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资 > 荣休教师 > 郭志刚 > 论文及著作
师资

论文及著作

中文学术论文:

2020,郭志刚,《加快确立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长期目标》,《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年第02期;

2017,郭志刚、田思钰,《当代青年女性晚婚对低生育水平的影响》,《青年研究》第6期;

2017,郭志刚,《中国低生育进程的主要特征——2015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的启示》,《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2015,郭志刚,《清醒认识中国低生育率风险》,《国际经济评论》第2期;

2015,郭志刚,《人口统计研究中方法的误用与滥用——以P/F比方法为例》,《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2014,郭志刚,《我国人口城镇化现状的剖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社会学研究》第1期;

2014,郭志刚,《关于低生育率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的讨论》,载于顾宝昌、马小红、茅倬彦主编《二孩,你会生吗: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郭志刚、许琪,《独生属性与婚姻匹配研究——对“随机婚配”假定的检验》,《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2014,郭志刚等,《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生育数据分析》,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发展中的中国人口——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论文集》(上册),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率与老龄化》,载包智明主编《社会学名家讲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王军、郭志刚,《孩次结构与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关系研究》,《人口学刊》第3期;

2014,李丁、郭志刚,《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基于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2013,郭志刚,《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低在何处——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2013,郭志刚,《正视极低生育率风险》,《中国改革》,2013年第5期;

2013,郭志刚、李丁等,《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生育数据分析》,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2,郭志刚,《重新认识中国的人口形势》,《国际经济评论》第1期;

2012,郭志刚,《重定中国生育政策》,《中国改革》,第4期;

2012,郭志刚,《调高生育率关键时刻》,《财经》2012年第22期,总331期;

2012,郭志刚,《常规时期生育率失真问题及调整方法的新进展》,《人口研究》第5期;

2012,郭志刚,《家庭的现代化发展趋势》,翟振武主编《从人口变迁看民生发展》,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2,郭志刚,《你不知道的世界人口变化》,《光明日报》,114日第9版;

2011,郭志刚,《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2011,郭志刚,《调整生育政策正当其时》,《新世纪周刊》第20期;

2011,郭志刚,《中国近年来的低生育水平》,载王丰、彭希哲、顾宝昌编著《全球化与低生育率:中国的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相关人口研究问题》,《学海》第1期;

2010,郭志刚,《流动人口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人口研究》第1期;

2010,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率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国际经济评论》第6期;

2010,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对人口发展的影响》,载曾毅等著,《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郭志刚,《警惕“人口控制”矫枉过正》,《中国改革》第5期;

2010,郭志刚,《我国全国及东中西部老年家庭结构分析》,载曾毅等著,《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科学出版社;

2010,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有关认识问题》,载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郭志刚、李丁,《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2010,巫锡炜、郭志刚,《我国从妻居的时空分布》,《人口与经济》第2期;

2009,郭志刚,《近年生育率显著“回升”的由来》,《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2009,郭志刚,《对中国家庭户的人口学分析——纪念费孝通先生逝世三周年》,载马戎等主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郭志刚,《家庭人口》,载路遇、翟振武编,《新中国人口六十年》,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8,郭志刚,《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2008,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人口研究》第4期;

2008,郭志刚,《再论队列平均子女数不能作为当前TFR的估计》,《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2008,王丰、郭志刚、茅倬彦,《21世纪中国人口负增长惯性初探》,《人口研究》第6期;

2008,王广州、郭志刚、郭震威,《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母亲人数的初步测算》,《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2008,郭志刚、李睿,《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族际通婚夫妇的婚龄、生育数及其子女的民族选择》,《社会学研究》第5期;

2007,郭志刚,《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的分层模型分析》,《人口研究》第3期;

2007,郭志刚,《认真做好当前生育水平的监测与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2007,郭志刚,《人口研究发展过程的启示》,《人口研究》第6期;

2007,郭志刚,《开拓创新规范发展:人口研究创刊30周年纪念》,《人口研究》第6期;

