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大社会学刊 · 明理

羅蘭:中國社會學與西歐社會學:距離與接近

羅蘭(法國國家科研中心)

 

摘要:得到新生的中學正在再次騰飛。如果說在初始階段西方社會學對中國社會學的重建背景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那麼今後國際社學領域中,再生於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日新月異的社中的中學很可能使者關係倒轉過。中學通過不的理論、姿態和方法的創新在中際學界鞏固自己的位置,這些創新與西方思想的關係時而平行、時而合作、時而立。中同行們重新解讀甚至西方理論本土化,創建着他們特有的多元的社學思想。 

 

人穿着衬衫
描述已自动生成

本文作者罗兰(Laurence Roulleau-Berger)   法国社会学家 图源:Google

 

雖然1949年前飛速發展的中學在接下的二十年間受到全面禁止,但在得到新生以,它很快就再次騰飛。的確,社學在1980年代成爲中學術界的先鋒學科。中思想史和中的複雜性爲它源源不地注入了學術活力,而它則通過出不窮的科研成果向世人展示出這種活力的強大及其與衆不同之處。

如果說在初始階段西方社會學對中國社會學的重建背景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那麼今際社學領域中,再生於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日新月異之社中的中學很可能使者的關係倒轉過。中學通過不的理論、姿態和方法的創新在中際學界鞏固自己的位置,這些創新與西方思想的關係時而平行、時而合作、時而立。今天,中同行們正在重新解讀甚至西方理論本土化,創建著他們特有的多元的社學思想。

 

文本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學的研究現中我們看到在學院領域存在著一種科學的多元性局面,其中沒有哪一種綜合性的一般理論佔據地位,事實和理論解釋之間的關係簡明瞭,沒有哪一種學術流派能以優越的姿態出現。學界似乎接受多種科學合理化規範,這使多性和不同觀點的共存成爲可能,當然其條件是實踐與社學理論之間存在種真正的辯證關係。任何理論如果沒有經驗研究的支持都是不能成立的。這些科學性條件可以說是實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中學家眼中的法學似乎有理論主義的嫌疑。

在中,一些社學理論看上去比其他理論更結構主義,或更注重理解或互過程。但科學領域同時存在的研究立的多性在學院領域顯得完全合理,它們互相之間沒有互相排斥的關係,它們各自都能分別助理清同一個社、經和政治過程的不同面。

60年代法學的發展主要繞著生成結構主義(布迪厄)、行和社學(圖海納維、杜貝、維沃爾卡)、功能和策略學說 (Crozier/Friedberg)、方法論個人主義 (Boudon) 展開;自80年代起,它吸收了建構主義社學(柏格和魯克)、芝加哥學派 (Grafmeyer/Joseph)、互論(高夫曼、休斯、貝克、布魯默、斯特斯)的思想;90年代得到發展的則是辯護社學(泰諾,波爾坦斯基)和科技社 (Callon, Latour)70年代末以後兩極的地位越越明顯。客觀主義和它們之間的立面不增多並逐步擴大,而理解主義和闡釋主義之間則較爲接近。

蜜雪·維沃爾卡認爲70年代起法的馬克思主義已失去活力精華,結構主義弱化,批判思想變得過批判。他記錄到以下點變化:

-圖海納所說的“‘社會的’的終結”和“全面”思考社對象的必要性。

-主體的強力上升:“主體不是行者,但如果條件允許它給人以成爲行者的能力,它讓人有可能行、建構自己的經驗並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經驗”。主體的思考同時也是“反主體”的思考。主體的強力上升意味著當代個體成爲法學辯論的焦點。

-研究者在超越政治領域的公衆領域中的投入程度問題。

-宏大理論系統的衰弱和大範式的分化:法學家逐漸放棄建大覆蓋面的理論的做法。

 

穿着西装笔挺的男子
描述已自动生成

Michel Wieviorka 法国社会学家 图源:Wiki

 

作爲法學家,我們怎麼看待27的中學?通過研究,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中華文明的過去和今天的影響日益增強。

