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下午,“方法与应用论坛”系列讲座第16期在理科五号楼201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特邀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周雪光教授发表题为“社会学视野下的大转型时代”的专题分享。李建新教授主持论坛,刘世定、邱泽奇教授为评议人,此外参与本次论坛的还有社会学系的师生。
在专题分享开始前,主持人李建新教授首先欢迎周雪光教授时隔近20年再次回到社会学系进行讲座。从费孝通先生“三级两跳”的思考出发,李建新教授强调了社会转型议题的研究价值,而“社会学视野下的大转型时代”则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谈论当今社会的转型问题。
讲座伊始,周雪光教授从transition和transformation的差异之中提出研究问题,即我们所面对的大转型时代并不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简单演变,而是深刻的、非线性的深层变迁。接下来,周教授通过19-21世纪间的两条线索对大转型趋势展开讨论,一是社会“兴起”和“转型”过程的历史线索,二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机制”的思想线索。
周雪光教授以波兰尼的《大转型》为主线,指出19世纪是呈“中心化”趋势的波兰尼时代。从封建割据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自发秩序瓦解和替代了传统社会组织方式,并由此衍生出市场与社会的双重运动。在分散到中心化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世界”和“附近”的面对面互动不复存在,民族国家作为“想象的共同体”产生,自上而下地建构社会,形成宏大叙事的话语体系。相应地,就思想线索而言,随着科学理性与民族国家兴起,19世纪的组织、话语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转变,传统“社会”逐渐转为新的“社会组织”,产生了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马克思)、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涂尔干)、科层制组织和理性化过程(韦伯)等重要的社会学思想。
周雪光教授认为,20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进入到“去中心化”的后波兰尼时代,民众以“主体”形式介入政治过程和社会过程,以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为代表的反思与批判思潮瓦解了中心价值和权威文本。在大众社会(mass society)自下而上的建构中,社会学开始关注“机制”,转向强调中层理论和微观层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心化”过程和“去中心化”过程是并行的,二者相互作用、此消彼长,共同塑造了当代社会。
最后,周雪光教授着重讨论了大转型时代的社会学思考。从传统社会到“虚拟社区”,现实的建构机制经历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平行多维”的演变,社会学的视野也随之变迁,持续关注社会的兴起、建构、解构与再建构。在当下的数智时代,语言的重要性成为大转型社会思潮的重要推进。语言不仅通过建构“意义”来参与建构现实,语言的多义性、任意性、关联性、共享意义,也提供了以话语分析解构中心价值的可能性。在这一意义上,以不同提示、不同设置、不同学习机制为突出特点的大语言模型,赋予我们更加广阔的社会学想象。而在充分认识“分散-中心化-去中心化”的转型进程后,我们亦应超越19世纪的思想遗产,达成对当今社会大转型的深入理解。
周雪光教授分享结束后,邱泽奇教授首先从三个方面肯定了周教授对大转型议题的讨论。第一,周雪光教授从大历史的趋势观察整个人类世界,对从整体视角理解当今社会具有启发和洞见。第二,周雪光教授回溯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动,借助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将社会学的历史脉络串联起来,并观察到社会主导力量的变化,极具思想穿透力。第三,周雪光教授敏锐地意识到数智时代语言的重要性。对机器而言,所有的人类语言都需要转化为数据,这使得数据毒化和机器幻觉成为不可忽视的风险,守护人类的价值性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目标。
而后,邱泽奇教授就概念使用问题与周雪光教授进行商榷。邱泽奇教授指出,“附近”的概念既有空间意涵也有非空间意涵,即同时涵盖了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并由此联系到community(人的共同体)与neighborhood(物理空间)的差异。而后邱教授进一步从主权国家和民族国家的概念分野出发,讨论对“想象的共同体”的判断,即“中心化”应当在主权国家的意义上形成,民族国家更可能是一种解构力量。“想象的共同体”是与中心化平行的去中心化概念,而不是自上而下建构的体系。在这一层面上,社会整合的线索以主权国家为代表,社会分化的线索则指向非国家的实践。最后,邱泽奇教授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是社会学是否需要自证,是否需要在研究问题中明确强调“社会学视角”;二是中国社会是否有必要被纳入讨论,邱教授认为,中国的国家不是自上而下建构的国家,而是在社会基础上自下而上建构的国家;三是人工智能的介入问题,当人工智能不再是伴随人类使用技术所产生的行动者网络的准行动者,而是可能成为与人有情感交流的准人类或半行动者,那么,在后波兰尼时代之后,是否需要后人类时代?
基于周雪光教授的分享和邱泽奇教授的点评,刘世定教授从熊彼特的观点出发,首先指出“分析”和“思想”是不同的,并据此评价波兰尼的基本观点,强调概念严谨的重要性。刘世定教授认为,在“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简略二维图景之外,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时代和多维世界,知识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令社会时刻处于变动之中,对这一社会的判断要更加谨慎,要理性思考多元路径的可能性。针对大语言模型,刘世定教授表示其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强中心,造就了更强烈的社会分化,人类在依赖又对抗大语言模型的过程中,应警惕数字集权主义的风险。最后,刘世定教授类比科学史分析中的内史和外史,提出历史线索和思想线索的统一工作极其困难,不同学科间理论与思想的互动值得进一步讨论。
在场学生对本次专题汇报反响热烈,针对数智时代市场建构社会的能力、个人的自主性、美国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等方面展开提问。周雪光教授回应,数智时代中技术正在重新建构社会,型塑了不同的社区、语言和感受,人们共享的意义世界发生变迁。面对这一巨大转型,需要革新传统的社会研究方法,而“现实的社会建构机制”正是从可以分析、可以建构、可以研究的层次,对现今社会展开社会学的讨论。此外,随着虚拟社会(virtual reality)逐渐超越面对面互动,并依托媒介产生另一种“想象的社区”,主体间的意义随之改变。不过,在美国,个体与虚拟世界的关联度和对网络社区的需求度相较中国更低。
活跃的点评和问答环节后,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编辑|谷俞辰
图片|黄淼淼
新媒体编辑|李明泽
审核|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