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回顾 | 方法与应用论坛(十一)


测量方法的困境与反思:以中国人宗教研究为例

 

2022311下午,方法与应用论坛系列讲座第十一测量方法的困境与反思:以中国人宗教研究为例在理科五号楼201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云峰主讲,李建新主持,钱民辉朱晓阳陆杰华陶林、张春泥、范新光老师与谈。现场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

主持人李建新老师开场指出,测量方法是老问题、新困惑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观察,要观察就要有测量测量方法既与测得不准有关,影响到研究问题的深入。社会学的中国化始终面临一个本土问题,将西方理论、概念、测量方法引入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水土服不服的问题今天卢老师的讲座以宗教研究为例,试图解答这个困惑。

 

 

主讲人卢云峰老师以一系列小调查展开讲座,分别提问了在场听众的宗教信仰与宗教实践,由此引出宗教性测量在中国遇到的问题什么是宗教?如何进行操作化定义?经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宗教的定义影响到西方有关宗教性的问卷调查,但是这种操作化设计往往给中国的普通民众带来困惑。具体而言,主流的测量方案大多在提问中包含宗教字眼,选项基于宗派设计,并采用单选的形式。但是这种方式问题在于,中国的普通民众对宗教这一概念有清晰的认知吗?他们能够顺利地将自己的信仰归入某一具体类别吗?他们的信仰只能是排他的吗?为了解答这些困惑,我们可以从韦伯那里得到一些启示,将超自然观念纳入考察之中。具体而言,卢老师主张从基于宗派(denomination-based)的测量转向基于神灵(deity-based)的测量,通过调整问题和选项的设置从而更好地贴近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实际。接下来卢老师以混合宗教、佛教、基督教三类宗教的测量为案例,考察已有的测量工具所面临的困难,并探讨这种视角的转换以及问卷工具改进的意义何在

 

 

在与谈环节,在场的几位老师对卢老师的报告进行了评议与讨论。他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与个人经验,对如何区分宗教的名与实、如何从定义到操作化、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场师生纷纷表示,这次讲座收获颇丰,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活跃的对话讨论之后,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022311

  文字:盛

图片:秋丽雅

审核:李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