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史 > 历史阶段 > 再起(1979至今)

1

历经近三十年的艰辛,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终于重新步入正轨。1979年春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胡乔木院长约见费孝通教授,谈及在中国尽快恢复社会学事宜。很快,315-1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便主持开展了社会学座谈会,会议结束第二天即319日,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后于1982年在武汉召开第一届年会时,改称为中国社会学会),最初在民盟中央办公,成员有费孝通、王康和潘博茹等。到330日,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至此,学术大环境已彻底变化,中国社会学走上恢复重建之路。

(一)北京社会学讲习班

由于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断了数十年之久,恢复重建初期的主要目标是为全国社会学的复兴培养人才,为此费孝通等人开展了许多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北京的两次社会学讲习班和南开社会学专业班。北京的社会学讲习班是由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社科院社会学所成立于19801月,费孝通任第一任所长,王康任副所长,陈道为党委书记。成立不久,到526日,社会学所便在北京主办了第一期社会学讲习班,计划招学员40人,但算上旁听者,最多时有近百人。据杨心恒回忆,部分学员名单如下:

 

 

此外,据其他人回忆,学员还有李银河、沈崇麟、宋宝安、顾鉴塘和蔡清生等。

   讲习班的课程非常多样,主要有两大板块:一块是中国社会学与相关学科 另一块是现代社会学概念和方法。费孝通等从国内外各处请专家学者来做讲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期社会学讲习班圆满结束。据哈尔滨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来参加学习的李德斌学员的概括,第一期讲习班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流的先生+浓缩的课程+反刍的学法。所谓一流的先生,即请当时健在的老一辈社会学家如吴文藻、吴泽霖、杨及著名学者于光远、杜任之、戴世光等人到班上做专题讲座。而浓缩的课程,则是课时浓缩,提纲挈领,讲精华。至于反刍的学法,是指课堂上以轰炸式灌输为主,而消化吸收则留待讲习班结束后,自己慢慢去咀嚼反刍。因为讲习班时集中授课,每门课的时间有限,故每天都是上下午满堂灌,甚至有时晚间也安排来中国的学者讲学。

但短短几十天还不足以让社会学在中国扎下根。第二年夏天,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继续举办了第二期社会学讲习班,从1981525日持续到730日,在北京日坛路总工会招待所进行。这期讲习班有正式学员51人(大部分是第一期学员),加上旁听学员共100多人。这些学员来自北京、上海、天津、云南、贵州、吉林、新疆、西藏等19个省、市、自治区,极大地扩大了社会学的影响力。主要参与学者如下:

 

 

这次讲习班,来自美国三个大学的五位教授开设了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社区分析应用人类学和教育的社会文化观点共计五门课程,来自香港的五位学者开设了抽样调查与资料分析人口统计学集体行为研究都市社会与都市社会学四门课程。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两期社会学讲习班为全国社会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学员在后来都成为各自学术领域的权威,对提升社会学在中国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

北京的两次社会学专业班主要面对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已有一定研究基础、又愿意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年轻学者进行短期培训。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是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由于当时并没有社会学专业,为抓紧时间完成老一代社会学家向新一代的过渡,费孝通等经过商议决定直接从重点大学三年级在校学生中(即77届)选拔培养。南开大学承担了这个重要的培养任务。19801227日,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建立社会学专业和举办社会学专业班。很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南开大学合办的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开始了。

首届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共43名学生,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分校、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和南开大学等18所高校的哲学、经济、中文、英语、历史和政教专业,其中男生29名,女生14名。年龄从21岁到34岁。最大的是范伟达,最小的是董遵圻。学生学籍仍在原校,由各校推荐而来,持介绍信报到。社会学专业班的正式名单如下:

 

 