2007,郭志刚、刘鹏,《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需求满足方式的因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07,郭志刚等,《人口预测模拟报告》,载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编:《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上册),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6,郭志刚,《不同生育政策下人口现状的探索》,载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解振明,《中国当前生育水平与未来人口展望》,载曾毅等主编:《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郭志刚、李剑钊,《农村二孩生育间隔的分层模型研究》,《人口研究》第4期;

2006,郭志刚、巫锡炜,《泊松回归在生育率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2006,郭志刚,《孩次递进比的计算与调整生育指标的理解》,《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2005,郭志刚,《关于京津沪超低生育率中外来人口效应的检验》,《人口研究》第1期;

2005,郭志刚,《关于外来人口分母效应的再讨论》,《人口研究》第4期;

2005,郭志刚,《2000年人口普查按生育政策类型的人口分析》(主要结果印刷版),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转型期的中国人口----2000年人口普查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郭志刚,《2000年人口普查按生育政策类型的人口分析》(研究报告完全版并附电子版),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郭震威、郭志刚、王广州,《2003-2050年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老年夫妇人数变动预测》,《人口研究》第2期;

2004,郭志刚,《分析单位、分层结构、分层模型》,《北大社会学》2004年第1期;

2004,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人口研究》第2期;

2004,郭志刚,《关于中国1990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再讨论》,《人口研究》第4期;

2004,郭志刚,《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模拟方法探讨》,《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2004,郭志刚,《北京市家庭户的变化及外来人口影响》,《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

2004,郭志刚,《对“五普”和“四普”队列人口一致性的再检验》,《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2004,郭志刚,《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生育状况分析》,载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北京市统计局编,《北京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课题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4,郭志刚等,《我国现行生育政策与“四二一”家庭》,载风笑天主编《中国独生子女》,知识出版社;

2004,郭志刚等,《<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目标人群测算课题研究报告》,载《中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课题组编,《中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研究报告·测算方案》,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4,郭志刚,《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载曾毅、柳玉枝、张纯元、萧振禹主编《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郭志刚,《中国1990年代的家庭户变迁》,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下册),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郭志刚,《家庭人口》,载路遇主编《新中国人口五十年》,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4,郭志刚、刘爽,《人口婚姻与家庭》,载田雪原主编《人口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刘爽、郭志刚,《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载田雪原主编《人口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郭志刚,《北京市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及外来人口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2003,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第5期;

2002,郭志刚,《开展学术创新,推动人口科学---兼评〈21世纪中国人口系统模拟与决策〉》,《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期;

2002,郭志刚、刘金塘、宋健,《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2002,郭志刚,《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人口研究》第1期;

2002,郭志刚,《总和生育率的内在缺陷及其改进》,《人口研究》第5期;

2002,郭志刚,《人口学研究方法:规范与发展》,《人口研究》第5期;

2001,郭志刚,《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框架初探》,《人口研究》2000年增刊;

2001,郭志刚,《历时研究与事件史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2001,郭志刚,《利用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独生子女信息的估计》,《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期;

2000,郭志刚,《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初步理论思考》,《人口与经济》第6期;

2000,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中国生育数据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的研究》,《人口研究》第1期;

2000,郭志刚,《时期生育水平指标的回顾与分析》,《人口与经济》第1期;

2000,郭志刚,《中国90年代的生育水平分析:多测量指标的比较》,《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2000,郭志刚,《中国近期生育水平的研究》,《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0,郭志刚,邓国胜,《中国婚姻拥挤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第3期。

1999,郭志刚、刘爽、杜鹏,《依托社区、开拓创新、实现“两个转变”》,《人口与经济》第1期;

1999,郭志刚,《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分解研究》,《人口研究》第3期;

1999,郭志刚,《北京市早婚情况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1999,郭志刚,《北京市不同婚姻状况人口在家庭户中角色的分析》,《人口学刊》第3期;

1999,郭志刚、段成荣,《北京市人口平均初婚年龄的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5卷第2期;

1999,郭志刚,《北京市家庭户内婚姻单元的分析》,《南方人口》第3期;

1999,刘爽、郭志刚,《北京市大龄未婚问题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第4期;

1999,郭志刚、陈功,《1995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看北京从妻居婚姻》,《社会学研究》第5期;

1999,郭志刚、邓国胜,《中国婚姻拥挤研究》,《中国人口年鉴》专题研究;

