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资 > 荣休教师 > 郭志刚

教师简介

教育及培训经历

    19929月至19942月:博士后研究,美国布朗大学人口研究中心

    19869月至19907月: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

    19839月至19859月:硕士研究生,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社会学系;

    19789月至19827月: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系



研究领域

    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战略;

    人口统计方法;

    生育率;

    人口老龄化;

    人口预测;

    婚姻家庭;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教学经验

    研究生课程:

    SPSS数据处理(2015年—);

    高级社会统计专题(2005年—);

    高级社会统计学(2001年—);

     



论文及著作

工作论文

    2015,郭志刚,《低生育风险决非空穴来风》,《世界经济调研》(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内部刊物);

    2015,郭志刚,《平均每对夫妇两孩,才达到人口均衡》,澎湃网,2015-01-29

    2015,郭志刚,《普遍二孩后人口结构合理也要100年》,新闻_新浪网,2015-10-29

    2015,郭志刚,《没有人对低生育和老龄化失控负责》,第一财经网,2015-02-23

    2013,郭志刚,《瞒报漏报并非极低生育率主因》,财新网,2013-05-07

    2013,郭志刚,《放开二胎不能“光说不练”》,财新网,2013-10-29

    2013,郭志刚,《“单独”生二胎:政策调整不会致人口失控》,人民网-强国论坛-专访,2013-11-16

    2012,郭志刚,《你不知道的世界人口变化》,《光明日报》,2012-11-04,第9版;

    2012,郭志刚,《生育控制到何时?》,财新网,2012-04-12

    2012,郭志刚,《须重新认识老龄化》,中国访谈_中国网,2012-07-09

    2012,郭志刚,《放开二胎再生波澜 人口学者称势在必行》,财新网,2012-11-30

    2012,郭志刚,《不能等到人口零增长再放开二胎》,财新网,2012-12-06

    2011,郭志刚,《中国生育率严重高估,老龄化被低估》,财新网,2011-05-23

    2011,郭志刚,《中国新生儿越来越稀缺,调整生育政策刻不容缓》,财新网,2011-04-29

    2011,郭志刚,《出生性别比失调何解?》,财新网,2011-08-17

    2011,郭志刚,《“单独开放”政策未必能提高生育率》,2011-07-14,经济观察网;

    2010,郭志刚,《中国出生人数漏报10%?》,财新网,2010-07-21

    2009,郭志刚,《应调整生育政策应对社会老龄化》,经济观察网,2009-10-29

    2009,郭志刚,《低生育率下亟待回答的新问题》,《南方周末》,2009-09-17F40版。

     



研究课题

    2016国务院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委托课题:生育率分析,课题负责人 ;

    2014国家卫计委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研究课题:流动人口生育状况研究,课题负责人 ;

    2013国家人口计生委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研究课题:流动人口生育水平,课题负责人 ;

    20122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低生育水平研究,课题负责人 ;

    20112012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重点委托立项课题:六普生育数据分析,课题负责人 ;

    2010201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招标的重大课题人口老龄化态势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负责人 ;

    20092012国家社科规划项目重点课题: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负责人 ;

    2007国家人口计生委课题: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数据的生育率分析,课题负责人 ;

    2007国务院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2005年全国1%人口调查:生育水平研究,课题负责人 ;

    2007国家人口计生委委托研究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目标人群测算,课题负责人 ;

    20052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家庭代际关系的人口社会学研究,课题责任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主持人曾毅,承担其中我国城乡、东中西部老年家庭结构子课题(20052008;

    20052007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口方法论研究,课题负责人

    20052006国家计生委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子课题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2)”,子课题负责人 ;

    2004国家计生委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子课题人口预测,子课题负责人 ;

    2003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目标人口测算,课题负责人 ;

    20022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课题21世纪前期生育政策调整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一课题的延续),课题负责人 ;

    20022004北京市计生委课题:北京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研究,主持人

    20022003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课题:计划生育政策研究,主持人

    20012003国家社科规划办一般项目:家庭代际关系的人口学研究,课题负责人 ;

