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北大入选篇目
作者 |
题目 |
指导老师 |
||
2022届 |
||||
杨卓 |
“角落”的消逝 ——一所乡村小学里的写作教育与语言世界 |
朱晓阳 |
||
付翔 |
咱家老人 ——一个养老院中的身体、照护与道德 |
郭金华 |
||
吴秋婷 |
生意与公益 ——民营医院如何“做市场” |
王铭铭 |
||
2021届 |
||||
王婧如 |
变革时代的“乡下人” ——对沈从文四十年代地方叙述的社会学分析 |
赵斌 |
||
陈天和 |
“主人”还是“股东” ——从股权改革考察地方国企改制中管理层和职工对所有权理解的变迁 |
孙飞宇 |
||
陈洁樱 |
新生活运动的“国/家/人”与“新女性”想象 |
周云 |
||
作者 |
题目 |
指导老师 |
||
2020届 |
||||
陈映彤 |
传统和与现代铆合下的彩礼给付实践 |
卢晖临 |
||
任春旭 |
许村家纺产业发展的社会学考察 |
周飞舟 |
||
夏杰艺 |
粉丝网络暴力的生产及对策 |
佟新 |
||
郑肯 |
直播时代的情感、算法与数码资本主义 |
朱晓阳 |
||
作者 |
题目 |
指导老师 |
||
2019届 |
||||
陈莹骄 |
洞察、抱负与突围:关于旧寨镇乡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 |
卢晖临 |
||
解鸿宇 |
东北工业体制的建立:1945-1952——基于对北满某矿区的分析 |
孙飞宇 |
||
何奇峰 |
“家庭经营”与“规模效应”——扶贫产业生产模式研究 |
周飞舟 |
||
王婷婷 |
打工妹返乡闪婚原因分析 |
任强 |
||
熊志颖 |
祠堂背后的社会建构:一个宗教复兴个案的民族志研究 |
高丙中 |
||
2018届 |
||||
陈忠 |
乡村基础教育“放弃”现象研究 |
卢晖临 |
||
韩礼涛 |
票号与国家财政 |
张静 |
||
彭丽叶 |
茶叶弥散性宗教研究 |
于长江 |
||
余朋翰 |
就近城镇化与家庭决策中的代际伦理 |
周飞舟 |
||
2017届 |
||||
董彦峰 |
积极者与消极者——D 村选举中的委托投票现象 |
张静 |
||
唐元超 |
寻找定位与秩序生成:凉山彝族的家支社会及其结构变迁 |
马戎 |
||
余慧芳 |
合作组织何以扎根乡村社会——基于山西永济蒲韩社区的个案研究 |
赵斌 |
||
张越 |
谁进了北大?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探究——基于对家庭教育互动过程的个案考察 |
钱民辉 |
||
2016届 |
||||
陈雪松 |
“打賩”中的“义”“利”整合——团结经济理论视角下对村民资金互助合作的研究 |
马凤芝 |
||
张龙 |
社会学“南开班”(1981-1982) |
郑也夫 |
||
张耀民 |
科技组织对临时性劳动力的技术控制探究——北京地区网约车平台Uber“合作车主”的案例研究 |
刘爱玉 |
||
周航 |
抗争是否发生?对二甲苯(PX)项目集体抗争影响因素的定性比较分析 |
刘能 |
||
2015届 |
||||
常长长 |
基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基于鲁中A县的经验研究 |
卢晖临 |
||
李可 |
成员权——江苏南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研究 |
周飞舟 |
||
王大伟 |
村落共同体生活中的互济互惠——基于福建省G村互助会的研究 |
马凤芝 |
||
邵朱帅 |
一项迈向现代的文化发明——越南高台教的包容性与生命力 |
高丙中 |
||
2014届 |
||||
曹亚鹏 |
指标漂移:一项关于重庆“地票”制度的研究 |
周飞舟 |
||
褚文璐 |
北京知青返城个案研究 |
郑也夫 |
||
金毅 |
具地的记忆之争 |
李康 |
||
阿依努尔.卡马 |
维吾尔人的婚礼理想与现实模式——亚村的案例研究 |
高丙中 |
||
乌伦静 |
宰制与反抗:流动空间里的农民工——以F厂工人的空间实践为例 |
卢晖临 |
||
2013届 |
||||
陈玮 |
从工厂到作坊的选择——服装工人的生产政治 |
刘爱玉 |
||
冯路 |
乡村工业私有化、依附性社会关系与村庄权力更迭 |
杨善华 |
||
黄承萍 |
熟人社会中低保对象的认定——基于皖东南向村的经验研究 |
王思斌 |
||
姜艳 |
超市促销员的劳动——“多重雇主”下的自愿非正规就业 |
佟新 |
||
王剑莹 |
三八红旗手 |
郑也夫 |
||
徐宗阳 |
“曲尽人情”:效率的另一种可能——以浙江省缙云县来料加工为例 |
王汉生 |
||
2012届 |
||||
鲍程亮 |
老家的意义:身处城乡夹缝中的农民工的复杂心态——以北京城郊L村农民工家庭调查为例 |
卢晖临 |
