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史 · 系史编年

 

时间

事件

1897

严复译《天演论》开始在《国闻汇编》上刊载

1912

严复被袁世凯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接管大学堂事务

1916

康宝忠在北大开设了第一班社会学课程

1918

陶孟和在《新青年》第4卷第3号发表“社会调查”一文

1919

燕京大学成立,美国社会学家步济时(John Steward Burgess)在宗教学院教授社会学

1922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美国社会学家步济时为首任系主任

1924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聘任许仕廉等中国教师

1925

燕大社会学系毕业生张鸿钧开始担任社会调查专家甘博(Sidney Gamble)的助理,进行对北平283户家庭生活的调查

1925

李景汉著作《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出版

1925

严景耀完成毕业论文《北平监狱工作问题》,本年6月留燕大社会学系任助教

1926

许仕廉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聘李景汉兼任社会学系讲师,陈达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1926

陶孟和离开北大,开始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下设的社会调查部

1928

许仕廉邀请学成回国的言心哲在燕大社会学系授课,第一学年授课为“社会学概论”和“社会领袖”

1928

杨开道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资助下主持河北清河镇调查

1928

李景汉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调查部主任,赴定县调查,以定县的调查为基础写作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1928

孙本文与上海各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余天休、吴泽霖、潘光旦等,加上刚学成回国的吴景超,决定成立东南社会学社,并出版学社刊物《社会学刊》

1928

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社会科学研究所,是为中研院首批成立的研究所之一

1929

陈达著作《中国劳工问题》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9

李景汉著作《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9

陶孟和领导的社会调查部改组为社会调查所,另设社会调查所委员会代替调查部顾问委员会,成为永久的自办事业

1929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陈翰笙与王寅生成立了45人调查团,开始启动“无锡-清苑农村调查”

1930

许仕廉联合陶孟和、陈达等知名学者发起倡议,将原有的“东南社会学会”改组为“中国社会学社”

1930

燕大社会学系清河试验区正式成立,张鸿钧成为第一届主任。试验区逐步将清河镇周围四十村纳入,开展农村小额贷款、妇女儿童工作等复兴乡村经济和社会的计划

1930

杨开道与许仕廉合作完成《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Ching Ho: A Sociological Analysis)。同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杨开道的《农村问题》和《农村社会》

1930

美国学者卜凯(John Buckle)根据1921-1925年间亲自主持的7172866个农家的调查,写作《中国农场经济》(ChineseFarm Economy),该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出版

1930

陈翰笙率领社会科学研究所调查团北上,与陶孟和主持的北平社会调查所合作,到河北省清苑县进行调查,是为无锡-清苑农村调查在河北进行的部分

1930

在清苑调查进行过程中,陈翰笙写作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一文,提出“农户调查与村经济等概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为后来历次无锡-保定保调查所沿用。

1931

雷洁琼开始在燕大社会学系任教,吴景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次年兼任教务长

1931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派克(Robert Park)来华访问并在燕大授课

1931

“九•一八”事变后,中研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迁至南京

1932

陈达 《中国人口问题》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2

杨开道担任燕大社会学系系主任

1933

言心哲《社会学调查大纲》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1933

李景汉著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由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

1933

吴景超的“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在《独立评论》第75期刊载

1934

中研院社会科学所与陶孟和领导的北平社会调查所合并,新机构仍沿用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名称,陶孟和任所长

1934

陈达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持开展东南华侨研究

1934

乔启明的著作《江宁县淳化镇乡村社会之研究》由金陵大学农学院出版

1935

张培刚在清苑调查户的样本中抽选了3500户,由参加过清苑调查的韩德章陪同,重新到原调查点进行了1个多月的补充调查,成为其著作《清苑的农家经济》的实证基础,该书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7

燕大社会学系主持的清河试验区结束

1937

“七•七”事变后,中研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先迁至长沙,后又经桂林、龙州、镇南关、越南河内,于1938年底搭乘小火车到昆明

