
周飞舟
|
正赛特等奖
北京市特等奖
全国特等奖
|
曾彦琪 于晓萌
蒋紫晗 王子宇 周玉婷
|
同妻困境与博弈解局
|
方 文
|
五四正赛二等奖
|
梁维聪 黄曰诚
罗 曼 倪笑君
蒋丹凝
|
风险与正义:中国语境下邻避设施的空间分布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
刘 能
|
正赛三等奖
|
王思明 陈叙同等
|
中国式网络购物狂欢节动力机制建构与实证研究
|
卢云峰
|
跨学科特等奖
北京市一等奖
全国三等奖
|
周凌岳 张 劼
宋鑫淼 刘 璇
|
茶壶中的风暴:网络生态下的异议运动分析
——以“燕京学堂”事件为例
|
卢云峰
|
特别贡献特等奖
|
庄秋玲 何紫芊
王嘉钰
|
高校宿舍文化创建与传承研究
——以北京大学为例
|
王太芹(宿管中心)
|
特别贡献二等奖
|
罗祎 方田野
何李霸 郑 彪
陈叙同 向鸿
戴瑶函 王嘉钰等
|
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学生认可度研究
|
张庆东(学生工作部)
|
特别贡献三等奖
|
2013 第二十二届 同时获得“王选杯”
|
张芩珲 张楠
陈绮筠 刘 硕
颜青琪
|
秩序与自由:城市公共空间下的身体表达与文化实践
——基于海淀区某广场舞团队的实证研究
|
李 康
|
正赛一等奖
|
牟思浩 裘一娴
李 静 廖梦莎
孙小淇
|
粉丝化社会中的社会运动之可能
——一项关于“肤浅”与“深刻”的EXO粉丝站研究
|
孙飞宇
|
正赛一等奖
|
张瑞辰 胡凤潮
张雨晴
|
群际冲突与共生
——空间视角下的上访问题研究
|
刘 能
|
正赛二等奖
|
何奇峰 董婧嘉
朱垚颖 田露露
麦联俊 石瑞琳
|
不倒的集体化
——论刘庄的经济制度与村民的实践和互动
|
周飞舟
|
跨学科特等奖
|
赵晓航
|
劳动力市场部门分割与高校学生就业选择
——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本科生调查为例
|
周飞舟
|
跨学科特等奖
|
贾晗琳 王志杰
张君榕等
|
六十年发生:从隔离到开放
——一项基于国家与社会互动视角的麻风村个案研究
|
郭金华
|
跨学科二等奖
|
陈红宇 吉砚茹
任鹤坤 丛雪
|
“赤诚之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互动模式研究
|
方 文
|
特别贡献特等奖
|
阮航清 刘永博等
|
北京大学学生网络基本素养调查与研究
|
王秀丽(新媒体研究院)
|
特别贡献特等奖
|
范鹏程 孙朔晗
陈 洁 王志杰
张 恒 郭奕冲
蒋鑫等
|
北京大学网络素养调查研究
|
刘 能
|
特别贡献二等奖
|
达祺 陈洁
宗泽伟等
|
编辑岗位胜任力素质建模
|
刘爱玉
|
特别贡献二等奖
|
贺凌 黄林
颜燕华
|
高校志愿文化建设研究
|
邓 锁
|
特别贡献三等奖
|
吴少媓 贾晗琳
王梦蝶 张 彦
韦晓丹
|
北京大学学科优势比较
|
