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实践纪要 | 问道之江·走进许村


 

201871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浙江海宁实践团一行7人,在系科研秘书黄美龄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海宁市许村镇,围绕家纺产业转型与基层社会治理两大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海宁市许村镇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于201612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迄今已顺利承接两届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实践团在许村镇党政机关合影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许村以家庭工业和个体经济为核心,秉持放水养鱼发展思路,充分调动劳动人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发达的家纺产业聚集区,但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面对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政策导向等强大外部压力,许村家纺产业已然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撬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杠杆,传统纺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以低小散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工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脏乱差等社会问题,如何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成为许村地方政府改善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许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恰是当今中国最前沿市镇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对于社会学人感受田野活力、捕捉时代动因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与前瞻性。

 

家庭作坊中的织布机

 

实践团首先来到许村镇党政机关,先后拜会许村镇党委书记杜莹池、镇长朱燕刚、党委副书记朱洪海等镇领导,对许村地方长期以来对北大社会学系暑期实践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就许村当前中心工作与发展思路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随后,实践团分两次与许村镇经发、农技、村镇、规划、国土、综治、民政、安监、司法等多个机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联合座谈,听取了许村镇基本情况和各项具体工作的介绍,收集了大量基础信息材料,对许村地区产业转型与社会治理现状建立了基本认识并逐渐明确了调研具体问题与方向。

随后几天,实践团深入村镇、企业与家庭,以参访、座谈和访问等多种形式开展具体调研。在海宁家协会,曹咬强会长和多位许村杰出企业家代表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许村家纺产业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同时深刻指出了当前家产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亩产效益与工匠精神之间的矛盾等观点让同学们深受启发。在恒生印染、华德利印染、金永和布艺等当地龙头企业,实践团成员深入车间,了解整体生产工序流程,访谈一线生产工人与管理人员,高温高湿高噪又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令同学们眼界大开、深受震撼,挥汗如雨的劳动者们是最爱的人。

在永福、胜利、翁埠、杨渡等村,同学们与村干部、村民、基层党员、乡村贤达深入交流,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与感受基层社会治理状况。在融入杭州总体方向下,许村这片土地正以全域提高,全面发展为中心工作,通过整村拆迁等形式力争打造杭州东进的桥头堡,两全行动推进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当地干部、群众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同学们娓娓道来,扎根与乡土的理想与现实在这里鲜活地碰撞。实践团还受邀参加了永福村民和网格的民情分析会,实地观察与感悟网格化治理这一创新点有效运作的内在逻辑。

 

 

参观家纺实验室

实践团成员还走访了元祖植绒、国林布业等挂牌实践基地企业以及地方实践指导老师们,探望这些北大社会学系的老朋友,在长期追踪调查的同时,对他们给予实践团以贯之的热情关怀与鼎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许村与北京虽相隔千里,但对乡土田野、时代变迁的共同关怀与担当将我们紧密联结在一起,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种子与校地友谊生根发芽。

 

实践团成员在元祖植绒

 

实践团成员在国林布业

 

行行重行行,是育卓越人才,是养平民情怀。问道之江,既是勇立时代潮头,以变革的眼光与前瞻的视角中的思辨肩负历史责任,也是扎根本色乡土,感悟最真实、最生动、最鲜活的人、事、物,回溯原汁原味的田野逻辑。愿做永远在路上的社会学人,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