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新闻 | 灼灼其华 美美与共



 第十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奖典礼暨社会工作教育实践研究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326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办,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指导的第十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奖典礼在线上隆重举办。来自全国社会工作界的专家学者、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历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获奖者、社会工作院校师生等一万人余次相聚线上,共同见证这一荣誉时刻。

颁奖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马凤芝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前副校长、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名誉顾问阮曾媛琪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党委书记查晶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主任崔永康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刘能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关信平教授及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古学斌博士等嘉宾出席颁奖典礼。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党委书记查晶教授回顾了自2009年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基金设立以来,在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肯定了历届获奖者在提升人民社会福祉,保障民生,以及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尤其是在过去一年中,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抗洪救灾,均看到了社会工作发挥的独特优势。最后查晶书记期望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实践者携手共进,共同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主任崔永康教授回顾了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自设立至今的评选成果,高度肯定了该奖项对于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最后他希望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继续友好合作,共同研讨与推动全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进步与人民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刘能教授认为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把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环节中最重要的三个主体——教师、学生和机构都作为赞赏和激励的目标群体,为整个社会工作教育界树立了行为榜样。希望这能够持续不断激励社会工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增添动能。他还指出国家与社会各个领域的需求也对社会工作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更高期待,社会工作教育需要不断深化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建构、发展,培养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作为第六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人奖的获得者,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关信平教授认为,十多年来林护奖从各个方面深度参与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对社会工作实践与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与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在以前和将来都会更好地合作,共同促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他最后提出,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了社会工作的实践和教育体系,但目前我们面临着提高质量的巨大挑战,专业社会工作要真正在中国扎根、开花,仍需更加艰苦的努力。

马凤芝教授向以上致辞嘉宾表达了真挚的感谢,作为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基金项目的第一期执行人,她见证了林护所走过的第一个十年。值此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基金暨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十周年之际,特别制作了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基金项目暨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十年纪念视频和纪念文集。最后,通过有奖竞答环节,线上众多参会者再次重温了林护的十年发展历程。

 

 

 

开幕式后正式进入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发环节,林护社会工作培训与发展基金项目执行人吴利娟博士主持了颁奖典礼。她随后介绍了第十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并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达了感谢。第十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评审委员会成员由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贾晓九司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前副校长阮曾媛琪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党委书记查晶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史柏年教授、香港明爱社会工作服务部黎永开部长及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副总干事文孔义先生组成。

 

 

 

王思斌教授代表委员会向参会者介绍了第十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评审规则、申报和评审过程的情况。阮曾媛琪教授宣布了第十届杰出社会工作奖获奖名单后,由出席嘉宾为获奖者颁奖。

崔永康教授和查晶书记分别为获奖学生及获奖团队颁发证书并致以祝贺。

 

 

 

随后王思斌教授为学人奖获奖者马凤芝教授颁奖。王思斌教授在颁奖词中指出,马凤芝教授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对社会工作教学、学科开拓、社会服务、以及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大陆恢复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之后,第一个系统讲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教授。此外,她对社会服务有特别的关怀,无论是在四川地震救灾、武汉抗行动、脱贫攻坚,还是现在的社会建设,她都身体力行地做出了积极而富有倡导性的工作。此外,她还在全国妇联及众多实务机构担任督导,对于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

 

 

 

马凤芝教授在获奖感言里回顾了自己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30多年的历程,她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高度认同,对社会工作专业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抱有坚定的信念,她坚信社会工作能够改变社会,以生命影响生命,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而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这种热爱也成为她坚守初衷的最重要动力。她表示,今天社会工作的发展局面是所有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中每一个人付出努力所成就的,并对社会工作同仁、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基金、王思斌教授、评审委员会成员等表示感谢。今后她将继续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学人精神加倍努力,为社会的公共利益,提升社会普遍性的福祉做出贡献。

 

 

 

