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2021年毕业致辞|系主任周飞舟



不忧不惧 

 


各位老师、同学、家长和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1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也特别欢迎因为疫情而错过了去年的毕业典礼,今年赶过来参加典礼的2020届的同学和系友。

 

今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在一周前的建党百年庆典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始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迈进。这将是载入史册的伟大的年代。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年代毕业,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行列,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代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向参加毕业典礼、顺利毕业、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

 

毕业典礼的致辞除了表达祝贺外,也有临别时的叮嘱。这几天在我思索应该讲些什么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已经毕业的硕士学生给我说的一句话。他毕业后在一个很大的公司工作,在经历了内蒙、宁夏几家分公司的锻炼之后,现在已经成了在北京的总公司的副总。他的工作经历很辛苦,经常要陪客户喝酒,有时候喝醉之后在半夜会给我打电话,在电话那头哭起来。我经常感到无能为力,不能像他在身边的时候做他的后盾。他有一次告诉我,他心情惶急忧虑或者压力很大的时候就会拿出一本《论语》来看,看几段就会神奇的安定下来。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一本治国安邦的书,也有人说《论语》是一本治病的书,按照我这个学生的说法,《论语》是一本能够让人心安的书。那么,《论语》让人心安,和吃镇定药、和心理咨询、和念佛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的学生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不惧。是说君子忧虑也不恐惧。司马牛不太理解,所以追问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与?就这样就能算君子了吗?孔子回答他说:内省不,夫何忧何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反省自己的时候没有毛病,不内疚,无愧于心,那么哪里还会有忧虑恐惧呢?

 

孔子的这句话乍看上去像同义反复,好像是说你自己心安,不担心,自然不会忧惧。但是我们仔细思考的话,孔子实际上说了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理论。我们通常会把忧虑恐惧当作是自己的情绪,但是孔子的意思是说忧虑恐惧是个外来的东西,你自己只要心安,只要不内疚,忧虑恐惧就不会从外降临。或者反过来说,你自己只要内心不安,则忧虑恐惧就会乘隙而入。心安与忧惧好像变成了一个内外、先后的关系。本来我们一般会认为心安和忧惧实际上就是一个东西的两面,而孔子把它说成了两个东西。

 

心安与不安,取决于内省,就是取决于自己省视自己的内心。心的最深处、隐秘处的安与不安,取决于自己直觉地判断一个想法或一个行为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如果一个想法不对或一个行为不好,就像一个很小的石子投入水中一样,会逐渐荡起很大的涟漪,你找再多雄辩的理由也难以平复它。这种安与不安由内省而来,你只有通过做到问心无愧才能平复它,所以孔子把它看作是的、自己的,或者是心的本性。而忧虑与恐惧,则取决于外在的利害得失。你害怕得不到一个东西,害怕失去一个东西,就会忧虑,患得患失;你害怕一件事情控制不住,波及开来,影响你的计划甚至前途,就会恐惧,压力很大。这种忧虑与恐惧,与你得到了一个追求的东西时的喜悦与躲避开了一个危险时的轻松都是同一类情绪,它们是你随着利害得失而起伏变化的标志物。你害怕失去一个东西时的不安,并不是真正的内心的不安,而是对那个外在的东西过于在乎而导致的。你得到一个东西时的喜悦和成功时的轻松,并不是真正的内心的安定,而是获得本身所带来的满足导致的。虽然得失利害所引起的忧虑恐惧和轻松喜悦也是你内心的欲望所带来的,但是从根本上说,这些阴晴不定的情绪变化是外部的利害得失所引起的,因为欲望的指向是恒定不变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把由欲望满足与否引起的情绪反而看作是的原因。

 

所以我们来看孔子这个理论,把一般人当作是自己的那些欲望情绪看作是、外面的,把一般人当作是社会和外部的善和正义看作是,自己的。他对司马牛说的话,就是说内省不,则外不至。你内心深处想的、做的是对的、应该的,是善和正义的,利害得失所引起的忧虑恐惧就会避而远之,自然就不会患得患失、压力山大了。明白了这个理论,我们就很容易明白《论语》中其他的一些话,比如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就是忧虑恐惧,连成功时的喜悦、得到时的满足也是戚戚,也是一种忧虑恐惧。而坦荡荡,则是内省不所带来的真正的喜悦和满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古代学者们所追求的孔颜乐处 

人心虚灵不昧,内省的感受虽然至细至微,但是发散出来,却能远超个人的利害得失,民胞物与,以国家天下为己任。人民、国家、天下都蕴含在需要时时内省的中。在毕业临别之际,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不忘此心、存养此心、扩充此心,发扬此心,自强不息,不负北大人的光荣名字,不负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时代。

 

最后,祝同学们一帆风顺,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