-通過結構化分析“生產社”這觀點不發展。

-通過主觀性和互問題個體的地位日益突出。

-學者希望創造獨立自由的理論以擺脫文化殖民形式和西方看中的居高臨下的眼光。

符號互動論、民俗論、理性選擇理論、交往理性理論、歷史性理論性理論(?)、生成結構主義……之間互相拒絕承認方的合理性,好像有別的情況。其原因可能是中思想史中各種統的歷史家譜沒能以連續的方式得以撰寫。

 

图形用户界面, 应用程序
描述已自动生成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中學家歐美社學流派瞭若指掌。他們在不同研究中區分或聯繫各種理論,卻從不否認它們的合理性。但他們不同範式進行組合,創造出能解釋社事實不同面的複雜性的社學。他們認爲社學是資本主義文明的產物,他們成功地自己的社學扎根昨天和今天的中華文明裏,同時也扎根與歐美社學的承襲、搬用、混血中。

我們清楚地看到中國對歐美尤其是法和美學理論的承襲。第一次當然是1917年即引入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學至今著這個淵源的烙印。不過今天這個歷史關係已經不是唯一的了。我們還記得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Robert Park和他的女婿Robert Redfield193119321948次赴中任教。另外,北美的實用主義和互論、柏格和魯克的建構主義、理性化理論、韋伯的理解社學、策略分析、行者理論、圖海納和維沃爾卡的行和社學……還有關係更新的批判社會學、布迪厄的生成結構主義以及頻繁被引用的哈貝馬斯、貝克和吉登斯的學說,都在对中國社會學家發生著影響。

理論學說片段的搬用屬於非常複雜的問題。搬用就意味著翻譯,在特定背景和特定時刻建構出的概念進行加工,使其適用於新背景。在這項工作中,社學家時刻注意翻譯過程中是否包含意義添加或缺失的危險。理論片段的搬用的確伴隨著加工、再詮釋和借用,但我們先前已見到中美或中歐社學之間已形成概念的接觸地,西方概念可以被漢化,不同社學之間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接觸點。

爲適用過去和今天的新文化背景,概念需要重塑。混血總是以重塑爲基礎而發生的。由學家充分重視背景問題,他們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新的視角理論片段聯繫組合起。我們在概念可譯地發現中西思想之間的矛盾和分歧能(或不能)催生混血,我們也在不可譯地發現“認知空白”,即中西學科間無法互相呼的空間。的確,概念的不可譯性是中西思想間的永久問題,這不是說社學交流的失敗,而是說本體不稱關係是知識產出的基礎。

還有一些重要社學家的名字很少出現在中學舞臺上。比如法蘭克福學派的德學者,齊美爾……目裏找不到方法個人主義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的代言人和歐洲研究當代個體的學者。北美全球化問題的家也鮮被引用。這些作者的缺席反面刻畫出中學的邊線。

布迪厄、圖海納、莫蘭、哈貝馬斯、貝克、霍耐特和吉登斯的學說在歐洲社學界當然有其無可替代的地位,但也有其他的研究力圖消除不同社統之間的立關係。西歐社學頻繁借鑒美學者尤其是實用主義和互理論的思想。而結構主義的影響在當今的法仍然很深。以馬努埃爾卡斯特爾和薩司其亞薩森爲代表的全球化問題家以及以裏查德塞耐特或格蘭諾威特爲領軍人物的新經學家在歐洲的地位舉足輕重。但直到現在,在歐洲社學家的目中都還是很難找到中學者的名字。

如果說歐洲社學有民族中心主義和閉門造車的問題,中學卻完全不是這者在向歐美社習之已經明確地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思想。學中理論範式不位移和交叉,拒絕民族中心姿態、抵制前殖民思想模式霸堅持思想的地方性——而歐洲社學恰恰在這個問題上難以容納非西方思想。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學和歐洲社學之間的距離是很難定位和測量的。在這裏我們主要討論二者之間區別比較明顯的個主題:

-轉型和現代性問題

-碎片化和社結構的變化

-城市化、隔離和整合

-個人、社承認問題

 

