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事务 · 《五音》 · 社会学日历

社会学日历 | 11月9日 郑杭生:社会学的东方学术品格

 

郑杭生(1936—2014),浙江乐清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先生一生致力于社会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构建,开创了社会运行流派,影响超越了社会学界。

 

郑杭生年表

1936 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于浙江余姚

1961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留校任教。

1987 先后创建人大社会学研究所和人大社会学系,并任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社会学系第一任主任,副校长。

1991 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奖。

1994-1997 先后在美国杜克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进行研究、讲学

2003 担任为期八年的《奥运会总体影响项目〈OGGI〉》的首席专家。

2004 先后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等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方面的十、五重点课题、重大课题。

2009 获评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

2014 因病逝世,享年78岁。

 

郑杭生谈

郑杭生先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曾题写运行转型,本土互构,实践结构,五论渐显十六个字对自己的学术理论进行了概括。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先后提出了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与实践结构论等五个社会学理论。这些理论被评价为在世界上提出了具有东方学术品格的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兴起。
谈实践结构论社会学的二维视野,即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以及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当代中国经历了急剧变迁,目前走进了一个新的转折期。这个伟大的、充满生机的过程,使我们能够从经验上更直接地体验到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剧变及其两个维度。谈转型与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为中国社会学进行理论提炼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中国社会学不仅要理论地再现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的轨迹,而且要努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良性转型,促成制度创新和价值重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谈社会互构论个人与社会之间既有深刻裂痕和剧烈冲突,同时也高度依存、相互形塑,它们的各自诉求和实践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域的现实内容。

 

先生遗风

知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学生们都说这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郑杭生先生去世后,众多学界人士都通过撰写文章、挽联等方式表达了对先生的缅怀,细细读来,颇多感慨。

他很勤奋。我们这一代人转行来学社会学是很辛苦的,社会学开始恢复以后他已经45岁了,但他还是去英国进修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学… …他是我们老一代社会学家认识、传承历史的先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 杨雅彬

郑先生尝试开拓一种新的社会学认识论传统,发展出完备的社会学元理论,构建了中国化的社会学本理论;并且郑先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研究,使这些理论与现实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相互助益的格局,达到了社会学理论创新与应用之间相济相融的状态。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社会学博士王道勇

他常常说,不要因为心情或者某些想法产生对身体的心理干扰。这种对身体的自信和对生命的达观使他生命的质量超过常人,让他可以把他的整个的心托付给他的事业。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曹锦清教授

斯人已逝,而风范长存。纪念郑杭生,要纪念先生的理论,更要纪念先生的风骨和气度,纪念那种顶天立地做学问的精神,让求学与为人并重,以二维视野,塑中国社会学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