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事务 · 《五音》 · 社会学日历

社会学日历 | 11月2日,重读费孝通

 

2015112日,费孝通先生诞辰105周年。

费孝通(1910112日-2005424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费孝通年表

1910112日出生于苏州吴江。

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

1936年底赴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江村经济》,又译《中国农民的生活》。

1938年夏起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

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于民主爱国运动。

1978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

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

2005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2费孝通谈

谈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谈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全盘他化

反思实际上是文化自觉的尝试。如果不停留在个人的衷曲上,再看进一层,我所以会发现这些衷曲还是反映了客观的社会现实。我们都是生存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人物。

谈知识分子

文化有自己的历史,本身有历史的继承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体现在一般所说的民族精神上。强调历史,是希望通过个人的关怀来实现文化的关怀。祖宗和子孙之间是一个文化流,人的繁殖指的不仅是生物体的繁殖,也是文化的继替。

到今天我仍然相信,务实求新应是现代知识分子保持的志业。倘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不能从实际生活的参与观察中得出结论,从中延伸出自己的看法,并对人类知识的积累有所贡献,那么,他的研究意义何在我们就很难判断了。然而,务实求新者却不能抛弃他本应重视的观察和认识方式的反思。

3先生遗风

先生之学

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费老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社会,对中国社会学做出了指导思想、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方法论、社区研究、小城镇研究等全方位的贡献。

早在20世纪30年代,当马林诺夫斯基阅读了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费先生的《江村经济》代表了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形成。费先生逝世已经7周年,但是他一生践行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依然为社会学的本土化有着重要的启发。实现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的关键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立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马戎《社区调查与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纪念费孝通教授逝世7周年》

费孝通先生不仅是一位人们熟悉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人类学家… …当我们把他的文化自觉理念引入到教育自觉中时,我们开始尝试对本土教育的反思,并在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中,探索一条既不可复旧又不他化的革新之路。

——钱民辉《费孝通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初探》

先生之人

费孝通先生是一位学术大家,更是一位具有君子之风的长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学人。

他在两期社会学讲习班上和在《社会学概论》编写组里经常对我们说:你们是重建中国社会学的铺路石子,我也是;社会学在中国中断了很多年,你们需要补课,我也需要补课。我们共同做的是打基础的工作。事实上,用但开风气不为师的经典名句来形容费孝通教授,是最恰当不过的。——夏学銮《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六大贡献》

比较感人的是他晚年政务繁忙,但还保存一种秀才的感觉。他在七八十岁高龄时有了第二次学术生命,很珍惜时间,不断耕耘,有更多成就。我觉得这一点足以证明他为人为学的态度。他为人随和而敏锐,文笔清新,是我们这一代人望而不及的。他对社会科学的看法很独到,没有学匠气,他的每篇文章都有他的特点,谈起问题很随意,但是经常有闪光点。他的眼睛总是看着世界和中国,对百姓的生活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 … “费孝通这三个字意味着我这代人中的有良知者需要承担一种特殊的历史重量。我一直还是这么看的。——王铭铭《我所认识的费孝通》

以上只言片语甚至是简化的语录式摘抄自然难以匹配重读费孝通之内在含义,但期望以此作引,提醒我们学人之智、学人之气、学人之命。愿我们以费老如下嘱咐长久自勉之:

要去接触真正在中国社会里生活的中国人,看鲜活的人生,从中走出一条发展中国社会学之路。而我们到现在还差得很远。

看书,也要看到骨子里去,自己看清方向,定出目标,靠自己钻研、磨炼,必须将国学与人文科学很好地结合,向文化自觉的方向努力。


文献引用:

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3:15-22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思想战线》, 2004, 02:1-6

马戎:《社区调查与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纪念费孝通教授逝7周年》 ,《中国民族关系现状与前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钱民辉:《费孝通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4:42-47

夏学銮:《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六大贡献》,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7296/335376http://www.shehui.pku.edu.cn/upload/file/word/a6edfc9e-7cef-4784-9f53-837b48eeffa9/1.html

王铭铭:《我所认识的费孝通》,《南风窗》, 2005, 10:86-88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中国社会科学》, 2000


(资料整理:系团委宣传中心,系学生会秘书处、学术实践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