(一)轉型和現代性

 當代社的現代性是個複雜的問題。什麼是現代社?我們根什麼現代性的有無?西方世界中社這個概念被廣泛地與現代性相聯繫。作爲西方人,我們認爲現代性有不同種類並且我們親眼見到社的終結。

圖海納認爲思想的理性和個人利的尊重是現代性的誌。在這個定義中他提到了現代性的統性和現代化路的多性。圖海納提出不同社共存的假設:現代性和現代化相聯的社工具性現代化和強化統治整合制度相聯的社、還有既達不到現代性又找不到現代化道路的社。這裏的現代性概念包含有普性的評判,理性知識超越一切其他的各種現的解釋模式,利概念適用於所有個人,主體概念應佔據對每一個問題的思考的中心地位。

 

男人戴着眼镜
描述已自动生成

Alain Touraine 法国社会学家 图源:Wiki

 

圖海納首先個人定義爲享有利的個人;主體概念意味著變化,自我的創造,與自我的靠近,這個概念依然與社和文化鬥爭、新的社和未發展意義和承認的集體行緊密相連。圖海納而言,主體概念與現代性一起被思考,但當個人和群體面多種統治和衝突時,我們也必須主體和社概念相結合去解釋社衝突與在特定社資源、文化資源、符號資源的調之間的關聯。

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看要研究中的現代性問題,就必須要研究經和社的轉型問題。轉型問題中包含了部分現代化和發展的元素但又並不局限此。孫立平的定義,社轉型有其自身的邏輯和方法,身處其中的個人在實踐中實施著與中今昔文化的大背景相適的策略和技巧。更明確地說,研究者可以轉型和另外種變化放在一起研究:統社向現代社的轉變以及農業社統社的轉變。最,孫立平在他的發言中闡明如何在轉型過程與工業化和全球化之間建立聯繫以理解中的巨變。他發展了一套轉型視爲共產主義文明——價值制度和中國特色社生活制度的文明。

 

(二)碎片化和社結構的變化

學家說,研究社的問題不能脫離市問題。改革以,中日益分,以社職業標準來看分化成爲四個階。中社科院的社學家提出了十個社分類,這十個階大致上構成四個大的社階級:上階級,中產階級,大衆階級以及無業、失業和半失業人員階級。這些學者強調指出中的四大徵:社結構複雜化,社群體差異化,社多元化和流不平等。不同階級間的收入差距日益增大。是孫立平提出“裂社”的概念,以突出社多極化——這在過去十年發展起的過程——的迅速。

改革以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春玲的研究展示了社徑從1978年起呈現多化趨,結構性屏障重新定義。此次大發言中她重點闡述1949年前經資本的決定性在1949年到1980年期間成爲負面因素,而文化和經資本又在今天社機制的建設中再次扮演重要角色。她解釋了改革的矛盾:改革大大增加了流的機,但同時又更加明確了不同社之間的界限。 

 

文本, 信件
描述已自动生成

李春玲著《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 图源:当当网。

 

,中產階級的上升逐漸成爲社風景中最重要的現之一。

中產階級上升的條件也讓我們再次思考這的社徵邊界的性質。但法相關的研究表明中產化趨並不是由生活方式的统一来确定,相反,是區隔方式的多元化和轉移體現了精英和統治階級的地位在法裏的強化。而與中相比,歐洲家相以間接的方式——通過制度和機構開放程度的調控——去影響社結構。中產階級表徵和定義如何形成、被拋棄又在近年被重新拾起的過程,她分析了中產階級爲了存在所運用的篡權策略——其中一部分被統治階級破解,因爲者爲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強化了集體、社和制度屏障。

 

(三)城市化、隔離和整合

在經歷了19491979年間的停,城市化進程1979年起大幅加速,與工業化一起齊頭並進。這個進程在西方用了百年的時間,在中卻只用了20年。社學分析共同指出城鄉碎片化的明顯趨,尤其由於戶口作爲社差異的主要原因產生了種不可疊加的地位制度。但人口流的加強使城鄉立問題逐漸消失轉化成爲城市中的下階級問題。