此外还有十几名旁听生:南开大学的杜岩,天津市的王辉、周路、潘允康,河北大学的金榜,北京市公安局的陆文霞,复旦大学分校的黄渭梁、张青、李友梅等。

经过紧急的筹备工作,1981223日,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开始上课,26日下午举行开学典礼。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社会学理论、社会经济统计、社会心理学、社区分析、苏联东欧社会学、专业外语、专题讲座共计9门课,上学期为396学时,下学期为352学时,由费孝通、布劳、林南、吴泽霖、张子毅(即与费孝通合著《云南三村》的社会学者张之毅)、袁方、李哲夫、林秉贤等授课,社会学概论课则由《社会学概论》编写组(杨心恒、夏学銮、贾春增、刘豪兴、周运清、丘士杰、沈关宝、何炳济8人)讲授。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社会学专业中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此该课程的教材编写也十分关键。据杨心恒教授回忆,第一期讲习班即将结束时,老召集高等学校来的学员座谈,我们向费老反映,我们对社会学只是初步接触,知识很少,回去讲课有困难,能不能在讲习班结束之后再集中一段时间,共同编出一本教材来。费老答应向教育部建议。后来教育部接受了费孝通教授的建议,请他主编《社会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工作受到了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学校将编写组作为一个独立的教研室放在国际政治系,并为编写组安排了宿舍,以方便其生活和工作。北大图书馆则向编写组开放了所有有关社会学的中英文图书资料,为《社会学概论》的写作框架提供了充分的思想资料。因此,我们可以将《社会学概论》看成是中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早期中国社会学界共同努力的成果。

198112月,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正式举行了结业典礼。第二年年初,南开班的14名学员又考取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生班深造,由费孝通、吴文藻、吴泽霖、雷洁琼、张乐群、张子毅、袁方、王康、全尉天等老社会学家担任导师,又请Tominaga Kenichi富永健一,日本)、Popović(波波维奇,南斯拉夫)、曼德尔夫人(宾西法尼亚大学)、John Logan(罗根,纽约州立大学)、Jacobs(雅各布斯)、蔡文辉、陈元晖等授课。

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虽然时间不长,但成果极大,后来全国八个重点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的主任都出自南开班,基本奠定了全国社会学专业发展的基础。

(三)北京大学社会学的恢复重建

1.费孝通与北大社会学

北大社会学系的重建和社会学所的成立,以及重建后的学术方向,都与费孝通的理念和努力密切相关,旧燕归来的费孝通,在新的时代重新梳理了长出燕京学派的种种源流,对社会学的人文根基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把平实而执著的学术理想留在了哺育他学术生命的燕园。

费孝通尤其重视的小城镇问题,他在1983921日,在南京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讨论会上,他作了《小城镇大问题》的发言。关于小城镇的发展,费孝通尤为重视乡镇企业的作用,相继提出几个典型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 19884月,北大成立了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办有《小城镇发展通信讨论》。费孝通手创的城乡社会学方向,成为此后北大社会学核心的研究领域之一。

从学生时代开始,费孝通的每一个重要的学术阶段都参与了民族研究,这也为他在北大提倡民族社会学的研究风气,总结中华民族概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泰纳讲座(Tanner Lecturer)上,费孝通发表了著名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讲,从此,多元一体之说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史学领域被广泛承认,成为中华民族概念形成史上的极富影响力的学说。

其后,费孝通对文化开始愈发关心,其著名的文化自觉的概念正是在北大举办的研讨班上提出的。1995 ,北京大学举办第一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199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费孝通发言,后整理为《反思、对话、文化自觉》,首次明确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强调社会学要对孕育和培养的文化加以研究,而这需要文化的自知之明2003年,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费先生进而提出将心比心的原则用以考察中国文化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部分,将社会学的研究提升至一个新的层次。

2.北大社会学建制的恢复重建

在费孝通、雷洁琼等人的努力下,几乎在全国社会学开始重建的同时,社会学也重新在燕园开始重建。在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的费孝通和在北大国际政治系任教的雷洁琼的不懈努力下,1980819日北京大学致函教育部获得批准,暂设社会学专业于国际政治系下,以28楼两间宿舍为社会学专业办公室,由潘乃穆等具体负责筹建工作。在重建工作中,培养师资是个大问题,和全国社会学重建的工作相联系,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前面所说的社会学讲习班,抽调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年富力强的研究人员做培训,其中来自北大的如夏学銮;二是委托南开大学承办社会学专业班,选拔大学三年级在校学生做培训,5名北大本科生被派往南开;三是送学生外出学习,顾宝昌被派往美国。到1981年底,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已调集师资13人,并招收了硕士研究生6人。至此,建立社会学系的条件已经具备,198249日,校长办公室会议讨论决定正式成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袁方教授任系主任,华青、潘乃穆任副系主任。

