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生教学 · 本科生 · 社会调查实践 · 京大学本科生优秀调查报告名录(2014至今)
学生姓名 |
报告标题 |
指导老师 |
||||
社会学系2021级本科实习报告评选获奖名单 |
||||||
罗增 |
西藏农村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以江孜县藏改乡亚比村为例 |
张哲 |
||||
欧阳振雄 |
系统的空转:基层数字化网格实践中的技术治理困境——以浙江省A 街道为例 |
卢晖临 |
||||
赵新灏 |
“消隐”与“再现”:基层警务改革下民警职业意义感知变迁历程探析 |
张帆 |
||||
郭炜湄 |
华南地区神圣性乡族组织的世俗介入与社区整合——基于青田村龙母诞庆典和龙舟筹委会的案例分析 |
渠敬东 |
||||
刘宇 |
一个多族群乡村社区的生计方式与族群分工——以松潘县川主寺地区为例 |
王娟 |
||||
郅宇轩 |
全域整合与关系嵌入:对跨境电商的经济社会学分析——以河北省成鑫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为例 |
周飞舟 |
||||
王年廉 |
特立“同”行:特殊儿童家庭本位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
陆杰华 |
||||
谭雅琪 |
老有所为:新媒介赋权视角下农村老年人的短视频使用研究 |
陆杰华 |
||||
陈子珊 |
欲缩还羞:男性肥胖的羞耻建构 |
李康 |
||||
程欣然 |
“脆弱三角”:政府在场下的咨询师入户研究——基于西北K市田野调查 |
方文 |
||||
社会学系2020级本科实习报告评选获奖名单 |
||||||
范欣乐 |
校园与社会之间:规则边界、制度弹性与道德内核 ——基于对“学生混混”的成长史考察 |
李康 |
||||
刘芮园 |
乡土之间:现代乡村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的内生机制探究——以江西遂川县特色产业典型企业为例 |
刘爱玉 |
||||
乔澄宇 |
对抗悬浮的行动之网:行动者网络构建在基层草根组织多主体合作中的运用——以北京市M组织为例 |
谢雯 |
||||
杨乐萱 |
“半生不熟”的农业:下乡资本的嵌入与脱悬——基于四川省 L 县 YJ 农业园区的调研 |
刘爱玉 |
||||
周姜宏 |
技术为基,社会为本: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的经验、困境与未来——以北京市来广营乡“聚力朝来”云平台为例 |
刘能 |
||||
陈炫齐 |
从生意到生活:跨国移民社会融入的空间实践探索——以义乌为例 |
陆杰华 |
||||
苟钟月 |
显隐之间:公建民营养老院中的“两个世界” ——基于贵州省 X 市 S 养老福利院的质性观察 |
陆杰华 |
||||
程思璇 |
信息技术行业知识劳动者的职业规划与职业流动研究 |
王迪 |
||||
陈西 |
中国军队中少数民族士兵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入 |
张哲 |
||||
梁丁 |
北京四环内最后的城中村之一——马家楼 |
周飞舟 |
||||
社会学系2019级本科实习报告评选获奖名单 |
||||||
陈丽娜 |
推拉之间:残障女性的北漂之路何以成功 |
马凤芝 |
||||
刘佳雨 |
民族体验的摇晃与“凑合”:一个风/土视角 |
李康 |
||||
戚政烨 |
“折中”的尊严:安宁疗护实践中的妥协和非正式取向——基于J省Z医院安宁疗护病区的质性研究 |
陆杰华 |
||||
秦滔 |
类官僚组织中的“多重关系格局”及认知失调与意义建构策略——基于北京大学招生组田野调研(2019-2022)的探索性研究 |
杨善华 |
||||
苏方 |