李友梅則提出街區的治理是中公民社的基礎。她解釋,經政治行者通過政治革新積極與新舊制度間的結構張力的協調,而農民又是運用舊的地方性知識實現了自我保護。這些處在城市空間和制度中不同地點的不同行群體製造了新的集體行的方式。隨著經改革在行政治理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隨著政府職能不下放,街區、家代表和市民中不同利益集團共同建設著治理的方式。是,在今天中情下,城市中誕生了公民社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 图源:当当网。

 

際化和流加劇的背景下,歐洲的城市在社和經濟動力作用下成爲經、文化、社符號財富聚集地。因此,城市問題再次成爲歐洲社學的中心問題。不同的市民階佔據不同等級的城市和空間地位,需要面城市和勞動的重建以及随時可能的社衝突,他們之間的張力格局呈多化趨。不論歐洲還是中,面碎片化、脫離和分散,社空間分隔和城市隔離的重新定義問題再次被提出。正如 Grafmeyer 所說,不論在哪里城市都被認爲是社事實和社化空間。城市永遠充滿張力:距離和近鄰,中心和邊緣、囚禁和流整合與遠離。它還被認爲是政府和治理的地點,集體行協調的地點——者建立在妥協、集合、和超越城市競爭範疇的代表的基礎上。

 

(四)個人、社與承認

80年代末互理論被引進法國後,“認同”這個概念在歐洲——法——社學舞臺上佔據了中心地位。然而在中卻沒有發生這個現,強勢佔領整個中學領域的是“關係”這個問題。不過中的社心理學家卻在他們的研究中“認同”與“關係網”聯繫起

楊宜音解釋了有關“關係”的各種理論在文化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中的發展過程。她提出建構互秩序的過程產出個“雙重的我們”;強調定義人際關係時需要親緣關係的影響以及雙方互相信任和責任關係考慮進。在她的理論中,“我們”的概念在雙重機制下產生;一方面是“我”的特定邊界,即費孝通所說的差序格局的特定邊界;另一方面則是類別化、認同和社感。在我們看,中中自我和別人眼裏的身份認同就是通過這個“雙重的我們”的概念被建設起的,而在歐洲,身份認同是在個人發展過程的某一時間點的“本我”和“自我”,在與“他人”接觸過程中,個人認同中有可能發展出“我們”的概念。中人因此是多重的,他處在個轉型社中,他所有的社資源決定著他能夠進入的社化空間的量。

劉世定也個人與社的關係問題進行了研究。他選取的角度是產這個中的中心問題。根他的描述分析,1979年以公有制、集體所有制和私有制並存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其產物之一就是混合型經機構的出現,另一方面又促進的“自我擁有”的發展。由此可見個人存在的基礎也已經改變。與此呼Robert Castell區分種個人:有一定面積、一定位置和財產因而成爲自己的主人的“過剩個人”;以及不受集體制度保護或無法進入能提供保護的集體,有少量資源和支援,因而在“擁有自我”的過程中困難重重的“短缺個人”。通過中所有制,社同秩序的問題浮出水面。

 

男人和女人在桌子边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我們注意到個有意思的現20,當代的個人,不管他是不確定的、自省的還是獨立的,總在歐洲和法學界佔據中心位置,然而在中學舞臺上卻乎見不到這的個人。這個現證明,在歐洲有這樣一人化過程,“獨立”標準在人們生活中日趨重要。它意味著個人面的機和失敗風險是等量的。

正如考夫所發現的那,過去,社結構支個人,個體的反思(或反身性)水與社結構相一致;但今天個人要取行必須首先要有一個身份認同,只有首先能管理自己才能實現個體化。François Dubet認爲,社作爲一套完整的組織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日趨明顯的等級化與階級關係,形式多的集體表徵和行,和社制度自身功能的削弱。“獨立”是成爲衆心往的理想但同時又有極大限制性的標準而使不同個體在它面前不平等。主體性在歐洲社已經成爲一個集體問題,個“不確定的個體”是誕生這個背景中。這個體需要面致不良果的各種不確定情景,根他在不同歸空間和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他在社尊重與視之間回,在自尊與羞愧間遊蕩,總之難以真正成爲自己。