1999,郭志刚,《加强方法论普及,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素质》,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使命:走向社会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郭志刚,《中国的人口与现代化》,载《智慧之光》,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郭志刚,《人口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有关问题的思考》,《南方人口》第3期;

1998,郭志刚、邓国胜,《年龄结构波动对婚姻市场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1998,郭志刚、段成荣,《人口篇》,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郭志刚、刘爽,《依托社区搞好城市计划生育工作》,《人口与经济》第3期;

1998,郭志刚、陈功,《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流动类型的分析》,《南京人口学院学报》第1期;

1998,郭志刚、陈功,《我国老年供养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国人口年鉴-1998》;

1997,郭志刚,《新形势下对中国人口发展的思考》,《人口与经济》第2期;

1997,郭志刚、果丽珠,《北京近年来家庭户变动趋势》,《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1997,郭志刚,《对于〈建设一个协力尽责的世界〉纲领的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卷);

1997,郭志刚、刘爽,《知情选择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人口研究》第1期;

1996,郭志刚,《中国人口的结构与分布》,《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郭志刚,《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婚姻拥挤问题》,《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对策》(《人口研究》1995年增刊);

1996,郭志刚,《低生育率下我国家庭模式的发展前景》,《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对策》(《人口研究》1995年增刊);

1996,郭志刚,《中国老年妇女户居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人口研究》第5期;

1996,郭志刚,《老年人家庭的代际经济流动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第5期;

1996,郭志刚、张恺悌,《对子女数在老年人家庭供养中作用的再检验》,《人口研究》第2期;

1995,郭志刚,邓国胜,《婚姻市场理论研究:兼论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婚姻市场》,《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1995,郭志刚,邓国胜,《论我国城市化的实际水平》,《人口与经济》第5期;

1995,郭志刚,《中国家庭户的发展前景与养老方式的变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文论文:

 2014.Guo Zhigang and Gu Baochang."China's Low Fertility: Evidencefrom the 2010 Census". In Isabelle Attané and Baochang Gu (ed.), Analysing China's Population: Social Change in a New DemographicEra. Springer. Pp.15-35;

 2013.Guo Zhigang. "The Low Fertility Rate Is the Major Demographic RiskinChina".  China Economic Journal (1): Pp.1-20;

2013.Guo Zhigang.   "China's Low Fertility and Policy Response".  IUSSP. Proceedings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pecial Session. XXVII IUSSP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Conference, Busan, Korea, August, 2013: Pp.391-409;

 2010.Zhao Zhongwei and Guo Zhigang."China's Below Replacement Fertility: A Further Exploration".  Canadian Studies in Population, Vol.37, No.3 & 4;

2007.Gu Baochang, Wang Feng, Guo Zhigang, and Zhang Erli. "China's Local and National Fertility Policies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33, No.1: Pp. 129-147;

2007.Morgan S. Philip, Guo Zhigang, and Sarah R. Hayford. "China'sBelowReplacementFertility:RecentTrendsandFutureProspect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35, No.3, Pp. 605–629;

2007. Guo, Zhigang and Wei Chen.  "Below Replacement Fertility inMainland China.In Zhongwei Zhao and Fei Guo ed.: Transition andChallen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54-70;

 2006.Guo Zhigang. "Living Arrangement of the Oldest Old in China". InZeng Yi et al ed., Longer Life and Healthy Aging.  Springer: 2006: Pp. 261-272;

2000.Du Peng and Guo Zhigang. "Population Ageing in China", InPhilips, D.R. ed., Ageing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ssues and futuretrends.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0.Guo Zhigang. "Family Patterns", in Peng Xizhe with GuoZhigang(ed.), The Changing Population of China. Blackwell PublisherLtd (UK);

1997.Goldstein, Alice, Guo Zhigang, and Sidney Goldstein. "The Relationof Migration to Changing Household Headship Patterns in China, 1982~1987".  Population Studies (51):75-84;

1996. Guo Zhigang, Alice Goldstein, and Sidny Goldstein. "ChangingFamily and Household Structure", Goldstein and Wang Feng(ed.), China: The Many Facets of Demographic Change.  Westview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