    20012003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与家庭代际关系,课题负责人 ;

    20012003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主持人曾毅,承担其中个子课题 ;

    20012003北京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委托课题:北京市递进生育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 ;

    20012003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课题:按生育政策类型地区的人口分析。课题负责人 ;

    20012002国家计生委委托课题:计划生育研究,课题负责人 ;

    20012002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中国人口五十年》,课题主持人路遇,承担其中家庭专题的撰写 ;

    19982002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重点课题21世纪前期生育政策调整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课题负责人  

     



会议经历

    20151110日,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云南干部高级研修班做“人口战略与生育政策”的讲座

    20151029日,重庆,为重庆大学公管学院做“人口战略与生育政策”的学术讲座;

    2015923日,在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做学术讨论:“六普的P/F比值高并不代表有40%的生育率漏报”;

    2015429日,参加中国人口学会(国家卫计委)的生育政策调整人口测算讨论会;

    2015415日,在中国发展基金会参加生育政策调整问题讨论会;

    201548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知春路办公区910会议室参加《目标人群测算研究论证会》;

    20141219日,参加复旦大学“面向未来的中国人口研究暨第三次生育政策研讨会”,发言题目:“增进对中国低生育率的认识”;

    20141214日,北京人口学会在北京行政学院举办的“2014学术前沿论坛人口学会专场-首都功能定位与人口发展学术研讨会”,大会主持人;

    201499日,参加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举办的“中国重大战略性人口科学与政策问题学术研讨会”,主持“主题3:中国人口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性方法论”,并提交发言稿;

    2014714日,参加公安部全国身份证查询中心举办的“户籍人口统计研究分析研讨会”,对研究报告与成果进行了专家评论;

    20131010日上午在国家行政学院网络出版中心录制为全国部分处级以上在职公务员的视频讲座“人口战略与生育政策”;

    2013927日下午,为中组部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的北京大学“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专题班授课,题目“人口战略与现行生育政策”;

    2013826-31日,在韩国釜山,参加国际人口科学联盟举办的第27届年会,在“亚太地区对极低生育率的政策反应”特别分会上做会议发言“中国低生育率与政策应对”;

    2013626日上午及73日下午,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参加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召开的“政策测算会商会”,对有关模拟测算的方法与结果进行讨论;

    2013614日,应邀在中央民族大学做学术讲座“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

    201368日,应邀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信长星副部长等官员座谈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政策问题,做学术讲座“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

    2013522-24日,新加坡,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百分之四十的世界:中国、印度与印尼的人口变化、人力资本与发展”会议,做会议发言“六普揭示的中国低生育率”;

    201318日至9日在香港参加《中国人口科学》杂志社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人文学院合办的“国际人口普查研讨会”,做会议发言“六普生育数据分析” 

    20121128-29日,北京中苑宾馆,参加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召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做大会发言“六普生育数据分析”;

    20121121-22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开发全国学术研讨会,做大会发言“六普生育数据分析”;

    20121111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特邀报告(社会服务、人口问题)“推进人口研究,加强社会服务”;

    2012102-7日,在希腊罗德岛参加由俄罗斯“文明对话”世界公众论坛基金会举办的第十届“文明对话”世界公众论坛,在“变革世界中的家庭及人文角度的人口学”主题论坛发言专题做专家发言“中国人口转变与家庭结构变化”;

    2012925日上午,为中组部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的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区管理专题班授课,题目“人口发展战略与人口政策”;

    2012821日在北京西苑饭店燕乐堂宴会厅,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举办“北京人口红利与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做主题发言“中国人口老龄化态势要点;

    201271日,在京西宾馆,参加全国老龄办主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做主题发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对策”;

    2012 629日,参加由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水平关系研究”课题组 在北京行政学院举办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全国学术研讨会,做主题发言“低生育水平的视角与研究框架”;

    2012626日,应邀在清华大学-布鲁金斯研究中心(BTC)与泰国代表团交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问题,主题发言“中国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