 

图片包含 图形用户界面
描述已自动生成

 

研究這個問題本身固有的困難,中學和西歐社學之間的接近顯得又真實又虛擬。很難說清孰近孰遠。以下要討論的是我們認爲有共同點的主題:

-家與集體行

-勞動與就業

-不平等與“碎片化社

-公衆領域和多重規範秩序

 

(一)家與集體行

家與社的關係問題在中學中佔據的地位不容忽視。這個問題的提出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理論角度。它時而與力問題粘連,時而與治理方式相關,與公衆空間建設、對抗形式或集體行的各種方式相關。雖然在過去公衆領域和政治領域之間有混淆的趨,但今天這個領域之間的界線有逐漸明朗化的跡,這種分化促進了享有力的、自己行爲負責的、獨立的個體在公衆領域形成過程中的緩慢誕生。很有意思的是,部分學者用種實用主義的眼光看待中現實,把它看成是其成員連續不的建構,這建構的意義就建構它的活本身。在這裏,統治不被看成是民間社平常情境與家之間的種連續長期的關係。2000年開始中學裏又多了一片新的工地,那就是集體抗爭和員的新形式。這些研究以農民、工人和城市中產階級居民抗爭運爲焦點。這些抗爭形式的主角是那些在公民社成型過程中同家、地方政府和個體行者有着立關係的群體。

這些研究處學和暴亂學之間。因爲它們接近圖海納、杜貝和維沃爾卡所定義的社——有組織的、在特定的社類型中發生、由中心社衝突演變而、集體行者在其中組織社鬥爭的具體形式——的社學。但是中有關工人農民運的研究同時也讓人聯想起法有關城市暴力和暴亂的研究,這些暴力和暴亂充分表達了由“社”和受汙名化、視和隔離的“受部排斥的人”之間不平等和不公平發展而成的社衝突。

 

(二)勞動和就業問題

90年代初以勞動的形成受到衆多研究者的關注。90年代末起,網路問題高度敏感的中學家先重新解讀了波蘭尼的“大轉變”理論和布維有關當代共產主義家市變化的“二次大轉變”理論。是,沈原提出中處在次大轉變的交界地。衆多研究成果中,勞動被定義爲是誕生個大轉變的經制度,它是與共產主義秩序相聯的社建設產物,引發深結構變化,致出現新的社。同時,全球化的影響也促使勞動上經協調新形式的出現,而勞動的重構則被認爲與中高速活躍的社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社體現的是正在形成中的勞動部分割。以劉世定爲代表的社家突出了區分家和地方勞動、農村和城市勞動場對理解中雙重經轉型的重要性。

洲尤其是法的學者曾在80年代大量用美勞動分割學說以及二元立學說,90年代起,爲了解釋中國勞動的變化,同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學家身上。以李強、李培林和李春玲爲代表的一部分社學家提出了中國勞動二元化的假設:在這個大市場內首先存在級市,他雇用的是有高學歷、領取高工資並且享受舒適的工作條件和牢固的社保障;其次還有一個次級市,進出其中的则是流人口組成的劳工,他們技術含量低,工资微薄,而且不能享受有利的工作環境。

 

日历
描述已自动生成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社会学》辑刊,图为第五卷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學中主要用的是網路、社聯繫、社資本這些角度。學者普遍認爲家庭和社網在社化、去社化和再社化過程中起了中心的作用。網路概念的使用提出了“聯繫”概念的使用問題。Granovetter的學說90年代起在法得到廣泛用,在中一樣。值得指出的是,中與法的經學借鑒同一批北美的部分研究以期各自找到特別的道路。

在法也存在類似的科研:有關失業多種形式、貧困新形式產生和次就業形式的制度化,大眾階子女的就業情况的弱势化,移民的动市场民族割的新形式等,它們完全可以與上述這些中的科研成果建立話。

 

