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田野调查与文化自觉——纪念费孝通先生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开幕。来自国内外五十余家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者、费孝通先生的弟子、亲属以及高校师生三百余人齐聚燕园,共同探讨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旨在推动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
开幕式现场
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党组成员王卫民,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翼,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致辞。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科一级教授李培林,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级岗教授、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李友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常务所长项飙,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雅讲席教授邱泽奇作主旨演讲。校党委书记何光彩、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出席研讨会。社会学系党委书记丁夕友主持开幕式,系主任周飞舟主持主旨报告。
在致辞中,姜国华回顾了费孝通先生与北京大学的深厚渊源,勉励学界同仁继承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的初心。王卫民作为费孝通先生的亲传弟子分享了早年随费孝通先生深入田野调研的宝贵经历,以“人类视野、人文情怀”概括费孝通先生的精神遗产。张翼从学科发展的高度,指出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奠基人与领路人,北大的社会学是其学术理念坚定而忠实的践行者。孔垂长从儒家文化视角出发,指出费孝通先生的思想与儒家“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的传统一脉相承,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术中的生命力。周飞舟解读了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心态研究”与“将心比心”的方法论精髓。他呼吁社会学研究者“将心点亮”,在田野中与人民共情,与时代共振。
致辞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王卫民、张翼、孔垂长、周飞舟)
费孝通先生亲属张喆代表“美美与共”文化发展基金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捐赠150套《费孝通选集》纪念版。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李霞与邱泽奇共同为《杂话乡土社会》新书揭幕。
《费孝通选集》赠送
《杂话乡土社会》揭幕
何光彩、李培林、王卫民共同启动《费孝通全集》编纂工程。全集是全面、系统反映费孝通先生学术成就的重要文献,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编。
在主旨演讲环节,李培林深入分析了费孝通先生社区研究中“原型”与“类型”的方法论演进,指出其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多样路径具有重要启示。李友梅指出,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关怀始终围绕“如何实现不同文明共存”这一终极问题展开,为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项飙以“社会研究的双循环模式”为题,呼吁社会科学从费孝通先生的学生遗产中汲取营养,从“关于公众的研究”转向“与公众对话的研究”,强调学者应成为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和对话者。邱泽奇在演讲中进一步延伸了费孝通先生思想,认为在人工智能与“人机社会”来临的今天,人类应走向“社会自觉”,以人类整体价值为导向,构建以人为本的技术伦理与治理框架。
主旨演讲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李培林、李友梅、项飙、邱泽奇)
当日下午,研讨会设立十个专题分论坛,120多位学者围绕“师承与师说”“田野调查”“从实求知”“志在富民”“乡土重建”“社会继替”“多元一体”“城乡中国”“文化自觉”与“美美与共”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推动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在新时代的深化与创新。
分论坛现场
此次研讨会氛围热烈,成果丰硕,是本年度中国社会学界规模最大、名家最多、水平最高的纪念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