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2019年春季学期第一场午间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2019322日中午12点,社会学系2019年春季学期第一次午间学术报告会于理科五号楼201教室举行。本次报告会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陶林以仪式、社会团结与合作为题分享了其精彩研究,展示了一条解决社会困境的涂尔干道路,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田耕担任了本次报告主持人,来自社会学系的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上百人参加了次报告会,气氛热烈。

 

 

首先,陶林老师从基本的理论背景出发,探究一个根本的问题: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在理性自利主义假说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的秩序不是建立在超越性的价值基础上的,而是在于建立秩序是保证个人实现自我利益的基础但各种合作困境与上述观点相冲突,在此陶老师细致地介绍了在公共品博弈模型中的困境,展示了由于博弈者有一个优势策略(双方都偷懒是在其中唯一的纳什均),因此从自利的动机出发的合作在本质上是很难实现的。

这样的合作困境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应对这个问题,涂尔干认为社会的基础在于社会团结是它形成一种使社会秩序和合作成为可能的共同道德意识。陶老师进一步讲解涂尔干笔下产生社会团结的重要机制是仪式,是仪式催生出了人与共同体之间的情感纽带,仪式参与者在中产生了一种群体欢腾的状态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场,这个能量场把能量赋予给在场的动植物、符号和人由此形成了社会团结Collins进一步提出仪式的三因素为共同在场共同关注某种重复性和模式化的行动/动作

 

 

但是有关仪式促成团结理论的实证研究较匮乏,因此陶老师的研究尝试将经典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并基于涂尔干的有机团结理论,关注已有实验研究未涉及的互补性行动社会团结的影响。提出假设:参与同步的仪式性行动有助于增强成员的社会团结,并促进合作行为。假设二:参与互补的仪式性行动会有助于增强成员的社会团结,并促进合作行为。以一个开放问题:是否其中一种行动的效果更强?

陶老师设计的实验共分三步,全程在电脑上完成。第一步为四人一组的击鼓活动分为同步的、互补的和个人的三种情景互补组即四个人打同样的鼓点,互补组为人按顺序打其中一部分,合起来是完整的鼓点。个人组即每人自己打鼓,没有相互间的协调第二步为态度问卷的填写,问卷的三个问题分别针对

团队感、信任和正面情绪。第三步为公共品博弈,四人一组,每人初始资金10元,可选择投入0-10元的资金到小组的公共基金中,留在自己手中的资金价值不变,归自己所有。投入公共基金的资金价值翻倍,然后四个人平分公共基金中的总额无论每个人投入的多少这一博弈共进行五轮

 

 

实验完成后,陶林老师从被试五轮投入公共基金的金额均值、每一轮投入的水平趋势进行分析,并由每一轮投入的水平趋势中的变化分析进一步对轮次和打鼓方式进行交互分析,结果发现,同步和互补的击鼓组,相比于控制组,在社会团结和合作行为上都表现出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轮次的不断前进,互补组和同步组与控制组的差异显著扩大。同步组和互补组之间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差异。

 

因此,陶老师认为如果互补性行动产生的是有机团结,那么这意味着,仪式也可能产生有机团结上述实验证据支持了涂尔干的仪式团结理论,并对涂尔干理论进行一种阐释和发展这对于在日益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建立社会的纽带和团结,提出了值得探索的方向

 

 

 

最后由田耕老师主持进入交流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踊跃提问实验设计中互补组和同步组之间的区分度、验证实验结果的严谨性(博弈次数的多少)、自我认同与社会团结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展开了激烈的探讨,陶林老师积极回应了多样的问题,近半个小时的讨论后,讲座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