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2023年迎新致辞 | 系主任周飞舟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图片

 

同学们好,我首先代表社会学系,欢迎大家来到北大开始社会学的学习,祝贺大家开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开学典礼需要给大家打气鼓劲,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大学的学习。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讲的就是,人生每个阶段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学生阶段学习是天职,出了学校,我们学习的和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

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大的改变,大家需要改变方式,转换一下频道。我不想凭空谈起,想借着《论语》里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话谈一下这个问题。这句话在中学课本里就有,也是《论语》这本书的第一段,叫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包括三句,讲的是学习,而且是大学里的学习。其核心内容与我们熟悉的《礼记·大学》里开头的三句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一对应,意思相近。我讲讲对这三句话的体会,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面有三个重要的字,一个是学,一个是习,一个是悦。孔子所强调的是学什么?朱子的注解算是过去两千多年里权威的解释。朱子说,学是的意思,就是仿效的效。学习本身不是创新,学习本身就是跟着模仿。为什么要跟着模仿?是为了,就是觉醒的觉。在《大学》中有个同义的表述叫做明明德的明,就是由一个懵懂的状态变成一个清醒、明白的状态。这个字的繁体字,上面有一个羽毛的羽字,朱子解释说鸟数飞也,意思是鸟不停的飞,这个动作就叫做习。时习之是无时不习,就是学了一个道理,不是知道了就可以了,还要不停的去反复琢磨它、理解它,坐着的时候习,站着的时候习,还要不停地去实践,尝试着去做,这样就会把这个知识或道理真正变成自己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好比吃了东西,把它消化掉变成营养。很多人学习是为了考试,其实考试考得好,不一定是真明白了,只是记住了,考试的时候百分百的写出来而已。甚至也有一些为人师者,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和自己的思想行为没什么关系。古人管这个叫口耳之学,从耳朵里听到,再从嘴巴里出去,没有经过自己的心。不亦说乎的说,通悦字,是喜悦的悦,心字旁,表示自己的心得到了满足而喜悦。孟子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你的心真正明白了符合你人性和性情的道理,和自己的身心融为一体,就像吃到了特别好的东西一样,所以很喜悦。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也有三个重要的字,一个是朋友的朋,一个是远方的远,还有一个是乐。中国古人说话非常简约,大家看古代的书跟读西方的书不太一样。西方的书重在细致严密,会把一个道理给你说尽说透,而中国的书主要是点拨,只说一个道理的重点或者只说一个开头,剩下的要你自己去体会和得到。比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是说你学习了之后,你成为一个有理义、有见识、有性情的人,就会乐于和别人相处,别人也乐于和你相处。自远方来的含义是,远方的人都能来,身边的人当然也会很高兴,我们有一句话叫近者悦,远者来,孔子这里只说远者来,那就包含了近者悦。如果近者都不悦的话,远者怎么会来呢?这种说话的方式叫举轻以明重,举远以包近,背后包含了我们对于人与人的关系一些轻重远近的共同认识。远者来,来的是什么人?是朋友。中国古人用五伦来讲社会关系,就是父子、夫妻、兄弟、君臣、朋友,这是五大类的社会关系,如果细说,五类关系里还包含了一些更细微的关系,但主要的就是这五类。这五类社会关系由内而外有个轻重远近的次序,最外最轻的就是朋友。最远伦的朋友都来了,那其他的伦还用说吗?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说的是一个人做人的境界,你要做到什么样子才会有朋自远方来。有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一起学习,这个理解相对狭隘了。因为第二句话说的并不是纯粹的学习,而是学以致用。一个学得好的人,一个真正把道理变成自己一部分的人,他做人做事、与别人相处就会近者远者来,好比一个充实有能量的人会发出光辉,照亮周围和更远的地方。其实这反过来说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一个看法,就是你学习的东西要能帮助你成为一个这样的人,比如能够帮助你推己及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社会学来说也很重要。

大家对于社会学可能并不是很明白,现在也回答不了别人问你社会学学什么这个问题,但是你即使回答不了,也应当知道社会学是学怎么和人相处、怎么把事情做好、怎么更加深刻透彻的了解身处其中的社会的一门学问,我们要学的就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这样一些社会的道理。如果你学了这样的道理,但是却不能做到近者远者来,反而成了社恐,或者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做起事情来就一塌糊涂,做人一团糟,别人都想离你远远的,这就说明没学好。光有学而时习之这第一句话是不够的,真能明白道理一定是体现在做人做事。所谓效,所谓觉,一定是后觉效先觉,先觉后觉。做人做事做得好,不只是你自己高兴,周围的人也受益,大家一起其乐融融,所以叫不亦乐乎。这个乐字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悦字就不太一样,悦是内心喜悦,而乐主由内而外,发散在外,是与人同乐的意思,这个也对应了《礼记·大学》三纲领里面的第二句话,在亲民,无论是还是,都与这个字和字相通。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讲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其实这三句话一直在回答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第一句话是说学习会有喜悦,是所谓学者为己的意思。第二句话是说学得好的话就会有效果,可以有益于做事做人,往大了说,还可以为国为民,是古人说的修齐治平。这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是说你学得很好,但是考试总考不好,论文总发不出来,或者是学而时习之,做人做事也很不错,但是就是不能为人所知所用,或者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你做人做事做得好,都很欣赏,但是总有一些人不欣赏你,有些时候是比较关键的人不欣赏你。你有可能在他眼里还不够好,或者有可能是他不好,这些超出了你学习的范围,你改变不了。那么学习是不是就白学了,做人就白做了?

从小到大,老师鼓励你学习的时候经常会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是真实的世界里面并不是这样的,一份耕耘,不一定有一份收获,艰苦努力后经常一无所获。所谓悦,所谓乐,并不是收获的喜悦和快乐。或者我们应该重新去理解什么是收获,这是第三句话的深意,即人不知而不的人生境界才是你真正的收获,而不是你要达到的那些目的。没有过往的努力,你也没有收获的希望,而这种希望落空的时候,才是检验你学习是否真正有所收获的开始。所谓不愠,是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的不生气、不沮丧,还是按照本来的道理来继续学习,继续做人做事,还是继续一样的悦和乐,这叫做不亦君子乎。朱子说,君子是成德之名,就是你有了这种状态,就可以被称为君子了,由后知后觉变为先知先觉,离至善的境界已经越来越近了,还有什么收获比这个更大呢?

《论语》这三句话从容平和,其主题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乐,古人管这个叫做孔颜乐处。但是我们仔细读下来,发现这很不容易,因为失败落难的时候才能看出你有没有这种乐,算不算个君子。这种乐而不的境界,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用朱子的话来说,需要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才行,就是需要不停地学习。今天是开学典礼,我拿我们中国人奉为经典的老师说的经典的话来和大家共勉,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要气馁、不要放弃,坚持到底,成为古人所说的乐只君子

祝大家学习快乐!

新媒体编辑 | 朱婧茜

审核 |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