||
刘东鑫 |
栖居鼓声之中——跨越村界的文化实践共同体的形成 |
高丙中 周云 |
||
汪栋杰 |
法定与认同标准下的超时劳动问题——一项对纺织服装企业加班问题的实证研究 |
刘爱玉 |
||
王绍琛 |
新官上任:清代地方政治秩序研究 |
周飞舟 |
||
2011届 |
||||
黄柯劼 |
现代与传统的纠结——一项对中德大学生择偶标准和婚姻观念的比较研究 |
秦明瑞 |
||
孔春霞 |
新闻媒体在弱势群体维权中的角色——以尘肺病农民工维权为例 |
卢晖临 |
||
汪芸 |
“项目本位”的实施与青少年“不平等”的参与——“A项目”青少年社会参与的个案研究 |
马凤芝 |
||
徐聪颖 |
“农民上楼”过程中的家庭财产关系研究 |
周飞舟 |
||
古丽孜依帕.依力拉斯 |
新疆班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北京潞河中学新疆班的一项研究 |
马戎 |
||
2010届 |
||||
李耕 |
从边缘的传统看社区整合——基于西双版纳傣寨年龄群体和家宅的研究 |
朱晓阳 |
||
吴姣 |
农民工职业病问题研究——以深圳建筑爆破业工人为例 |
卢晖临 |
||
汤宁 |
某示范中学高一六班 |
郑也夫 |
||
张惠强 |
工人网络与工厂治理——基于南中国服装制造业的研究 |
刘世定 |
||
2009届 |
||||
李楠 |
“撤村”——作为一种过程的实践 |
朱晓阳 |
||
连佳佳 |
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政治——分包劳动体制下的劳动控制与抗争 |
卢晖临 |
||
张劼颖 |
他者化的消极自由人——废品/垃圾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和主体 |
卢晖临 |
||
雷轲 |
彻底经验取向下的社会秩序问题——加芬克尔的社会秩序观 |
李康 |
||
刘贞男 |
儿女双全之谜——占里侗族的亲属关系 |
蔡华 |
||
2008届 |
||||
查亭亭 |
减刑制度的异化和监狱秩序的建构:安徽省YCB监狱的经验研究 |
刘能 |
||
何翠红 |
围龙屋与客家传统人际关系的衰亡 |
郑也夫 |
||
盛智明 |
从“小区”到“社区”:对北京市YF家园的个案考察 |
王汉生 |
||
韦科 |
她们为何如此执着:社会认同视角下的直销组织研究 |
方文 |
||
杨甜甜 |
领导人继替后的组织秩序重构:对D公司策略行动者及其权力关系的考察 |
邱泽奇 |
||
2007届 |
||||
边国栋 |
地方性消费:巴彦查干地区蒙古族牧民消费的经济人类学研究 |
王铭铭 |
||
童素娟 |
“外进婚”:一种另类的婚姻形态 |
郑也夫 |
||
章邵增 |
阿拉善的骆驼和人的故事:总体社会事实的民族志 |
高丙中 |
||
赵彗星 |
小岗典型的建构 |
王汉生 |
||
2006届 |
||||
蒋勤 |
人民公社时期“钻空式”非农经济与农民谋生理性:以浙东N村为例 |
杨善华 |
||
廖勤樱 |
交易的格局:以中关村电脑市场为例 |
王汉生 |
||
王静 |
侯家营追踪调查:家族与村落社会 |
麻国庆 |
||
2005届 |
||||
宋婧 |
村庄公共权威的蜕变: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社会政治后果: 以苏南某村为案例 |
杨善华 |
||
许雪莲 |
纳人的社会性别 |
蔡华 |
||
张敏 |
何谓基督徒?浙江温州地区基督徒群体身份研究 |
张静 |
||
2004届 |
||||
刘振业 |
组织化的信息技术系统与组织结构的互动机制:来自青岛啤酒公司的案例 |
邱泽奇 |
||
申静 |
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以四川省中部一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为例 |
王汉生 |
||
张翔 |
信任的信号:民间金融合约形式分析——以改革后温州民间金融市场为例 |
刘世定 |
||
2003届 |
||||
姚映然 |
受苦人:骥村妇女对土地改革的一种情感体验 |
杨善华 |
||
李祎 |
在合理性与合法性之间:对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寻求合法化道路的事件性过程分析 |
王汉生 |
||
2002届 |
||||
何光喜 |
被动的自愿:作为社会参与的慈善捐赠——对四城市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马戎 |
||
注:表中所录信息若有疑问,请联系网站后台(邮箱:liuyanling@pku.edu.cn)。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