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纪要 | 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生论坛



为促进各校博士生的学术交流、鼓励博士生进行富有原创性的研究,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生论坛于20241026日在北京大学理科5号楼133室举办。本届论坛从6月开始征稿,最终14篇论文入选参会。论坛分为上午、下午两场,共由六个单元组成。

论坛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助理田耕老师致辞。田耕老师就青年学子如何形成未来的学术共同体分享了自己的体悟。他指出,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需要博士生在学术道路的开端就学会欣赏同行、尤其是同龄人的研究,提出坦率而尊重的批评。在学术道路上,博士生需要找到同行,而对同行的认识与敬意不仅基于对方研究的质量,也基于其真诚正直的品质。最后,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既需要制度,也需要人事的支撑。只有把自身希望贯彻的学术传统、优秀学者的品行,落实为在习惯上坚守的东西,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才有可能。

致辞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田耕老师

 

 

合影

 

第一单元 生育与教育

1026日上午9:30,论坛的第一单元生育与教育正式开始。本单元的主持人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范新光老师。他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董浩老师共同担任评议人。

 

 

范新光老师

 

 

董浩老师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刘雪令首先报告研究《童年经历与生育行为——基于2014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序列分析》。基于2014年的CHARLS数据,研究主要讨论童年经历与生育行为的关系。研究将因变量生育行为操作化为生育历程轨迹,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8类生育历程轨迹;自变量童年经历则被操作化为家庭氛围、家庭关系与父母观念行为。研究发现:在家庭氛围中,父母精神状况越好,个体越不排斥生育行为;父母健康状况越好,个体越倾向多孩类型。在家庭关系上,个体与父母的关系对个体的生育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父母之间的关系越好,个体的生育轨迹更有可能进入已婚无子状态中。在父母观念行为里,父母偏心程度越低,个体更容易接受多子生育行为;父母重男轻女程度越低,个体生育行为的性别倾向越弱。在评议环节,董浩老师指出,文章的实证数据与一胎化时期有很大重合,这与研究设计关注的政策时代产生了偏离,需明确研究所关注的世代。

 

 

刘雪令

 

接下来,浙江大学博士生林妙蓉报告与同校博士生陈加铿合作的文章《教育扩张政策下儿童抚育的变迁趋势——基于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的动态分析》。以往有关教育扩张政策的研究多从社会分层与流动视角入手,该研究则关注教育政策扩张对家庭内抚育行为的影响。依托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研究将因变量儿童抚育操作化为育儿时间,自变量则包括抚育人的年龄、抚育人的世代、教育扩张前后时期。研究使用多层交叉随机效应模型,发现家长对儿童抚育的时间投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家长对儿童抚育的时间投入,随着家长的出生世代呈上升趋势;教育扩张政策不仅提高了家长对儿童抚育的时间投入,还扩大了育儿责任的性别分异。在评议环节,范新光老师指出,应针对教育扩张前后的变化,区分出直接抚育与隔代抚育,并且需要阐明年龄、时期和世代三个效应的出现原因。

 

 

林妙蓉

 

最后,复旦大学研究生蔺煊皓进行报告,题目为《人力资本回报的城市差异:以人口规模为视角》。研究使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取劳动者收入对数为因变量、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为自变量、城市人口规模为调节变量,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城市人口规模对劳动者教育回报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集聚在劳动者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人口集聚水平越高,教育回报率越高;人口集聚主要是通过人口规模效应而非密度效应,对教育回报发挥作用;人口集聚主要提升了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劳动者的教育回报,对义务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影响不大;人口集聚只有达到一定程度,规模效应才会发挥作用。在评议环节,董浩老师重点强调了要完善研究设计,关注人口规模对教育回报的影响。

 

 

蔺煊皓

 

本单元所有论文报告和评议结束后,范新光老师和董浩老师为浙江大学博士生林妙蓉、陈加铿合著的《教育扩张政策下儿童抚育的变迁趋势——基于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的动态分析》一文颁发了优秀论文辉光奖

 

 

第一单元颁奖

 

