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姝 | 记北大社会学系与我二十年:世界若只一种美
系友简介
陈姝,99级社会学系本科生,200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硕士;曾就职于尼尔森市场咨询公司担任副总裁;2016年加入阿里巴巴,先后在天猫新零售事业部和国际事业部任职,目前在上海任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事业部总经理。
图为陈姝。
记北大社会学系与我二十年:世界若只一种美
陈姝
一夜入夏,江风满怀,微信里收到好友田耕的征文讯息时,我与先生正在黄浦江边漫步。谈及自己离别北大社会学系已过二九之年,感慨良多。回想起当年入学昌平园区的景象,颇有着“当时若只如初见”的回忆之美。
初见固是一种美,然则当世并非仅此一种,假如,这世间,浪淘有尽,终剩唯一之美,那会是怎样的一种?
倏然,时间即纵四月有余,其间事业和工作,多有转折,但游刃前行,终于收获了不错的结果。至此落笔之时,回忆燕园四年的点滴,更有所悟。倘若避繁就简,这世界当真只有一种美,那定然是独立思想(critical thinking,也有译为“批判性思考”)之美。这种美,启蒙于北大,成然于社会,贯穿我此生,注定会隽永而弥新。
记得当年于燕园,李猛老师在《西方社会思想史》课上,给我们展现了社会思想史上不同的流派,以及在不同观点之下潜在的“危险”;而“民主的暴政”更让我习得了在大众观点之外的另一重思辨;记得3年前看到那时还在二年级的儿子的教材,其中有一章就专门讲了“Opinion(观点)”和“Fact(事实)”的区别,不禁感慨当年的启蒙在下一代人身上的传承和社会思想的进步。
那年的课程论文上,李猛老师给了我一个优等的分数,这小小的,不经意间的激励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的行为,而独立思想的方式更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后来,邱泽奇老师在《组织社会学》课上,就现代社会组织形式的讨论,周飞舟老师在《发展社会学》课上,就农村政策调整对社会影响的讨论,都启迪着我们用独立思想的方式来完成对社会问题的评价。
离开燕园后,我在美国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学位,并相继进入尼尔森公司和阿里巴巴工作,有机会接触了不同的行业,服务了很多公司,其中并非都是我熟悉的领域和问题。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让我在接触新的行业的时候,能够“像用户一样思考”,第一时间去找用户做访谈,去亲自体验产品,从事实出发,得到自己独立的视角和判断。社会统计学教会我的分析方法,让我看到在现实世界中很多表象数据和深层原因之间的关系并非直观浅显,需要对每一个表象数据有着逻辑性的合理判断,继而方可做出恰当的决策。近几年的工作大部分围绕在平台经济,而平台就正如一个社会,这里面有着不同商家的阶层,以及阶层之间的流动和跃迁;而如何制定平台的机制和规则,来促进平台的多样性和健康发展,都时常把我拉回社会学的主题里。就在昨天,刚刚把自己的钉钉签名档改为“数据事实+逻辑推演+商业直觉”。而这些天天伴随我工作和人生的方法,回想起来,都有当年在燕园种下的种子。
离开燕园愈久,思往之心愈甚,所悟之理也愈深。倘若追求真理和美好,是人类文明得以前进的两片车轮,那么独立思想正是连接着车轮的那根轴杆。它把真理与美好合二为一。当然,于我自身而言,独立思想的启蒙,即是我与北大社会学系的“初见之美”,更是北大陪伴我此生的“终至之美”。
文字编辑:王迪
推送编辑:王天行、王朗宁
审核:王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