“女职男做”:女性职业男性化的微观逻辑——以男护士的职业选择与身份管理策略为例 |
王迪 |
||||
王玥娇 |
移“形”换“影”:“双减”政策下宁夏银川学校教育与影子教育的变迁与实践 |
马凤芝 |
||||
肖志文 |
革命伦理与知识分子改造 |
刘爱玉 |
||||
许馨心 |
荣光落幕之后:看守所管教民警职业意义感的重构方式——以华北X 看守所为例作 |
周飞舟、王娟 |
||||
于博轩 |
从“以地谋利”到“以房谋生”:银川近郊农民城市化二十年 |
王迪 |
||||
张萌萌 |
妙趣何生:儿童认知中别样的疫情叙事与溯因——基于在北京市某社会工作机构童趣小屋的调研 |
马凤芝 |
||||
张正涛 |
市场化道德与道德化市场的形成:对疫情期间上海小区团购的生态学考察 |
李康 |
||||
社会学系2018级本科实习报告评选获奖名单 |
||||||
戴嘉雯 |
孩子、疾病与“我”——自闭症孩子母亲的母职实践与意义建构 |
刘爱玉 |
||||
杨钰鑫 |
阶层突破中的文化生产:互联网教育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对“高中全日制远程直播班”的调研 |
邱泽奇 |
||||
王恒 |
吾栖之肤: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与具身实践——基于在北京市某高校的调研 |
李康 |
||||
林上 |
”变通性产权“:土地产权调整的基本内容与制度逻辑 |
周飞舟 |
||||
胡雨蝶 |
浪潮之下:被动城市化与农村女性性别角色的转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Y市B村为例 |
张春泥 |
||||
侯雨莲 |
服装批发档口内的人情与公账——基于西郊白河国际服装城的调研 |
郭金华 |
||||
余航 |
从为己走向为己:名校硕博生就职于重点高中的职业选择变迁(2004-2021) |
王迪 |
||||
叶安琪 |
业易态固:乡村工业的产业继替——兼论 “温州模式 ”的发展变迁 |
卢晖临 |
||||
彭秋玉 |
困境与适应:刑释人员再社会化的个体叙事——基于G市H村的经验研究 |
卢晖临 |
||||
白雨琪 |
庞然的菜库与踟蹰的菜农——基于甘肃圭行的实地研究 |
王娟 |
||||
社会学系2017级本科实习报告评选获奖名单 |
||||||
⽥嘉毅 |
从复制到创造 ——⼤芬油画村⼯匠谋⽣与艺术追求的分合 |
李 康 |
||||
吴文馨 |
进退两难:熔喷布产业热潮中地方政府的决策困境 |
周飞舟 |
||||
李思妍 |
风雨飘摇:疫情冲击下的皖北村庄生境报告 |
卢晖临 |
||||
沈安然 |
直播带货主播的劳动过程——基于浙江省 B村的调研发现 |
刘爱玉 |
||||
曹雪儿 |
跨国流动经历,成长与思考——以 N镇委内瑞拉二代青少年移民为例 |
高丙中 |
||||
蔡煜晖 |
“夹缝求生”:德阳市跨区升学行为逻辑和机制分析 ——以四川省德阳市初升高阶段为例 |
陶 林 |
||||
林子涵 |
治理术与领导权:关于皖北D村治理实践的一项质性研究 |
卢晖临 |
||||
陈亦琪 |
电子商务业态下的乡村社会关系研究——基于北下朱村“闹房租”集体行动的分析 |
陶 林 |
||||
张正 |
“献了终身献子孙”:三线建设集体记忆的建构——基于遵义市三线建设的田野调查 |
孙飞宇 |
||||
谷俞辰 |
隔代抚育行为对我国老年人抑郁程度的影响机制探析 |
陆杰华 |
||||
社会学系2016级本科实习报告评选获奖名单 |
||||||
程梓怡 |
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自组织发展机制探究 ——基于安徽尚村积谷会组织的个案分析 |
卢晖临 |
||||
杨雨欣 |
冲突抑或合作:为老服务项目中社会工作机构与社区居委会的互动研究 |
马凤芝 |
||||
袁艺丹 |
安居与乐业: 空间视角下的城中村房地利益与基层自治组织运行逻辑 ——以 A 省 Q 市南口村为例 |