    201231日,应邀参加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内部“生育率问题专家研讨会”,研讨中国生育水平与政策调整问题;

    20111129日,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参加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清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经济社会影响和对策”内部研讨会,发言题目:“中国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化趋势”;

    20111128日,在北京大学为国家统计局研讨班做学术讲座:“六普结果与中国低生育水平”;

    20111025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做学术讲座:“六普结果与中国人口发展”;

    20111012日,在福州参加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环境与人口的相互作用:中国的经历及其国际对比”国际研讨会,发言题目:六普主要数据与其他来源人口统计的比较;

    2011824日下午,为中组部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的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区管理专题班授课,题目“人口发展战略与人口政策”;

    2011617日,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做学术讲座“六普结果与中国人口发展”;

    2011126日,在北京丽亭华苑酒店(四季厅5/6)举办“中国人口学会2011年新春茶话会”,并应邀发言;

    2011125日,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02会议参加“中国未来全口径养老金需求测算研讨会”,会议发言题目:“未来人口预测的问题”;

    2010415-17日,在美国达拉斯参加美国人口学会年会,在“亚洲人口统计面临的挑战”分会上发言,题目是“中国生育率反弹了吗?——对2006年计划生育调查的评估”;

    2010824日下午,为中组部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的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区管理专题班授课,题目“人口发展战略与人口政策”;

    2010519日,在郑州紫荆山宾馆,为国家计生委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规划统计培训班授课,题目“分省分城乡人口预测”;

    2009715-17日,对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人口中心进行学术访问,做专题学术讲座:“近20年来的中国低生育水平”;

    2009417日,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做学术讲座“中国当前生育水平状况与人口发展趋势”;

    20091224日,由北京大学推荐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大会演讲“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的矛盾”;

    2009125日,参加首都经贸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举办的“首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主持并评论第一阶段会议发言;

    2009824-26日,在广州市珠江宾馆参加中国人口学会2009年年会,在“生育率分析”论坛发言“人口流动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

    2009810日,在吉林市参加中国人口学会统计分会举办的“2010年普查:挑战与对策研讨会”,做大会发言“妇女迁移流动与生育的时间关系”;

    2008学术论坛:“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做专题学术发言“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人口发展趋势” 

    20081220日,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

    20081130日,参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举办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学: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分论坛“社会转型与人口研究学术专题研讨会”,做专题学术发言“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20081126-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中国人口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讲论文“人口研究发展过程的启示”;

    20089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做专题学术讲座“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200863日,在泰国曼谷参加亚洲人口学会举行的“亚洲2010年左右普查的希望”国际研讨会,发言题目“中国的低生育率及其影响因素”;

    2008525-27日,在复旦大学参加《上海论坛2008》,分论坛“中国低生育的趋势与评估”,宣讲论文“中国近年来的低生育水平”;

    2008523-24日,在上海白玉兰宾馆参加《生育政策研讨会》,宣讲论文“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2008327-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中国的社会服务政策与家庭福利国际研讨会》,发言题目“人口与家庭户变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2008222日,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方法研讨会”,做大会发言“中国近年生育水平研究”;

    200712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中国人口学发展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发言题目“人口研究发展过程的启示”;

    20071215日,在天津参加南开大学《中国人口与发展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题目“中国人口:回顾、现状、前景”;

    2007113-4日,南京,参加中国人口学会,江苏省人口学会,江苏省老年学会,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人口学院联合召开的《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中国人口与发展》学术讨论会,大会题目发言“中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20071021-25日,于北京,参加第八届亚大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在1023日“人口老龄化前景”专题论坛宣读报告“人口发展对老年支持保障的影响”;

    2007915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举办的《人口及相关学科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宣讲题目“认真做好当前生育水平的监测与研究”;

    200761-3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参加中国人口学会、国家人口计生委政法司、辽宁省人口计生委联合召开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主持并评论一个专题:老年社会保障;