第二单元 社区与治理

论坛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社区与治理,主持人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陈海萍老师。陈海萍老师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娟老师共同担任评议人。

 

 

陈海萍老师

 

 

王娟老师

 

首先,厦门大学博士生滑哲报告了他的研究《规范重组:面向三和化青年农民工的城市空间治理实践》。研究通过梳理政策文本、访谈等方法,分析20172020年两次针对三和青年的空间治理实践,探讨农民工群体与城市治理的空间互动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张力。研究发现,第一次空间治理的逻辑可概括为规范治理,不谋求改变空间格局;第二次则可概括为空间重组,通过拆分和再造空间实现劳动力转移,并形成新的低成本生存空间,旧有的城市空间则逐步士绅化。这本质上体现了城市创新生产力需求与旧有劳动技术需求之间的张力。在评议环节,王娟老师提出需要细致界定研究群体,思考三和青年与新一代农民工的区别、联系何在。陈海萍老师则指出脆弱群体与治理对象的区别仍有待辨析。

 

 

滑哲

 

接着,南开大学博士生吴佳峻报告了研究《从服务对象治理力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化逻辑及其主体性的塑造机制》。研究以外卖骑手为例,关注新就业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通过再组织化、自组织化、技能培训三种行动,新就业劳动者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治理而构建起主体性。评议环节,王娟老师指出论文的材料需要呈现更多的故事。论文还应区分骑手的组织化与社区的组织化,并重新考虑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陈海萍老师认为使用概念时需要给出具体的评估标准。此外,研究主要关注到社区基层治理的共性,还应补充对社区基层治理差异点的论述,以说明社区本身如何影响新就业群体参与到治理中。

 

 

吴佳峻

 

第三单元 组织与伦理

论坛第三单元的主题为组织与伦理,主持人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陈龙老师。陈龙老师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谢雯老师共同担任评议人。

 

 

陈龙老师

 

 

谢雯老师

 

首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万可歆分享论文《围困式规训:异地传销组织的控制手段与过程》。研究从福规训权力视角出发,分析异地传销现象呈现出规训权力的何种样态。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利用NVivo12软件,对由互联网问答平台知乎筛选出的25份案例合20余万字研究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发现:通过情感控制、思维控制、信息控制、行为控制四种训手段,异地传销形成一种围困式。在评议环节,陈龙老师认为文章需要界定四种控制手段之间的关系,以及四种控制手段与”“”“的关系。此外,还需就人们为什么会陷入传销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谢雯老师指出,文章需要提高分析维度,并清晰地呈现与福的对话,以避免理论分析盖过经验分析的问题。

 

 

万可歆

 

随后,复旦大学博士生孙艺璇分享文章《双螺旋劳动伦理的锻造——基于人民日报五一社论(1952-2024)的分析》。研究关注的问题是建国以来国家建构着何种劳动伦理。研究使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分析1952-2024年间《人民日报》的五一社论板块,并依时间序列总结出四大主题:涉及建国初期重大军事政治事件的革命斗争1979年前覆盖几个关键的经济建设和调整恢复期的改造建设19822002年间的改革探索,以及主要分布于2003年后的创造转型。从劳动伦理的演变来看,我国经历了革命政治话语主导、革命经济话语引领、传统话语在革命话语中铺陈、传统话语与革命话语交织的进程,最终形成双螺旋劳动伦理话语。评议环节,陈龙老师提醒作者要注意区别相似话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呈现。谢雯老师指出,研究使用的理论还没有达到亚历山大文化概念的层面,没有讲出国家对劳动伦理的塑造如何影响社会的劳动认知。

 

 

孙艺璇

 

本单元所有论文报告和评议结束后,陈龙老师和谢雯老师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万可歆的《围困式规训:异地传销组织的控制手段与过程》颁发了优秀论文辉光奖

 

 

第三单元颁奖

 

第四单元 学科与传统

1026日下午,论坛进入第四单元的报告和评议,主题为学科与传统。主持人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田耕老师。田耕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的张巍卓老师共同担任评议人。

 

 

田耕老师

 

 

张巍卓老师

 