孙飞宇
|
特别贡献三等奖
|
2012 第二十一届 同时获得“王选杯”
|
胡璟怡 张靖华
张艺宁
|
微观社会空间内的群际博弈策略
——基于人大东门地铁口贩证现象的实证研究
|
刘 能
|
正赛特等奖
全国二等奖
|
董春峰 卢凯
刘小天
|
符号暴力与既有秩序的再生产
——以北大建筑农民工为例
|
方 文
|
正赛一等奖
|
党 珂
|
打造复读旗舰:北京某民办复读培训机构的经营之路
|
|
正赛二等奖
|
张芩珲 张楠
陈绮筠 刘硕
颜青琪
|
迈向“女强人”时代
|
刘爱玉
|
正赛三等奖
|
汤 澄 毛一凡
|
“您好,请出示有效证件”
——北京大学保安群体冲突的形成及应对策略
|
刘爱玉
|
正赛三等奖
|
胡璟怡 何奇峰等
|
第57支花的困惑——穿青人问题现在研究
|
方 文
|
跨学科特等奖
|
杜一凡 胡璟怡等
|
北京市停车难问题市场化解决机制探究——私有停车资源错时交互利用平台构想
|
周飞舟
|
跨学科一等奖
|
2011 第二十届 同时获得“王选杯”(从二十届后“挑战杯”开始增设跨学科和特贡参赛类别)
|
田志鹏 邝继浩
罗晓亚 李昌琦
封之颖 吕帅
|
社会转型时期的职业声望评价
|
刘爱玉
|
正赛特等奖
|
张 媚
|
统治意志的民间书写
——从明清小说看理学正统的底层传播
|
卢晖临
|
正赛一等奖
并推为校长基金作品
|
范志英 王晨
胡 晓
|
从精神病人的社会关系看乡土社会的庇护机制
——以Z村和H村为例
|
郭金华
|
正赛三等奖
|
邝继浩
|
法西斯:除魅与造神
|
孙飞宇
|
正赛三等奖
|
2010 第十九届
|
张好雨 刘锐
张勇军
|
徘徊在城乡边缘的“候鸟”:危机语境下返乡农民工去留困境的解读
|
卢晖临
|
正赛特等奖
北京市一等奖
|
翟宇航 宋岳
|
制度模糊中的法外生存
——基于小产权社区的信任研究
|
刘世定
|
正赛特等奖
北京市二等奖
|
李蓝天 李翃
|
同样的抗争不同的结局
——对L纺织厂两次群体性抗争的分析
|
张 静
|
正赛特等奖
|
徐仙萍
|
村落纠纷解决中的作用机制
|
鄢盛明
|
正赛一等奖
|
齐 群
|
整体性的生活
|
王铭铭
|
正赛三等奖
|
蒋 拓
|
“农民上楼”的社会后效
|
卢晖临 周飞舟 王汉生
|
正赛三等奖
|
2009 第十八届
|
陈慧萍
|
“集体气候”视角下的志愿者认同
——对一个公益基金志愿项目的个案研究
|
|
特等奖
|
林芳芳 熊锦
贺 超
|
同在蓝天下:城市流动人口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研究——基于北京 宁波等地的田野调查
|
秦明瑞
|
特等奖
|
徐仙萍
|
常住型访民的生活——基于群体动力的研究
|
王思斌
|
特等奖
|
洪沁川 周燕华
|
变革中的传统网络:市场化与新社会空间的生成
——以北京黑车司机为个案的社会调查研究
|
|
特等奖
|
强子珊 雷凯萌
谢琳璐
|
打工婚姻与中西部农村的非农化
|
杨善华
|
三等奖
|
刘静东
|
集体经济何以为“公”?