1937

张鸿钧以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实习处副主任的身份去山东济宁主持该处的工作,燕大社会学系主任一职即由赵承信代理

1937

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长沙临时大学时期,社会学系与历史学系合并为历史社会学系,属文学院

1937

杨开道的《中国乡约制度》由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

1937

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论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7

马长寿等人组成的四川民族考察团对凉山彝区进行了为期145天的考察

1938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4日正式开始上课

1938

陈达著作《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系陈达与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伍锐鳞教授应太平洋学会之约牵头组织的南洋移民调查团队的第一个重要学术成果

1938

陈达组建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意图以“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调查报告”系列来出版该所的调查研究成果

1938

袁方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学系

1938

吴文藻离开燕京大学,赴云南大学担任中英庚款人类学讲座课程教授,组织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的“合作研究所”

1938

赵承信继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

1938

费孝通从英国学成归国,加入其老师吴文藻在云南大学的工作

1938

费孝通与张之毅开始对云南地区进行田野调查

1938

李安宅偕妻子于式玉共赴甘肃南部藏区的拉卜楞寺考察

1939

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迁入文庙

1939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创立,吴文藻担任首任系主任

1939

吴文藻在昆明建立“燕京大学-云南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同年该调查工作站迁至呈贡县郊的魁星阁,简称“魁阁”

1939

赵承信、杨堃、黄迪等人在燕京大学附近的平郊村建立社会学调查点,开展社区研究

1939

李有义在昆明附近的路南县针对民族杂居的区域经济进行了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写就《汉夷杂区经济》,该著作并未正式出版,云南大学藏有1952年印刷的油印本

1939

马长寿再次深入凉山越西县田坝彝区进行考察

1940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所与同济大学陆续从昆明往宜宾李庄搬迁,在南迁的过程中,社会科学研究所仍坚持研究,成果之一是《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

1940

在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学系基础上,历史学系和社会学系各自独立成系,陈达担任系主任,仍隶属于文学院

1940

吴文藻离开云南前往重庆,费孝通主持“魁阁”工作

1940

陈达研究南洋移民社会的第二本学术著作

Emigrant Communities in South China: A study of overseas migration and its influenceon standards of living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Institute for Pacific Relations)出版

1940

史国衡在费孝通的指导下对昆明一家国营军需厂进行了调查,完成《昆厂劳工》的调查报告

1940

田汝康与史国衡一起8月开始对昆明一家纺织厂进行社会调查,以此为基础完成的调查报告后在1943年以英文Female Laborin Kunming Factory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年冬天田汝康赴云南省芒市那木寨进行社会调查

1940

马长寿在乐山完成了《凉山罗夷考察报告》,这部杰出的人类学与民族史著作由李绍明和周伟洲整理,在2006年由巴蜀书社出版,内容与原稿相比有增损

1940

李景汉根据其实地调查完成的“摆夷人民之生活程度与社会组织”发表于《西南边疆》第11

1940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将《云南呈贡县人口普查初步报告》付印,原本为手写油印本,未公开出版

1941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封闭燕京大学,日方逮捕了包括校长陆志韦在内的燕大师生18人,社会学系主任赵承信亦被捕

1941

李安宅离开拉卜楞寺,赴四川成都出任华西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

1941

许烺光学成回国,加入“魁阁”,首次深入大理喜洲进行社会调查,次年结束

1941

谷苞开始对呈贡32个村落进行社会调查,1942年初结束

1941

马长寿在中研院史语所凌纯声等人率领的川康民族考察团中任专员,对西康东部的藏、羌地区进行了考察

1941

田汝康撰写了《摆夷的摆》,由费孝通亲自为他刻印了油印稿。1946年这一著作以《芒市边民的摆》为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2