(三)不平等與“碎片化社

李培林(2002)、陸學藝(2002),李強(2002)和其他一部分社學家強調的則是在經轉型與社變革同時進行的大背景中所產生的社碎片化的不同形式。對於李培林說,碎片化在三個範疇發生:1.城鄉之間。這範疇的碎片化在進城找工作但不果的移人口身上尤爲明顯。2.藍白領之間,更確切地說是“新貴”和藍領之間。3.在市中就業並有普遍承認的社地位的人群和被迫在非正式經或違法經領域内事非正式工作的人群之間。經改革以的社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8年起,社的路線開始變得多化,而其中的結構性障礙也經歷了重新定義(李春玲2005)。李路路提出種統治機制:1.經由家和社規則制度化的力;2.統治集團通過社符號統治而“天然化”的社等级關係。李的理論與布迪厄的遺結構主義有一定的呼,但他的再生產與社統治有強烈的共產主義文明息,其中的制度化的力和符號統治通過與中歷史相關的文化、社、制度和政治秩序而建立的。

孫立平 (2002, 2003) 在他的著作中揭示了中個極端。其中一端是被他稱作是“新貴”的階,另一端則有個極爲貧困化的兩個階構成:西北和西南向的社群體和由失業人員、下崗工人及農村流人口組成的新群體。後兩個階可以說是中正在形成中的“底階級”的主體部分。孫立平特別指出,在轉型社中,各種主要的社整合形式以融入市爲中心,中產階級開始形成,而其中極分化只用了十年時間就形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高速度的過程。是相的新現就是社中就出現了一些邊緣化區域。隨著企結構精減,私有經高速發展,農村就業增長減速,失業以不同形式出現,觸及不同人群——如下崗工人(佟新,2003 2005)和大學畢業生。

 

人拿着手机
描述已自动生成

佟新 图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上述分析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與法 F. Dubet R. Castel 的觀點相呼F. Dubet 提出法國社會中的現代性強化了社會差異,使社會不公的領域增多。R. Castel 曾將法國社會定義成社會附著力程度不同的三個區域的集合體:以爲穩定的職業融入和牢固的社會關係爲特徵的整合區;生產活動缺席和社會孤立共同導致的脫離區;以不穩定工作和脆弱人際關係爲特徵的日趨擴大的脆弱區域。

 

(四)公衆領域和多重規範秩序

張靜的文章分析的是1968年至今公共言論評價的建構模式的變遷。雖然在過去公衆領域和政治領域之間有混淆的趨,但今天這個領域之間的界線有逐漸明朗化的跡,這種分化促進了享有力的、自己行爲負責的、獨立的個體在公衆領域形成過程中的緩慢誕生。我們也能這個分化中看出社平等和公民利的承認逐漸上升成爲公衆行的規範。在公共言論評價中贊同與反都遵守道德社會標準,而由正當性理、行爲、實踐、言論的多化,規範和承認秩序產生分化並且在“公衆事物”的分享問題上產生衝突。儘管商業和農村的名種協民間組織可以在受控制的前提下進入其中,這個公衆領域依然與民主公衆領域差異很大。

 

电脑前的小孩们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张静 图源:山东大学。

 

的部分研究公衆領域定義爲“歸與認同互相發生聯繫和碰撞的政治原始舞臺”,它們與上述中研究可以進行話。更確切地說,與這些中研究可以話的是那些對於“公衆角鬥”的研究,所謂“公衆角鬥”事實上是一些多標準空間,其中包括評判、相信、存在的多種正當化的方式,它們是被同等級的憲法原則、法律機制、制度框架和公民普通生活認可的。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學家文明秩序出發,又結構化過程、主觀性和互整合進他們的分析。是,文明、結構化過程、主觀性和互之間的不同組合產出不同的理論觀點。在際社學界,他們所創造的理論空間非常新穎,因爲互、主觀、結構和文化等秩序在這裏交匯。他們就是憑藉這獨特的社學思考方法是一些出人意料的理論空間升起在西方社學思想中。中的社學理論中,有一些以正式的學派存在,另一些則不然。

 