    2007525-27日,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上海论坛”大会的人口论坛;

    2007419-20日,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论坛”研讨会,做大会主题发言“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研究”;

    200746日,参加“北京市老年学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当选该学会常务理事;

    20051224日,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谈人口问题”会议,做大会发言:“中国90年代以来的生育水平及其对未来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41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举办讲座,宣读“关于京津沪超低生育率中外来人口效应的检验”和“对四普和五普队列人口一致性的再检验”两篇论文;

    20041110日,北京会议中心,北京市计生委和北京人口学会《首都人口发展论坛》。宣读论文“关于北京市超低生育率中外来人口效应的检验”;

    200411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举办专题讲座,宣读“关于京津沪超低生育率中外来人口效应的检验”和“对四普和五普队列人口一致性的再检验”两篇论文;

    20041015日,在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举办讲座,宣读“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和“关于中国1990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再讨论”两篇论文;

    200481-4日,德国罗斯托克,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举办“中国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中国人口转变对老年家庭支持的影响”;

    2004612-13日,保定宾馆,中国人口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河北大学、湖北省人口学会共同举办“中国人口分析与预测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 “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模拟方法探讨”;2004519-20日,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学教学与研究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2004512-13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 /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老龄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主持“养老保障与健康长寿”部分的大会发言;

    2004427-29日,北京友谊宾馆,国家统计局举办“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国际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中国1990年代的家庭户变迁”;

    2003129-13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1世纪初期中国人口变化”国际会议,提交论文 "Study for fertility of China in the 1990s", 并介绍了中国人口研究机构和人口研究的发展状况;

    20031019-23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长寿:原因、后果及前景”国际会议,提交论文 "Demographic impacts on elderly support";

    2003328-31日在北京参加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大会宣讲论文“中国1990年代的家庭户变迁”,并主持专题讨论“家庭、婚姻、生育、死亡、老龄化与社会保障”;

    20021115-18日,参加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学系举行的“中国城市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变迁”研讨会;

    2002611-13日,在北京参加中国第8届人口科学讨论会,提交论文“总和生育率的内在缺陷及其改进”;

    200245-9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作为中国老龄协会所组的中国非政府组织代表团副团长参加会议,主持“中国论坛”,并宣读论文“中国的老年人与家庭”



社会兼职与服务

    2015至今,中国老年学会聘,老龄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014201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聘,公共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委员;

    2013至今,北京人口学会会长,常务理事;

    20119月,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聘为六普研究课题专家组成员;

    20104月,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聘为六普专家咨询组成员;

    20052015,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4至今,北京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委员;

    19982005,北京市专家顾问团顾问;

    1996至今,国家社科规划办聘,人口学组评审专家;

    19962013,北京人口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1995至今,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

    19952013,国家人口计生委聘,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

     



奖励及荣誉

    2015年,获北京大学2015年唐立新教学名师奖;

    2015年,获北京大学第二届十佳导师提名奖;

    2012年,由社会学系推荐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12年,由北京大学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期自201291日至2017831日;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三届优秀皮书评奖委员会评选出郭志刚撰写的报告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有关认识问题(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11》,并颁发第三届优秀皮书奖·报告奖二等奖;

    2009年,获北京大学2009年度中国工商银行教师奖;

    2008年,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表彰的荣誉证书;

    2008年,论文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的分层模型分析获北京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6年,论文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获第四届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2006年,论文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获第四届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2006年,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目标人群测算研究报告由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采纳,并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社会学二等奖(研究咨询报告类);

    2003年,系列论文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研究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2年,论文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获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

    2002年,论文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暨中国人口学会颁发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年,主编教材《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暨中国人口学会颁发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2年,主编教材《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获教育部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1998年,论文新形势下对中国人口发展的思考获国家计生委暨中国人口学会颁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1998年,著作《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上下册,本人为第三主编)获国家计生委暨中国人口学会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1998年,著作《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上下册,本人为第三主编)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人材培养计划,并获专项基金的研究资助;

    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1996年,专著《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