苏汝江著《云南个旧锡业调查》由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发行

1942

陶云奎出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942

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室成立,陶云逵出任主任,并主编《边疆人文》杂志。研究所开始对云南石屏——勐海铁路沿线地区进行综合考察

1942

邢公畹开始调查云南罗平县的傣语,调查后完成报告《罗平水户语》

1942

高华年到昆明附近的核桃箐村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昆明黑彝语研究》

1942

黎国彬写就《论云南省路南县撒尼族和阿西族的体质特征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1942

袁方以《昆明市的都市化》一文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

1942

燕京大学南迁至四川成都,与华西大学合署办校,李安宅兼任社会学系系主任

1942

李安宅成立华西边疆研究所

1942

费孝通与张之毅结束了对云南村落的田野调查。

1943

潘光旦继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

1943

吴泽霖赴云南丽江县纳西族地区进行调查

1943

林耀华继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

1943

林耀华在中国抗建垦殖社、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哈佛——燕京学社三个机构资助下,率燕京大学边区考察团,对凉山彝族进行了社会调查,完成《凉山夷家》的著作

1943

许烺光再次进入大理喜洲进行田野调查

1943

黎国彬进入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进行调查,最终完成《摆夷<傣族>的人文地理》

1944

陶云奎因病去世

1944

瞿同祖完成《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1944

李景汉根据其实地调查完成《摆夷人民之生活程度与社会组织》

1944

云南环湖市县户籍示范实施委员会编《云南省户籍示范工作报告》由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发行

1945

费孝通1943年访美时,将《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等三部调查报告改写为英文著作EarthboundChina: 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1945年该书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费孝通和张之毅。1949年,英国的Routledge也出版了这部著作

1945

林耀华对西康北部藏族地区进行了社会调查,写就《康北藏民的社会状况》,连续发表于《流星》月刊1  5 

1945

因潘光旦赴渝,吴泽霖暂时代理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一职

1945

燕京大学-云南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迁至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校本部

1945

抗战胜利后,燕京大学在北平招生复校

1945

平郊村社会学实验室在燕京大学复校之后恢复活动

1945

林耀华带领其研究生兼职助教陈永龄对于川康北部交界地区嘉戎藏族进行调查,完成《四土嘉戎》的调查报告,但该著作因战乱而流失

1945

吴泽霖《麽些人之社会组织与宗教信仰》一文发表于《边政公论》。

1945

中研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改名为社会研究所,陶孟和仍任所长

1946

国情普查研究所迁回西南联大在昆明的校本部

1946

五月四日,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三校迁回北平

1946

史国衡《昆厂劳工》出版

1946

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出版

1946

燕京大学成都临时大学返回北平,和1945年在北平复校的燕京大学合并,雷洁琼、严景耀等教授重新返校任教

1946

费孝通离开云南,张之毅留守魁阁,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代理系主任

1946

陈达应邀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现代中国人口”(population in modern China)的演讲

1946

陈达的自传《浪迹十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的相当部分是大半篇幅是他在闽粤和南洋等地调查的游记和笔记

1947

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其师吴文藻主编的《社会学丛刊》甲集第五种。后该著在瞿同祖出国后经作者补充、修改,译成英文Law and Society in Traditional China,于1961年出版

1947

费孝通基于战时在云南大学的讲义而成的《生育制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8

费孝通《乡土中国》在清华完稿并由三联书店出版。同年他的《乡土重建》由上海观察社出版。收入费孝通与吴晗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社会权力的文集《皇权与绅权》也由上海观察社出版。在《皇权与绅权》中,费孝通提出了著名的“双轨政治”的说法