阮曾媛琪教授随后向全体获奖者和获奖团队致词,她首先讲述了十多年前和林柏年医生讨论设立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过程以及初衷。一是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社会工作行业,二是希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希望推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界和国际社会工作界有更多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者在国际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增加国际影响力。她也高度肯定了十多年来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国际化的成果。最后,阮曾媛琪教授向全体获奖者和获奖团队表示祝贺,同时代林柏年医生和他的夫人向大家表示祝贺。

颁奖环节结束后,获得社会服务项目奖的团队分别做了项目报告。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伴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郁之虹老师讲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微笑陪行一路同行疫后哀伤服务项目为武汉的失亲者提供一系列身心社灵相结合的服务,为未来的社会工作实务探索了一条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开展线上社会工作的全新路径。

厦门市湖里区开心社工服务中心熊燕华老师介绍了开心同行关怀失独长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她分别从项目介绍、项目设计、需求与项目目标、服务设计以及服务成效等方面对项目做了详细介绍,为观众展现了有效的综合服务方案,也期望对将来更好地开展同类服务有启发意义。

北京枫林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郑伟老师介绍了医务社会工作临床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推广项目。机构通过向医院派驻社会工作者的方式,用高效的社会资源链接能力和专业的服务能力,不仅直接协助医院解决患者就诊及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社会心理问题,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也力图搭建起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平台,营造有利于医务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体系。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社会工作部董颖老师介绍了梦想医学院权利为本的儿童健康社会倡导行动项目。她与团队通过评估我国大健康政策以及临床儿童健康管理需求,努力打造医学人文服务新概念社会空间,开展了覆盖国内外儿童群体的沉浸式生命教育倡导等工作。

 

 

 

王思斌教授分别对四个获奖项目进行了点评,肯定了这些项目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强调它们能够自觉采用本土的文化和经验来处理问题,同时作为第三方支持体系,在协助政府以及协同各方力量解决问题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他鼓励通过更多优秀的项目展示社会工作的独特作用,以得到政府更多的认可和支持。疫情当下,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受到限制,而四个获奖项目通过运用新科技的方式,使得服务范围更宽,服务做得更加贴心,这一点也值得借鉴。

古学斌教授肯定了本届五位获奖学生在参与实践和社会工作知识建构中的积极性和取得的成果,也认为四个获奖服务项目都对需求的评估和判断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在实践的设计和推动上具有创新性。最后,他以灯塔为喻,认为获奖的学人、服务项目和学生,就像是在社会工作的海洋上作为领航的灯塔,让人看见希望,找到方向。也让人看见在这个有着疫情、战争的时代里面,社会工作同仁依然在这里坚守,照亮着社会上有需要的人,也让我们看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和方向。

最后,吴利娟博士对点评嘉宾以及所有参会嘉宾表达了感谢,第十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奖典礼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下午社会工作教育实践研究研讨会开启。古学斌博士首先介绍了社会工作教育实践研究的意义。随后他希望大家通过社会工作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具体案例分享,看见社会工作教育实践者如何在教育场域推动教育改革或转变,如何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本次社会工作教育实践研究研讨会共分为主旨发言及两个分论坛三部分。主旨发言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工作系吕新萍教授主持,分论坛分别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邓锁博士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周晓春博士主持。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赵芳教授首先作了《社会工作教育的知、情、行”——兼对庄勇教授所提问题的回应》主题发言。针对庄勇教授在此前讲座上所提的三个问题,一是价值与技术是体用关系,还是轻重关系;二是社会工作学生欠缺的是知识还是能力;三是800小时实习时长的意义何在?赵芳教授将其转换为社会工作教育中间的知、情、行三个问题做了回应和探讨。她认为在的层面上一定要对社会工作有整体性知识体系的建构,包括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建构。在方面,通过开展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质疑、辩论;通过案例分析促使学生产生专业自尊和自信的情感体验。在行方面,一定要具有整合性功能的情境教学和学习。将知、情、行达成合一,将社会工作教育整合为统一的系统。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古学斌博士作了《实践研究和社会工作教育者实践性知识的建构》主题发言。他指出,实践性知识包括实践者在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显性或隐性的知识,除了行业知识、情境知识、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外,还包括实践者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他强调,老师参与实践研究有几个重要性,从个人的层面,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提供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也是社会工作教育者自我赋权、自我学习的过程。从专业的层面,社会工作教师参与实践研究不仅是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也是专业上的自我超越和优化。最后他指出,教师对于自己教育的实践研究,就像一把钥匙一样,能够打开社会工作教师实践探究的大门。