本单元第一位报告人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刘圆圆,报告题目为《重新发现自然:抗战前燕京学派社区研究范式的三重转换》。作者以燕大社会学系学生的学位论文、系办刊物和报刊杂志等为主要史料,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燕大的社会学研究为切口,呈现了不同时代境况下社区研究的问题意识与调查方法衔接、转化和延续的动态过程。文章梳理出三个阶段,从迈向自然的社会学,到控制自然,再到改造自然,对自然的改造在不同世代的燕京学人那里均落在“community”这一社会单位里。可以看出,燕京学派的社区研究传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从未脱离自然,而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步步迫近关于本身的文化分析。评议环节,张巍卓老师指出需要将论文的讨论放在五四以后科学之争的大背景下,对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分析要结合个人生命史和研究谱系学,才能厘清关键概念和几个关键环节的转变。田耕老师提出在本研究中,燕京学派教与学的组织方式与研究理念的变迁是其可以重点突破的方向。

 

 

刘圆圆

 

随后,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冯志强分享了他的研究《尼采的英法社会学批判与德国古典社会学的诞生》。文章试图通过重建尼采对以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的英法社会学之批判,来彰显尼采对那些在无意识中支配西方社会学的理想之洞见,以及尼采与德国古典社会学的关联。一方面,尼采认为孔德的实证主义始终残留着基督教的价值判断,而他的人道教正是其实证主义之精髓;另一方面,尼采批评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是行政虚无主义的表现,而他的进化伦理学乃是基于群盲本能。可以进一步将尼采对颓废社会学的重估视作从向往希腊古风的超克人类文化对阿波罗传统的超克动物文明的不满,德国古典社会学最主要的两位奠基者滕尼斯与齐美尔,就是分别从尼采的反社会学思想中形成各自截然相反的社会学认同。在评议环节,张巍卓老师指出尼采社会学能否成立还有待商榷,此外也需辨析英、法、德的社会学之间的差异性,重新审视文化与文明之争所处的时代背景。田耕老师认为,文章需要重新审视尼采对社会学家的批评,理解它在尼采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学核心理念的关系。

 

 

冯志强

 

第五单元 企业与社会

论坛第五单元的主题为企业与社会,主持人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乔天宇老师,乔天宇老师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焦长权老师共同担任评议人。

 

 

乔天宇老师

 

 

焦长权老师

 

首先,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张晓辉线上分享了她的研究《从家屋到厂房:空间的演替与乡村工业转型——基于温州由村回村办厂潮的考察》。基于温州企业破产潮与回村办厂潮并行不悖的现实经验困惑,文章引入空间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将乡村产业视为经济转型的空间策略,梳理了改革开放前后四十余年乡村产业变迁的三个阶段。乡村产业从家庭手工业作坊转型为半家半厂的这一空间策略,能够减少租金费用、灵活地进行生产安排和劳动力配置,从而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满足互联网多样化的需求。此外,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与村庄经济衰退,导致青年商人群体逐渐取代乡绅阶层成为村庄公共事务的核心力量,表现为公共空间的转移和再定义。在评议环节,焦长权老师建议把握住回村办厂潮这一重要的经验现象,将文章的论述重点聚焦在第三阶段。乔天宇老师指出,文章对于最初经验问题意识的回应还不够充分,也未能呈现出空间理论在解释力上的优势。

 

 

张晓辉

 

接下来,南开大学的郑先令博士报告论文《重识社会基础:一项对脐橙经营过程中交往细节的社会学研究》。文章以是否以伦理和道德为依据,区分出乡土性和现代性的两种社会关系,并从交往细节出发,观察农业经营过程中人们在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中的社会交往。在脐橙的农业经营与销售过程中,果农及其子女通过维系好人际关系,强化关系资本,以增强直销的稳定性;但是道德和伦理在私人关系中发挥约束作用的前提是两者共处在同一社会情境下,果农在面对经销商时,则转而采取现代性社会关系。由此可见,农业经营是一项在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流动的社会经济活动,人们对乡土性社会关系和现代性社会关系的运用有效克服了各种组织困境,构成了农业经营的社会基础。在评议环节,焦长权老师指出乡土与现代两种社会关系的性质能否如此毫无矛盾地结合起来,尚有待商榷。乔天宇老师认为,需要更清晰具体地呈现出乡土性、现代性的社会关系,以及从种植到销售的整体关系结构。