1952

社会科学所迁往北京,次年改名经济研究所

1952

费孝通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的教学和调查研究工作

1952

关瑞梧在保育系与教育系合并后兼教育系副系主任

1952

陈序经任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教授

1952

史国衡在清华大学开始担任总务方面的工作,后任校总务长

1952

陈永龄调中央民族学院

1952

李景汉此后历任北京财经学院教授、北京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教授

1952

潘光旦、吴泽霖调往中央民族学院工作

1952

陈达、赵承信先调往中央财经学院,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

1952

严景耀和雷洁琼到北京政法学院工作

1953

孙本文调任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讲授统计学及国民经济计划

1953

吴景超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953

吴文藻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担任教授

1953

陈永龄率领由中央民族学院和西北民族学院组成的民族调查团,赴甘肃青海两省实地考察各少数民族

1956

1956年起的五年内,李有义响应中央的号召,深入西藏和四川藏区进行社会历史调查

1956

张之毅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6

陈永龄参加中央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落后面貌组织的社会历史调查组

1956

中央劳动干部学校成立,陈达、袁方转去该校工作

1957

言心哲在上海的《文汇报》上发表了“也为社会学说几句话”一文

1957

赵承信因参与恢复社会学被划成右派。被取消教授职称

1957

张鸿钧被派为联合国中东社会发展办事处主任

1958

张之毅参与了由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国家统计局实施的第二次无锡-保定调查

1958

陈永龄再次率组赴青海进行民族调查两年

1959

赵承信含冤去世

1960

史国衡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

1960

陶孟和在抱病参加中国科学院会议的途中因心肌梗复发,不幸病逝。

1962

张鸿钧由联合国退休,改任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社会发展顾问

1962

陈序经任广州暨南大学校长

1963

孙本文调任南京大学政治系教授

1964

陈序经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

1965

瞿同祖辗转回国

1967

陈序经患心肌梗塞在南开大学逝世

1968

吴景超因肝癌病逝于北京,终年76

1971

湖南文史馆接受瞿同祖为馆员,后瞿同祖与夫人赵曾玖一道应约翻译了《艾登回忆录》,作为内部资料

1973

严景耀调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1976

瞿同祖被借调到了近代史研究所

1976

严景耀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1979

“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费孝通任会长

1980

费孝通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980

社科院社会学所等举办的第一届社会学讲习班开始

1980

北京大学暂设社会学专业于国际政治系下

1981

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成立

1981

第二届社会学讲习班开始

1981

北大社会学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生

1982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正式成立,袁方任系主任

1983

北大社会学系开始招收本科生

1983

费孝通做“小城镇大问题”发言

1984

费孝通主持编写的《社会学概论》出版

1985

北大社会学系开始招收博士生

1985

费孝通在北大创办社会学所

1985

费孝通的《小城镇四记》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1987

第三次无锡-保定调查由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合作筹备,北大社会学系同学协助完成。这次调查距离上一次无-保调查这近30年之久。调查参与者的知识背景主要是社会学而非经济学, 调查内容的设计也明显偏重于社会学调查。本次调查还使用了计算机处理调查数据, 并且把保存的以前户调查的部分资料录入了计算机, 初步建立起历次调查的户经济资料电脑数据库。调查者依据调查材料著有《中国农村六十年:无锡、保定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写作提纲和部分章节的初稿

1987

北大社会学系、社会学所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1987

北大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

1988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1988

费孝通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泰纳讲座,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1992

社会学所更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1993

陈达著《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市镇工人生活》由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的资料都来源于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所的工厂和工会调查

1994

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成立

1995

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研究会成立

1995

第一届“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开办

1996

北大社会学系获得社会保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

第二届“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

1998

第四次无锡-保定调查。这次调查以农户调查为重点,同时也进行村概况和一些专题调查。比起以往历次调查几乎没有正式的研究成果出来, 本次调查完成不久就组织、编辑了一部完整的调查报告作为初步成果。

2000

北大社会学系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合并

2000

袁方去世

2000

依托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力量组建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5

费孝通去世

2007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共同筹建的“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国社会工作研究和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2009

社会学系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SW)。

2011

雷洁琼去世

201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友会成立,并召开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2012

社会学系隆重庆祝建系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