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共同学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第三届博士生论坛召开



11月5日上午9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第三届博士生论坛在理科5号楼201教室正式开幕。出席本次论坛的有社会学系副主任周飞舟、社会学系李建新、刘爱玉、陆杰华、周云、周皓、卢云峰、高翔、郭金华、王迪和王娟11位老师还有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学院杨清媚老师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胡雯老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等16所院校的50多名博士研究生。该论坛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创新计划资助、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级博士生主办。

周飞舟教授首先致辞,对博士生论坛的举办表示高度支持和赞扬,他回顾了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社会学系重视田野调查的历史和传统,鼓励在座的博士研究生说:“大家各自在田野、村庄、企业和社区的研究和调查都不是孤零零的,而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学的传统,这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最后,周飞舟教授用费孝通先生的话做结。

周飞舟教授致辞

随后,论坛负责人李建新教授致辞,李老师提到,我们的博士生论坛也是“多元一体”的。尽管我们社会学内部有不同的分支和方向,但是在博士生论坛这个平台,我们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就是共同学术,那就是共同言谈学术、共同交流学术共同追求学术。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老师只是配角。我们这是一个只有开幕式没有闭幕式的论坛,因为学术研究没有结束,只有传承与继替。有这么多博士生的参与,这个论坛的成功是一定的,但未必圆满,因为我们还有下一届。

李建新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束之后,论坛进入主题报告环节。首先,来自兰州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生巨浪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构人类学视域下甘肃华锐藏族民居空间布局——天祝县田野调查案例解读》,他讲到居民建筑以其稳定性而成为研究文化结构的标本”,通过介绍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经历和图片,他展示甘肃华锐藏族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体现出的象征和秩序,及其所具有的典型文化交融特征。随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级博士生王伶鑫作了题为《自评健康对主观社会地位评价的影响研究》的报告,讨论了人们的自评健康状况对人们评价其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随时间发生的变化。随后,周云老师和陆杰华老师对两篇文章分别作了精彩的点评周云老师首先肯定了巨浪同学的研究,但同时也指出该研究没能讲清楚它的特色所在,以及藏族的秩序和象征所指究竟是什么。陆老师从选题新颖、分析维度创新、研究问题清楚、方法选择得当、结论总结到位几个方面肯定了王伶鑫同学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该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影响机制不够清晰、结论没有回应以往的文献等,最后陆老师针对人口学和定量研究提出了殷切期望,定量分析不应该陷入理论的贫困和工具的陷阱,一定要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始终牢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释现实。

下半场的发言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2016级博士新生左雯敏同学先开始。他的报告题目为《农民合作的一项社会学研究——以陕西宝鸡横渠村为例》,对横渠村实现农业合作过程的过程、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重点解读了户族和宗教如何构成该村的社会基础以及村庄精英在农民合作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随后,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印子同学介绍了他的研究《职业村干部与基层治理程式化——对上海郊区农村的研究》,对上海农村出现的职业村干部群体、其出现的社会基础、背后的农村治理制度创新以及该群体的科层化特征做了详细解读。刘爱玉和周飞舟两位老师对两篇文章做了细致精彩的点评。刘老师指出,第一篇文章对农民合作化的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关涉到了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合作何以可能。但是,这篇文章还需要更加细致地解释以下问题:农民合作化的特殊性何在,他与其他行动者有何不同?为什么如此值得研究?文章中反复提到的关系和人情究竟指涉什么?农民合作有其固定的社会基础,但合作一定是有边界的,在横渠村这种合作的边界在哪里?周老师首先肯定了印子的文章关注的问题,村庄一直是社会学的传统话题,对它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周老师同时指出,该研究目前讲到的还只是研究的开始,还没有介绍访谈对象、访谈内容和访谈范围,特别是文章里没有提到村民的反映和看法。对村干部的研究所探讨的其实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村干部(代表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农民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总的说,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具体机制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下午一点半到五点半,社会理论与社会思想、人口发展与社会政策、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当代人类学与民族志的想象力四个分论坛在理科五号楼四个教室内同时展开,现场气氛热烈,对展示的论文进行了充分讨论。

社会治理与社会转型是本次博士生论坛投稿最多的分论坛之一。来自北京大学的马征、李晓菁、崔思凝、来自河海大学的张艳、武汉大学的班涛、华中科大的陈文琼、魏丽瑰、张雪霖、吴海龙、杜姣、仇叶、中国农业大学的刘升、上海大学的王元腾等人做了汇报,内容涉及农村与社区基层治理、妇女地位、农民进城、劳动过程变迁、公共产品供给与社会政策变迁等内容。随后,卢云峰老师和高翔老师对学生发言做了精彩点评。

当代人类学与民族志的想象力分论坛也收到了非常多的投稿。来自北京大学的黄金葵、金杰、赵珽健、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辜靖雯、路哲明、毛雪彦、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董宸、华东师范大学的雷天来、中国农业大学的苗雨露、华中科技大学的杜鹏、刘成良、澳洲国立大学的谢生金、张龙龙等人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内容涉猎广泛,包括民族身份认同与建构、社会转型与音乐变迁、灾害记忆、神话象征、阴阳观与风水、土地调整和赣南的婚姻市场等。发言结束后,郭金华和杨清媚老师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

人口发展与社会政策分论坛的文章集中关注了人口学领域的重要话题,如“全面二孩”政策、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照料或老年人危机、流动人口子女、农村扶贫开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回报模式的演变,发言人包括来自北京大学的郭冉、罗雅楠、黄国桂、赵如婧、温煦、申秋、来自清华大学的李乐乐、中国农业大学的杨义武、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宝臣、张笑丽、武汉大学的李永萍。最后,北京大学的周皓老师和南开大学的胡雯做了精彩评论。

社会理论与社会思想分论坛相对较小,但是也聚集了来自各个学校、关注不同领域问题的汇报人,有来自北京大学的国曦今、章高荣、秦鹏飞、宋淑敏、内蒙古大学的郝越明、上海大学的方旭东、吉林大学的门豪等人,他们就少数民族内对口支援问题、卡西尔的国家治理理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公民社会、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理论、天津战后劳资争议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王娟和王迪两位老师一一进行了点评。

最后,各个分论坛的老师都针对本论坛的情况作了总结发言。本次论坛在项目负责人李建新教授的指导下,经过博士研究生马征、张新辉等率领的博士生团队历时近半年的积极筹备,终于成功落下帷幕,但学术没有终点,对与会的所有同学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参会的同学都表示在论坛中受益匪浅,学到了新知识、交到了新朋友、开阔了新视野,并且祝福博士生论坛能够越办越好,为在校博士生搭建交流思想、分享知识、开阔视野的平台

(撰写人:马征、张阳阳、阿依努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