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和各位来宾,
欢迎并感谢大家来参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4年的毕业典礼。我代表社会学系祝贺2024年毕业的每一位同学,祝贺你们克服了各自的困难,完成了学位论文,获得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的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此向你们致以最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毕业!
毕业意味着同学们的人生要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作为与同学们相伴多年的师长,自然有一些话想叮嘱大家。而作为社会学的老师,我更想说一些和社会有关的话题来作为临别赠言。
我们北大社会学系的招生宣传里面有一句多年一直在用的话,叫做“心感万象,体察社会”,相信同学们当中有些人就是怀着对了解社会的好奇心来到社会学系的。在学习社会学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了一些社会理论和方法,也在系里实践教学的安排和导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些田野调查,对社会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认识。但是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田野调查,我们大部分时间还是作为一个社会旁观者的“观察”,很难说得上是作为一个社会实践者的“体察”。那么,观察和体察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
社会学研究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叫做“参与观察法”,例如研究快递小哥、街头团伙甚至一些带有非法性质的行为群体时,社会学研究者会隐瞒自己的身份而完全参与其中,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其日常活动与其他成员完全一致。但是这种方法之所以仍然是一种“观察”而不能算是“体察”,是因为研究者的身体与心志并不一致。身体的活动带给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体验可能是非常相似的,但是他们的处境、对处境的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状态却大不相同。“研究者是来观察研究”和“研究者终究会离开”这种只有研究者才清楚的身份认知就像无形的屏障,隔开了研究者对社会的真正体察。在这一点上,社会学进行调查与演员体验生活是相似的,演员可以将生活境遇演得逼真而动人,但毕竟不是生活本身。
生活本身是演员自己的生活本身,所以最好的演员、最能动人的表演演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表演去体验的生活。对社会学来说,同学们在上学期间所做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哪怕再深入,也只是一种隔着屏障的观察,学到的理论和方法,有时反而会变成对社会现实的主观裁剪。而真正切身的体察,只有依靠完全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是发生在调查的田野里,而是发生在每天的生活里。校园的生活,只是生活之路的开端,同学们毕业之后就要走向的社会,才是社会学真正的田野,是我们体察社会的实践的开端。
社会是通过每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来表现的,我们只有通过人来了解社会。而人的个性和生活则像令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我们通过社会学所说的制度、组织、群体乃至于文化、价值、风尚来认识人,很多时候难免将人切割为这些制度、组织、群体或文化、价值、风尚的类别和片段。人是完整、鲜活、生动、囫囵的人,不是各种分类要素的组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在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人身上找到那种社会学前辈潘光旦先生所说的“通性”,以此作为体察社会的钥匙。我们力图凭借这把钥匙来超越人与人之间的感受屏障,能够真正地知人论世,与人相通。
在我看来,对于中国人而言,体察社会的要义在于一种责任感,一种家国责任。明儒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此等责任与人的地位高低、富贵穷达没有关系,而是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相关。在中国社会,做人的标准就是是否充分担负起了对父母、家人、朋友、同事和国家的责任。这些责任,因每个人的人生际遇而各不相同,在有的人身上很大很突出,在有的人身上很弱很隐晦;有的人念兹在兹,有的人则从不提起;有的人把自己看做一棵大树,要庇护荫佑好多人,有的人把自己看做一间小屋,只能帮身边的人遮风避雨。没有责任感的人是很奇怪的人。我在前些年带学生做脱贫攻坚的调研时,有一年的调查重点是所谓“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其实就是村里的懒汉,村民会叫他们“神经病”,因为他们不想挣钱,或者懒得挣钱。他们当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光棍或者与家庭、村庄脱离了关系的人。他们躺平也不是因为没有责任感,而是没有人可以让他们负责任。他们一旦有了家庭或者恢复了社会关系,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充满了奋斗脱贫的动力。就他们本人而言,并不一定对此有明确的意识,此前只是觉得世界暗淡无光、生活没有希望而已。可见,家国责任,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并不是一种明确可见的存在,可能隐藏在比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感官快乐更深、更隐蔽的地方。这可能就是很多人焦虑内耗的潜意识情结。
我们体察社会的一个巨大的困难正在于此。它深藏于人性之内,又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表现的样态就非常复杂。一个只为自己打算的人未必没有家国责任,只是条件不具备而已;一个口口声声谈责任的人未必真有,可能只是其招摇撞骗的幌子而已。但是无论其表现的程度如何,都是我们抓住和理解一个人行为意义的根本依据。认识和洞察这些意义的关键还在我们自己,就是在于我们自己的责任感有多深多浓。我们自己的责任感就像火苗,周围的人和社会就是因此火此光而闪耀的明珠。一个责任感淡漠的人眼中的他人和社会就是黑暗幽深和捉摸不定的。家国责任是我们体察社会的源泉和能量,我们蓄积日厚,则能与身边的人感而遂通,相得益彰,最终超越自己的范围而至于不睹不闻之地,照亮众多人生活的道路。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随着生命的进程由隐而显、由轻到重的。上学的时候说责任多会显得轻飘和理想化,并没有真切的体会,因为这时主要活在别人责任的包裹和保护中。毕业后走向社会的生命历程,是一步步担负起家国责任的过程。我特别想叮嘱大家的是,当我们不畏艰难、不怕烦剧、不嫌脏臭地担当起我们的责任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察到那些责任感变化而成的种种现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别人莫名其妙的乖戾、无休止的抱怨和不体面的低声下气,我们才能真正辨认出自我辩解的懦夫和勇毅前行的豪杰,才能真正去掉隔离开我们与他人感受相通的屏障。我们担负的责任有多重,我们担负的能力有多强,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就有多深入,所以社会研究在本质上是我们生命的实践。
费孝通先生晚年的社会调查因为时间的压力和事务的繁忙,大多是来去匆匆。但是他每一篇“行行重行行”的调查笔记或论文都透露出社会学的穿透力和洞察力。这种洞察力的根源,是他“志在富民”和“文化自觉”的责任感。无论同学将来从事的什么性质的工作,人生的答卷都是社会学的,好的社会学研究永远离不开有责任感的生活。
祝同学们前程远大,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