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阳:“地势”作为政治人类学的一种进路/方法
6月15日,方法与应用论坛第12期在社会学系理科五号楼201室举行。本期论坛由李建新组织和主持,主讲人朱晓阳以《“地势”作为政治人类学的一种进路/方法》为题进行了演讲。王铭铭、周云、陆杰华、李康、卢云峰、王娟、林叶老师等参与对谈与讨论。
该演讲依三个部分展开。在第一部分,朱晓阳回溯了社会学、人类学近年关心的“不以西方为出发点的社会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他认为,西方式的社会科学由自然逻辑空间和理由逻辑空间构成其两端。而对它的超越,就着落于这个层面上的努力。因此,他试图通过朝向汉语里的“述说”来阐释中国的社会政治世界,以此提出“势观政治”,作为超越性努力的一种出路。在金岳霖“势无必至”和余莲“势无本体”的基础上,朱晓阳建议把日常语言视角的人类学作为一种选择。日常语言视角假设不同的语言述说有不同的视角。“视角”不仅指眼睛所见,还从人类学结构—语言意义上包括人的能指、所指、发声等及其与所指之间形成的关系,因此其中包含了生活形式/实在。不同的日常语言视角之间具有不可消除的差异性,因此对应着互相不可化约的不同世界。例如“势无必至”和J. Mackie提出的INUS条件也有视角差别,因为分别述说它们的那两个世界有别。
在第二部分,朱晓阳讨论了传统的社会科学进路中地势、势观政治如何被遮蔽。“地势”被他界定为人类/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联而形成的于人及事(包括社会地位)之变迁有影响的地理形势。他以法学为例,认为“地势”长期以来被“法律可以形塑/格式化空间”的西方法学观念所遮蔽,但“地势”又恰恰是中国人日常政治里的实事。
在第三部分,朱晓阳借由他几十年来学术工作中的经验讨论如何将“地势”作为方法/工具来使用。他强调,第一,需要在日常语言下“把握”(而不仅是观察)地势。在这里,“把握”一词强调地势方法与因果推断前提下的传统社会科学方法之间存在的视角差异;第二,需要认识成势之“物”,因为地势肯定跟“物”有关。在这一问题上,朱晓阳着重分析了近年人类学、规划学使用的测度(mapping)方法,并强调这个方法构成了我们用来研判势/地势的直觉、想象、洞察力如何被运用的方案。
演讲的最后,朱晓阳强调,虽然地势是实事,但不意味着坚持这种进路就是在坚持中国的社会科学理想;相反,势观政治的缺陷是其对当代政治中一些必需的“确定性”(例如法律)的漠视。因此他认为需要把势观政治与“通过法律形塑社会”相结合,即走向一种充分认识到势观政治作用的法治社会。
演讲结束后,与谈人们展开了热烈丰富的讨论。例如,王铭铭提出,将“势”过多地与“地”相联系会忽略余莲将“势”与“风”的联系,而后者所强调的动态、efficacy(灵验/灵性/灵动)才构成余莲对福柯所说的更结构性的支配力量的超越。卢云峰提出,主讲人对“势”与政治间关系的讨论更偏向哲学,但忽略了“君王南面术”所营造起的“势”也和权谋、权术有关。李康提出,即便是同一视角内部也存在不同的话语权,它们的呈现能力和态势并不一样,因此还应看到在实事的推演/动态/过程/机制中,其内部不同话语权/话语诠释体系或者同一话语诠释体系内不同地位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周云、王娟在地势方法如何具体化、如何避免窄化和如何应用在对区域性世界的观察上进行了追问。陆杰华、李建新从因果性上进行了辨析,陆杰华认为休谟、金岳霖、INUS条件未体现因和果之间的“互为因果”,李建新则认为较之“势无必至”和INUS条件,当代社会科学已经通过用概率因果统一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而解决了休谟的疑难。
文字编辑:林叶
图片:林叶
202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