田 耕 |
||||
钱弘慧 |
无理上访还是无理执法:基层治理中“正当性”的建构与消解 ——北京市M街道“拆违”案例分析 |
陶 林 |
||||
薛雯静 |
外出流动与合伙经营——甘肃省武威市万嘉国际广场鸿陶瓷砖店调研报告 |
周飞舟 |
||||
贾宇婧 |
“边缘”的生机—川南空心村彝族自发移民社区的民族志观察 |
田 耕 |
||||
王思凝 |
顺德的堂会:一种世俗组织的神圣性面向 ——基于杏坛镇古朗村的案例分析 |
渠敬东 |
||||
王子豪 |
是拆是治? 北京市城中村的治理脉络探讨 |
李 康 |
||||
俞 彬 |
公共治理中的伙伴:对 S 村“十姓九祠理事会”的考察 ——一份调研报告 |
刘爱玉 |
||||
肖亚宁 |
从跑市场到做电商 ——组织间关系变化与个体行动选择 |
邱泽奇 |
||||
社会学系2015级本科实习报告评选获奖名单 |
||||||
赵启琛 |
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脱贫的村庄基础 |
卢晖临 |
||||
倪羌頔 |
经济理性与网络嵌入——Z 村童装工厂的组织经营分析 |
田 耕 |
||||
王子昭 |
甜品烘培中的个体化与社会分层:下厨房网络社区民族志研究 |
李 康 |
||||
谭 璇 |
秘密社会、乡村叛乱与革命——施南神兵初探 |
李 康 |
||||
高泽庆 |
本地房东对流动人口的关系互动探究——以北京市 D 村为例 |
佟 新 |
||||
王嘉鑫 |
城市中产家庭的育儿压力——以北京、郑州六个中产家庭为例 |
张春泥 |
||||
康 昕 |
从“家家织布忙”到“不闻机杼声”: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家庭工业转型调查报告 |
方 文 |
||||
杨 锐 |
村组自治:政策推进中的行政化趋向 |
王 迪 |
||||
徐春蕾 |
村落文化情境下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基于安徽省J村的调研发现 |
刘爱玉 |
||||
田 卉 |
对安徽省绩溪县尚村自然村宗族复兴的探究 |
卢晖临 |
||||
社会学系2014级本科实习报告评选获奖名单 |
||||||
黄 鹏 |
文化、网络与家庭:为什么没有更多的移民? |
张春泥 |
||||
李澄一 |
双轨并行,道阻且长--关于农村电商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 |
周飞舟 |
||||
刘星铄 |
游走在江湖与庙堂之间:农村乡镇中学里的“老大” |
卢晖临 |
||||
聂冠华 |
重拾“人”的目的--北京市丰台区利智康复中心实习报告 |
高丙中 |
||||
许一鸣 |
织网--组织的对外社会关系网是如何被收集并变化的? |
陶 林 |
||||
易莉萍 |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如何养儿--基于安徽省D村的实地调研的发现 |
卢晖临 |
||||
张琦英 |
论“变通”与“合谋”的合法性:技术治理与项目治理体制下的基层政府行为--精准扶贫主题调研报告 |
刘爱玉 |
||||
张雨欣 |
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品提供:路径依赖与现实冲突--以四川省Z村为例 |
杨善华 |
||||
赵茗格 |
家门内外“半边天”:毛时代东北重工业城市的妇女生活记忆 |
佟 新 |
||||
卓 越 |
三管齐下:基层社会治理面临巨大压力时的策略选择--以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为例 |
刘爱玉 |
||||
注:表中信息若有疑问请联系网站负责人(邮箱:liuyanling@pku.edu.c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