(一)實踐社學到轉型社

在正式的學派中,孫立平爲他的社學起名爲“實踐社學”:“它分析社會事實有活力、動態而非靜止的方面,認爲只有在實踐情境中才能找到它們的正常狀態,當然同時也不忽視結構和制度因素。相反,該更多關注結構和制度在運作過程中所產的效。其次,它的重點在事物和現在實踐中的邏輯,而這種邏輯在靜止態中難以發現……第三,實踐的地位‘高於’靜止的結構或制度。”在他提出的社會學裏,行動者有意識地扮演角色,主觀性與社會實踐的多樣性和動態活力、歷史事件和“隱形”社會形式之間建立聯繫。

90年代起,郭于華和孫立平文革期間中農民做了研究,他們借助口述史去解家和農村社的建構。這些工作就是實踐社學最好的實例。同,沈原提出分析工人勞動的微觀情境、經制度和二次大變革(波蘭尼和布維學說的綜合)背景以便分析工人階級的重構過程,他也處同一個理論空間。

另外,研究者們轉型看作完全不同東歐家的中特有的共產主義文明的產物——文明作爲價值和社生活運作體系——他們運用實踐社深化社轉型理論。實踐社學和轉型社共同努力,分析中的社變遷和中學家身處的文明轉點。

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末的實踐社結構化、文明化、互和主觀性放在同一高度;之些概念之間逐漸地出現了等級關係,結構化和文明化成爲主概念。我們有理由假設這是因爲轉型的分量使得學者們賦予結構化以新的地位。不管怎麼說,恩意義上的理論範式正在成型。

 

(二)科學多元性和理論變奏

在沒有“名”的學說中我們找到三種理論,由予概念的地位不同,它們“結構化/實踐行//主觀性”之間的關係的建構方式也不同。該說明的是,同一個社學家有力根研究對象而改變研究角度。學家與法同行不同,由他們始終考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表現出明顯的認知靈活性。

這些理論分別與結構主義、互論或個體/關係學說有一定的淵源並相當守自己的研究範。

-結構與策略

一部分社學研究的對象要求運用結構化和文明事實這個工具。這主要包括經學中有關“單位”和經制度變遷的研究以及有關社再生產的課題。研究者根共產主義文明做過調整的結構主義傾向在此較爲突出。另外,關城市化和社的成果揭示個人和集體如何在經政治制約的條件下制定策略,這裏行者的行能力受制轉型背景。

-、集體行和結構

中,不同人群要求社給予各種不同的承認。和集體員的研究使我們瞭解轉型背景如何在這些人群中生產互和集體行。正是這些人的所做所爲建設著社。行者的詮釋能力成爲種真正的結構性的反省能力。有關家和個體關係的研究出發以結構爲終點,社學家不懈地研究互與結構之間的關係,他們信這種關係絕不是種穩定的平衡關係。

-結構、個體和社

還有一部分社學家,他們更關心受制轉型中的家和市的行者。正如人口經整合的研究所顯示的那,行者在這裏被看作是有反省能力的、能成爲主體的個體。中以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的雙重身份出現,而這種現實永遠處於動態的隨時需要重新定義的稱關係中。個體的建構問題因此被提出。中學家解釋說在西歐民族家的形成促成了現代公民的產生,而在中,個體永遠在不同歷史時刻借助與個人和集體命運的關係中出現。主觀性的理解是另的,在社、社沖突突顯和他人信任危機的背景中,它與“我們”和“他們”的形成息相關。

的社學建立在個人主義/整體主義、客觀主義/主觀主義、微觀社/宏觀社學這些永遠的立基礎上。而中學的主思想卻見不到分論,它是多元的。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爲什麼中各種社學思潮不停探討西方社學的範式。恩認爲在科學發展過程中歷史的角色舉足輕重,我們則認爲在理論創造的方式和類型問題上文化的影響值得深究。

 

 

文献源:《社會理論學報》,2009年,第十二卷第二期,267-288頁。

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

文字编辑:刘展华、罗影、许方毅

推送编辑:李家乐、罗影

审核:孙飞宇、许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