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2025年毕业致辞 | 硕士生代表林上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图片

 

社会学的实践品格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与亲友们:

大家好!

我是社会学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林上,很高兴能够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首先,让我们祝贺自己取得学位;更要祝贺自己,能够在书本文字与田野经验所编织的学院生活中穿行而过,在老师的教导与亲友的支持下,度过了一段值得铭记的时光。

回望在社会学系的七年光阴,生活再简单不过,寝室、食堂、系楼和图书馆大概就能勾画校园生活,它让两千多个日夜能被简单概括,又让每一天显得漫长。能够大致标记时段的,大概是每一次走向实地的调研与辛苦的写作;穿插其间的,则是在社会学的训练与反复的自我敲打中,产生的困惑、喜悦又或者迷茫。在北大社会学系,我们浸染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之中,我们被鼓励在田野与学院中往返,在言语和数据中求索,透过理论的透镜与社会的视角来洞察世界,更被要求从中求得一种参与现实的能力。这种要求看似是复杂而难以实现的——我曾想,如果田野于我们而言意味着外在的、可供观察的社会,那么我们如何安置内在的、难以言明的心灵?

或许不少朋友和我一样,都曾对社会学产生过疑问。作为一个注重洞察与解释的学科,社会学似乎意外地造成了我们与现实的距离感:尤其在一个纷乱躁动的剧变时代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甚至剖析所谓结构、周期和制度,却常常难以理解自身与周遭世界,也因而感到无力和紧张。学社会学有什么用,逐渐从好奇,转向困惑,又变成一种自嘲,终于沦为一场语焉不详的指责。这种困惑与不满,似是浮躁时代的独特症候,总会在心中隐隐发作。

值得庆幸的是,迷茫的心情没有阻止我走向田野的步履。在田野中,我从不同的群体与人身上感受社会:我看到为生活坚韧前行的工友;看到关切扶持着子代家庭的老人;看到高效运转的行政机构和充满活力的华侨社团;看到精细缜密的政策布局,也看到创新切实的改革尝试。于是,田野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我在田野中努力理解叹息、斥责与泪水,理解欣喜与冲动,理解皱纹与老茧,也尝试理解如的目光。

我曾经误以为社会学人的工作,无非作为一个局外人,高蹈着掠过他人的生活、采撷一些片段而加以编织与分析;但如今我想,社会学大概是为了帮助我们,在那些短暂而难得的瞬间,与陌生或熟悉的人共度一种人生,共同经历一个时代。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首先具备着一种指向自我的实践品格。它关乎生命的回溯与涌流,提示我们将生命放回历史与社会之中,让我们在理解他人时重写自我的过去与将来;它也关乎生命的拓展,让我们能够在无数种现实与可能中穿梭。在这场有关生命力的、盛大而悠长的旅程中,我们被反复提醒,从来没有一种纯粹的自我,正如没有脱离了人的社会一般;我们将永远受到社会的形塑,却也永远具备行动的能力。

活生生的学问来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学问也总是为了活生生的人。反躬修省的努力,终究是为了由己及人的实践。社会学指向他人的实践品格从未向我们许诺一套能够直接使用的工具与技能,却塑造了一种具备包容性与理解力的认知习惯。社会学的努力,既在于理解时代与历史造就的约制和前提,也在于理解个人对于自我、周身乃至社会甚至历史所负有的独特责任。它期望提供的是一种清醒而沉稳的激情,将我们引向具体的情境,并在制度与结构中理解具体的人,也让我们将审慎的判断和充分的理解转化为面向实践的能力,在践行自我的过程中触达他人。

北大社会学的教益,并不会因为今日的挥手告别而在我们身上终结。当我们从社会学系朝着不同方向迈出自己的步伐时,我们将要再一次地、完全地投入真实的世界,我们将要直面细碎繁琐的生活细节,甚至免不了附带的困难乃至苦痛,也同时得以体悟真切的欢愉。我们将重新意识到,即便我们因为社会学的训练而具备某种自反性,但我们的社会生命也从来不会外在于我们,因为生活也终将回归生活本身;而这同样意味着,我们将继续在生活中创造幸福,在责任中完成自我。希望我们能带着社会学所赋予我们的实践品格,温柔地触及他人,在坚韧的前行中安置我们的心灵。

再一次地,感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栽培,感谢老师与亲友的支持,感谢同学们的相伴。祝大家毕业快乐!保持热情!!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