与此同时,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和一个专业也开始复苏。雷洁琼教授在19831月为民政部干部所作的培训讲话中指出,我们将来可能成立社会工作系,或者在社会系下设社会工作专业。19851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广州召开社会学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雷洁琼等学者呼吁重建社会工作专业。国家教育委员会经过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决定在社会学学科中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

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又自198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自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610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又与新成立的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联合申请,并于1987年正式建立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学之外,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1987年社会学系开始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并自1989年起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1996年北京大学又获得了社会保障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费孝通离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19853月,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成立,费孝通任第一届所长,潘乃谷任副所长,兼任社会学系主任。1986年,中央统战部还以社会学所的成员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可直接招收专职研究人员。办有《小城镇发展通信讨论》。1987年,社会学所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到19924月,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更名为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将人类学包括进来,其后又逐渐引入人口学。到19946月,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成立,办有《人类学与民俗研究通讯》。第二年7月,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研究会成立,编印《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民俗学和民族学也容纳进来。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还先后编辑出版了《社会与发展研究丛书》9册,《社会学人类学论丛》50余本,为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重大贡献。

3.北大社会学教育传统的恢复重建

和社会学重建与补课相应的是社会学教育的建设工作。在教学工作上,此一时期社会学系成果斐然,陆续出版了多本教材,其中较为著名的比如王思斌的《社会学教程》、卢淑华的《社会统计学》等等。在社会学理论方面,由于与国外隔绝已久,恢复重建初期国内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依靠西方学者的介绍。从90年代开始,杨善华、谢立中等有感于此,带领年轻学生重读社会学原著经典,先后出版《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1999年);《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谢立中主编,上2005年,下2006年),加快了国内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同时,新一代社会学家也逐渐成长起来。90年代比较著名的成果如19943月,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2000年更是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成果,影响力较大的如马戎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王汉生、杨善华、王思斌等关于乡镇精英的研究、张静关于土地和政治问题的研究等等。

此外,社会学系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各种学生活动和调研活动。1985年起社会学系每年都会出内部刊物《社会研究》,得到院系的大力支持。系里也大力提携青年才俊,雷洁琼教授还捐款一万人民币设立了严景耀奖学金。学生活动之外,社会调查亦是社会学系的特色之一。通过社会调查来培育基本的社会学研究能力也是北大社会学重要的教育内容。此一时期,北大社会学系学生积极参与了各种社会调查,其中极为重要的是第三次无锡、保定农村调查。

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简称无-保调查)始于1929-1930年,由陈翰笙发起组织,后在1958年、1987年和1998年又先后进行3次调查。第三次无-保调查起于1986年,由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杜润生提出,由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合作筹备,白南生、李炳俊等负责,调查人员则是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大学、清苑县委农工部等单位的人员和学生。这次调查距离上一次无-保调查有近30年之久。调查参与者的知识背景主要是社会学而非经济学, 调查内容的设计也明显偏重于社会学调查。本次调查还使用了计算机处理调查数据, 并且把保存的以前户调查的部分资料录入了计算机, 初步建立起历次调查的户经济资料电脑数据库。调查者依据调查材料著有《中国农村六十年:无锡、保定农村社会经济变迁》。

4.新世纪北大社会学的发展

尽管北大社会学系和社会学所的工作方向有所差别,但相通之处亦很多,在费孝通等的支持下,两个机构最终在世纪之交合二为一。20006月,北京大学正式宣布社会学系和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打通,保留各自的名称和编制,组建统一的领导班子。同年,依托两个单位的研究力量组建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随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进入平稳发展时期,恢复重建初期培养的新一代的社会学家已经成为绝对主力,并陆续有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加盟。在社会工作专业上,也取得很大成绩,2007年,在香港利丰集团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共同筹建的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王思斌和阮曾媛琪任中心主任。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设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成为首批获准招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单位之一。至此,北京大学社会学正式发展为包含社会学、人类学、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等各个方向为一体的综合学术科研机构。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也逐渐开花结果,力图在继承国内外各种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社会学的真正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