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毕业致辞 | 系主任周飞舟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人不知而不愠
各位同学、老师、家长和朋友们,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社会学系向各位同学表示祝贺,祝贺你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北京大学的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衷心祝贺你们!
在大家即将走向新的人生历程之际,作为老师照例要给大家说一点寄语。我想了好久,挑了一句老话送给大家,就是《论语》里的话,叫做“人不知而不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费孝通先生于1994年写过一篇回忆他60多年前在清华的老师史禄国的文章,题目就叫做《人不知而不愠》。这位老师是一位俄国人类学家,费先生将他与当时世界上其他最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相比,说他的人类学“包罗最广”、“联系的相关学科最宽”、“思维的透射力最深”,但是“表述的能力最差、知名度最低、能理解他的人最少”,所以他的学术影响也最小。在此文中,费先生将心比心,去体会老师当年的处境和心态。老师的心中有多少鬱鬱不得志的不平之意?“人不知而不愠”是费先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费先生在文中说,“人是社会的动物,最怕是没有人懂得自己,周围得不到自己所期待于别人的反应。”那么,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知而会使自己不高兴的到底是什么?
就生活本身而言,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好意和善举得不到回应而不高兴。人与人相处,总有一方会先发出善意,对方的回应会使人有“不亦乐乎”之感。如果对方无动于衷或者反而对我的善意进行了恶意的揣测,比如把我的帮助当做对他的利用,把我的称赞当做对他的讥讽,我就会不高兴,就会愠怒、生气。这是一个人很自然的反应,而孔子的意思是说,只要这样反应,就不算是成德的君子。难道君子的反应是违反自然的吗?
朱子在《论语集注》中说,“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善意互相感通,近者悦而远者来,这是顺着人情的自然,相对容易有乐;别人不能理解甚至做恶意的理解,没有顺着我的善意,所以叫做“逆”,而我若还能保持我的善意,不顺着他的误解或者曲解而生气,这也叫做“逆”,人不知是“逆”,不愠更是“逆”,逆上加逆,所以为难。我们如果能经得起这种逆而难,正好说明了我们的好意和善举是纯粹的好意和善举,并非为了别人的响应和回报而发。
就人的一生而言,我们通常还会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付出得不到回报而郁闷。同学们走上社会以后,会面对各种复杂的处境和人事。我本来要做一份好业绩、干一份好事业出来,可是偏偏遇上的是不能慧眼识才的领导和混日子不配合的同事,有时还被嫉妒和打压,以至于让我觉得我的工作就是在浪费我的青春时光。孔子教导我们,回到工作和事业本身的意义那里去。一个人通过工作获得的最重要的是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增强和品格的提升,这三个问题是工作之后我们应该每日“三省吾身”的问题,也对应着《论语》开头一段的三个自我反问。工作和事业首先是一个人完成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只有在工作和事业中经过反复磨炼才能完成,别无他途。学者为己是第一义,学为人知总是第二义,所以对“人不知而不愠”的标准阐释就是: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人不知而不愠”的这番道理说起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真正“逆而难”的是体现在生活和行动中。作为老师,我站在这里阐释一下这番道理是容易的,但是我自己在生活里遇到人不知的时候也能很难做到“不愠”,而这恰恰是这句话的关键之所在。《大学》里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是说人不知而不愠不是一套道理和逻辑,而是人在生活中的即时反应。真正的君子,不是遇到人不知时善于“制怒”,通过思虑或者排解来抚平自己的愠怒,而是在遇到人不知时根本就不会有愠怒的情感反应。这是一个不经过思虑的反应,如风生水起,桴鼓相应,是一种自然而然、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的反应。这种自然式的反应,与人不知而愠的自然反应相比,是必然而然的自然,背后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修养的内容,所以说是成德君子的标志,不愠然后见君子。
要真的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关键要在“人不知”三字上下功夫。如果我们总把重点放在我们的好意和善举、才华和努力上,总觉得别人对此了解的不够,理解的不深,总觉得生活在不被理解或误解之中,就会离不愠君子越来越远。实际上,这些东西别人知还是不知并不重要,人所不知的最重要的东西,是那些别人不可能知道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的东西,即古人所说“人不知而己独知”的东西。船山先生说,“善恶,人之所知也。自善而恶,几微之介,人所不知也,斯须移易而已,故曰‘独’”。阳明先生说,“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 。两位先生指点我们,别人不知道、唯独我们自己知道的那种细微敏锐的是非感是真正需要我们用功的地方。等到与人争长短、辨是非的时候,已经是“人所共知”之处,这时候的“愠”算不得真性情,“不愠”也算不得真修养,已经近伪而非诚了。由此看来,“人不知”三字对我们来说,不但不是消极的、负面的、引起我们不快情绪的原由,反而恰恰是我们警醒自己、磨炼自己的学习和修养的机会之所在。
古人所说的“诚”、所说的“独”并不神秘,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费先生晚年所说的“心态”。这种状态并不是靠闭关打坐练就的,至诚君子的诚意不是让人敬而远之的敬畏,而是和煦包容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靠点点滴滴、时时刻刻的“集义”而来。被阳明先生称为“红炉点雪”的那一念诚意、那一念是非、那一念羞耻,虽然是己所独知,却要靠开放式的学习来获得和修正。“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既然是成德之名,那么“学而时习之”的“悦”与“有朋自远方来”的“乐”就是成德之路。同学们虽然毕业了,但真正在社会意义上的学习和成德之路才刚刚开始。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见贤思齐”固然重要,“见不肖而内自省”更加重要,看不惯的人和事最能帮助自己反求诸己而非诟病于人。在这个意义上,贤者和不肖者都是学习的机遇,人所知、人不知都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孔颜之乐。总而言之,人不知而不愠虽然是一种至诚君子的高远境界,但正如朱子在《集注》中所言,这种境界的达成,是“学之正、习之熟、悦之深而不已焉耳“的自然结果。
愿诸位能在将来真正进入“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开辟出一条在我们这个飞速变化的社会中的立身之道。
以此与同学们共勉,祝各位前途远大,鹏程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