——对L村“集体经济”的尝试性解读
|
卢晖临
|
三等奖
|
2008 第十七届
|
陈慧萍
|
交叉分层:对一个长三角社区工厂劳资关系的尝试性解读
|
|
特等奖
|
秦长运
|
连带团体:“双重缺失”下乡村公共产品的提供
——基于华北西村修路事件的分析
|
张 静
|
特等奖
|
郝欣欣
|
沉默背后的武器
——以H省T市农民工群体为例
|
|
三等奖
|
2007 第十六届
|
刘 爽
|
部分群体资格:高校学生入党经历研究
|
方 文
|
特等奖
|
房 瑶 鲍程亮
|
压力、资源与行动——阜新市下岗矿工生存策略研究
|
卢晖临
|
一等奖
|
2005 第十四届
|
纪莺莺 凌鹏
张秋实
|
制度体验与白领想象
——一项关于社会分层的探索性研究
|
杨善华 张 静
|
一等奖
|
姚建文 王路璐
陈怡平
|
一个超级村庄的“分家”
——以华北D市郊区K村为例
|
杨善华 邱泽奇
|
一等奖
|
宋 倩
|
权宜型求生者
——现阶段中西部地区乡镇政权的职能困境与应对
|
杨善华
|
二等奖
|
2004 第十三届
|
沈旭 张帆
|
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新动向
——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
|
佟 新
|
全国一等奖
|
李丁
|
过程背后的结构
——透过一个征地案例看农村基层社会结构及其发展
|
杨善华
|
一等奖
|
孙铭微 孙丁丁
廖衍 杨韬
|
需求的诠释
——北京餐饮业女性农民工需求满足的理解方法论诠释
|
程为敏 刘爱玉
|
二等奖
|
2003 第十二届
|
陈超 曹理达
|
变革社会中的家族:吸纳与避让
——通过民主选举对山西D县Z村家族变迁的一项调查
|
唐 军
|
一等奖
|
方辉
|
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民行为偏好的变迁
——恩施州的一项实证研究
|
刘世定
|
一等奖
|
2002 第十一届
|
傅勇江 刘雪婷
|
民营企业主入党意愿调查报告
|
张 静
|
二等奖
|
孙 龙
|
程序运作 政治动员与选举竞争性
——吉林省5县40个村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
刘世定
|
三等奖
|
章邵增
|
宗教内在化过程模式之探索
——以基督教北京诸教堂之信徒为例
|
高丙中
|
三等奖
|
2001 第十届
|
高洪山 张琳
|
风险规避与资源赋予
——一所打工子弟小学生存空间扩展的策略分析
|
王思斌 杨善华
|
二等奖
|
尚丹 黄倩
|
无“网”不胜——私营企业家的成长探析
|
王汉生 杨善华
|
二等奖
|
周晖 田耕
|
职工群体分层与认同差异——对沈阳市两企业改制后职工内部群体的相互认同的经验研究
|
杨善华 唐军
|
二等奖
|
2000 第九届
|
宋婧 张敏
|
多重角色的政权经营者
——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镇政府角色模式研究
|
杨善华 张 静
|
二等奖
|
樊志
|
村庄政治与空间建构——对山西贝村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解读
|
杨善华 张 静
|
二等奖
|
张闫龙 彭铟旎
|
诉冤——一起乡村刑事案件的社会人类学分析
|
王铭铭 谢立中
|
三等奖
|
1999 第八届
|
史征
|
|
|
一等奖
|
常姝 李璐
|
|
|
一等奖
|
谢铮
|
|
|
二等奖
|
许敏敏
|
变迁中的集体本位和家本位
——浙东慈溪钱王村代际关系研究
|
杨善华
|
三等奖
|
1998 第七届
|
崔嵬 郝津京
|
|
|
二等奖
|
1997 第六届
|
欧阳觅剑、王列军
|
社区的构成
|
王汉生
|
正赛一等奖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
1996 第五届
|
郝津京
|
两家石油企业生活后勤体制变革
|
|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一等奖
|
1995 第四届
|
项 飚
|
城市社会成长与民工问题——以广东东莞为个案
|
王思斌
|
一等奖
|
1994 第三届
|
项 飚
|
北京“浙江村”调查——对社会转型中一个自发城市化群体的初步研究
|
王汉生
|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一等奖
|
注:表中所录均为校级三等奖及以上参赛作品,部分作品囿于资料不完整和信息缺失严重而未在此列,如能提供相关资料,我们不胜感激,
请联系网站后台(邮箱:liuyanling@pku.edu.cn)。部分其他院系和部门的作者和指导教师也由于记录不足在表中未予罗列,还请谅解。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