王思斌教授在点评中肯定了赵芳教授和古学斌博士关于社会工作教育以及对教育实践研究的探讨,并表示,社会工作教育跟别的教育不同,社会工作没有实践的经验不行,老师要将自己的生活实践带入教学过程中,实现实践与教育的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的杨静教授以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为例,为大家分享了她对如何培养好的社会工作人才的探索和思考。她认为,因为实务场域每天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独特的情境,需要复杂的解决问题之道,厘清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这个情境必然要回到文化、历史、社会、自然的脉络中间。她在课堂中以真实的问题介入,全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系统能力、连接能力以及对于人与生活的洞察力和文化能力。

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任文启教授从作为实学的社会工作与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对接、MSW培养的目标、实学发用四个字的新解、具体培养过程中的做法四个方面为大家做了分享。通过脑瘫儿社区教育和精神疾病患者转介两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培养研究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效地解决真实的问题,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的李娜老师讲述了她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结合开展社会公益类型专业服务的契机,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的历程,并与大家分享了关于研究的几点思考。她认为整个实践具有四个特点和成效,一是多元面向,包括社会工作学生和志愿者。二是跨专业合作,在整个过程中,和医学专业,康复专业,特教专业专家形成共同服务的团队。三是多方联动,联动了公益组织,残联、妇联共同提供服务。四是整合性评估,形成了包括学生、服务对象、志愿者、公众、政府在内的整合性评估体系。

南京理工大学的张曙教授对三位老师的发言分别作了评述。随后从对教育实践的概念的理解、 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及怎样以课程为单位去做教育的培训和研讨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与反思。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任敏老师提出此前的案例教学为什么不能实践其承诺的问题,她认为这源于传统案例教学的承诺与实践之间存在多重阻隔并没有被有效克服。包括主体性的阻隔、时间的阻隔、空间阻隔、信息隔离。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了 行动案例教学法,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的微小服务实践同期进行,辅助学生制造行动案例,引入课堂讨论,响应课堂上设计框架内的知识点,并且随着案例实践延伸拓展知识点,如此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由此,打通了案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阻隔,训练学习者形成一种特别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的朱凯老师分享了她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低年级同学专业认同感提升的行动设计构想。她从课堂和专业实践当中观察辨识出低年级同学在专业认同感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并设计了针对21级社会工作本科生开展行动研究。研究参考借鉴实践共同体理论,并基于学校的实践平台——同心小屋——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通过培育实践共同体的方式来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山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红红老师分享了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依托小组工作课程开展的教学实践。她在能力建设、实践教学以及行动研究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通过邀请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共同备课、一起讲课,丰富学习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寻找校外实践机会、观摩督导学生小组等方式,将课堂内的学习和课堂外的实践同时推进,从而实现激活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成效。

古学斌教授对三位老师的发言分别作了评述。最后表示很开心看到年轻的老师,已经开始在探究教学、实践。他希望几位老师的发言可以成为中国年轻社会工作老师所借鉴,不断看见问题,不断反思,慢慢累积和提炼,可以产出有用的实践知识。

古学斌博士在大会总结中高度赞扬了研讨会的丰富内容以及30多年来大陆社会工作群体的坚守。他借用希腊神话故事奥菲斯对爱妻欧律狄克的反身回首为喻,认为一代的社会工作教育者投身于社会工作的行列,尽管面对艰辛,但是依然苦苦地追寻,不受绩效评估的限制,依然回首去寻找所爱。最后,他表示今天面对诸多艰难,大家仍然都坚守在此,都愿意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探索出路,希望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也希望以林护为平台,鼓励大家能够在社工教育上继续持守,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