 

郑先令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吴雨妹分享了她的研究《宗族作为企业:基于国家礼治与地方民俗的双重影响——以近代自贡家族企业王三畏堂为例》。作者从国家层面推行的礼治教化和地方层面自发的民俗文化这两方面出发,考察与近代中国内生大型商业组织相关联的本土文化背景。文章以19世纪中叶四川自贡产盐的家族企业王三畏堂为例,指出企业的财产合法性、身份合法性来自于国家礼制对宗族的建构与承认;同时,部分家族企业通过地方的公共祭祀构建企业的公共性,使其具有现代企业的部分因素。但是,这种纵向一体化企业难以突破血缘与地域限制,使得家族企业的公共性有限、发展受到局限。在评议环节,焦长权老师认为复杂的官商关系问题始终缠绕在文章的讨论中,应将讨论重点回归到文章旨在回应的经营管理生产问题。乔天宇老师指出,文章存在着将国家礼治等同于政治资本的倾向,应重新加以厘清,并阐明国家礼治与地方民俗之间的具体关系。

 

 

吴雨妹

 

第六单元 女性与情感

论坛最后一个单元的主题是女性与情感,主持人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凌鹏老师。凌鹏老师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的侯俊丹老师共同担任评议人。

 

 

凌鹏老师

 

 

侯俊丹老师

 

首先,北京大学的博士生陈立瑜介绍了她的文章《在子与妇之间:礼经对女性情感世界的体察——<丧服·>“子折笄首的情境为例》。以韦伯对儒家的讨论为代表,礼往往被认为是外部的规范,与自身的意志无关。而文章希望通过对礼的重新理解,尝试对这一认识进行回应,重新思考礼与人的行动之间的关系。以《仪礼·丧服·记》女子适人者为其父母,妇为舅姑,恶有首以髽。卒哭,子折为例,出嫁女子在娘家为父母服丧期间,因夫家有事而需提前返回时,为了考虑夫家的感受,需要将恶换成吉;但又需要折吉之首,以伸张对父母的哀情。通过对礼经权衡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作为行动主体的女性在面对父子、夫妇两个一体关系时,如何衡量事情的主次和轻重缓急。评议环节,侯俊丹老师认为文章在论述上稍显粗糙,需要细细品味经学家如何去处理夫与父之间的摆动、张力和紧张,才能让讨论更丰富。凌鹏老师提出,情感是交互性的,需要重视对于男性女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陈立瑜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生项江南报告论文《女性中心化的亲情网络——以当代温州亲属实践为例》。文章旨在回应在温州当代的亲属实践中,女性何以从较为边缘的亲属身份转至中心位置。一方面,在市场化进程中,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安排出现松动,丈夫或夫妻外出流动导致从夫居生活空间的改变,这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临时实践。另一方面,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女性的这一中心地位又得到了巩固:亲属数量和类型的减少强化了亲属间松散的关系,使得亲属交往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亲属通过情感关怀参与到其他亲属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关怀为女性带来了关系内部的赋权。评议环节,侯俊丹老师指出文章存在较多的逻辑跳跃,需要更加深入对家庭关系的整全讨论,避免陷入将男性与女性割裂开来的性别研究误区。凌鹏老师认为,对家庭、婚姻、情感的研究一定要进入对细致、微妙情境的理解,就某一个家庭事件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

 

 

项江南

 

在本单元所有论文报告和评议结束后,凌鹏老师和侯俊丹老师为北京大学博士生陈立瑜的《在子与妇之间:礼经对女性情感世界的体察——<丧服·>“子折笄首的情境为例》颁发了优秀论文辉光奖

 

 

第六单元颁奖

 

论坛的最后,在场的博士生们就博士生的学业、生活、心态问题展开交流,本次论坛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落幕。

 

 

整理人:叶曾莹、邱琼仪

推送编辑:谷诗洁

审核:田耕、薛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