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叔叔阿姨,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2020级本科生孟祥婕。能够作为班里同学的代表,与大家分享四年来的收获与此刻的感受,我感到既荣幸,又忐忑。
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坐在系楼134教室的后排座位上,那也是我两个多月前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位置,耳机里循环着《行行重行行》,回想起我们共同走过的四年。因为疫情,那年高考史无前例地推迟了一个月,但在2020年9月1日,我们如期相会燕园。那天傍晚,新生班会结束后,我们围在一楼大厅费老“美美与共”的题字旁,拍下了第一张合照。彼时,我们对本科生活满怀期待、甚至不免紧张,今天,我们穿着粉领学士服再次相聚,一切终于尘埃落定,却也到了挥手作别的时刻。
这中间我们经历了什么呢?国社之夜、挑战杯决战周,几个以万字计论文字数的期末季,甚至好像被绩点、综测、保研、申请支配了整个四年。但似乎在被引入或推入支教、学工、科研、社团、志愿等等道路之后,我们也结交了朋友、感受了成长,做了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几天我在打包行李,翻到了大一时还是手写的笔记,上面记录着在系里的开学典礼上,爱玉老师回复新生“如何度过燕园生活”的答案——读书、交流、实践、思考、担当,最重要的是,但行耕耘,终将收获。
看见这几行字,我一下子意识到,人生中的许多事情要亲身经历一遍才有体会,很多道理也只有在切身经历中才能真正明白:过去,我们有过吐槽和焦虑,但也正是焦虑印证我们作为青年人的当下的鲜活和未来的无限,也正是迷茫困顿、正是日复一日的尝试、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使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同样的,读研或工作后的生活,尚未充分了解的社会,让我们此刻不免担忧,但在未来,这些都会成为我们继续成长的动力。
在这里我也想到了许多师长们曾说过的话。上个世纪,一位校友说“未名湖是片海洋”,无数学子每在湖边漫步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想法,漫步一次又一次,慢慢地就有了“北大人”的共同气质。李康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说“未名湖是片云彩”,我们在燕园可以随意推开门听任何一位老师讲课,可以在一排排书架前漫游、发呆的日子不仅让我们得以方便地了解许多学科、习得很多知识,更促成了一段属于青春的、饱满鲜活的旅程。这段岁月的印记、北大人的气质,将伴我们终生,像头顶的一朵云,亦轻亦重、不远不近。
我想说的是,社会学也像一片云,更独特的一片云,给我们带来独特的学习引领和成长留念。本科阶段正是刚刚成人的年纪,我们踏入大学校园,不断关注和张望着社会与时代。在这样的生命节点,是社会学引导我们用历史的、整体的眼光审视芜杂,用反思的、批判的方式应对喧嚣,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不断感知自我和他者的存在。在一段段田野中,我们不断走近鲜活的生命,聆听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教益;我们理解并尊重群体间的多样,珍视并努力促成人与人的连结。社会学就这样带着我们走近社会的细枝末节,教我们尝试着去理解各种群体、各种行业与整个时代的节奏与逻辑……四年中的知识和经历正是我们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好奇而坚定的一步。和系里的老师同学们一起,我有幸拜会了许多优秀系友,其中当然包括任莉师姐和她可爱的泉果小院。毕业多年,他们身处各行各业,但言谈思考中皆有社会学的影子,仿佛都还带着那片云,做最让自己安心的行囊。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步入新的人生阶段,也会去共情地思考、独立地生活,相信那时,我们会触摸到这片云,并更感谢与社会学、与亲爱的师友们相伴的四年。
这个午后的主题是别离,我们与北大社会学系、与系里的老师同学之间是“浮云游子,落日故人”;也许很久后的某一刻,也许就在几天后,我们再想到这里、回到这里,小系大家也将似故乡的云,盼望归来。别离之际,四年前师长的教诲在此刻显得更加亲切:“但行耕耘,终将收获”,四年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已经赋予我们了不断努力的信念,未来独自闯荡,我们也要像相信这个大家庭那样,相信我们自己;要像迈向田野、记录故事一样,创造自己的人生。
再次祝同学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祝社会学系越来越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