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2022年毕业致辞 | 博士生代表曹金羽


博士生代表曹金羽:心怀求知的笃定与乌托邦的情怀

重要的不是能够得到什么,而是去做了什么,既然都是此间行路,何不行似少年游。

 

图片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社会学系18级博士生曹金羽。今天能够站在阳光厅的台上,在我们的毕业典礼上发言,我非常荣幸,充满感激。

首先祝贺所有的毕业生,祝贺我们一起来过北大,来过社会学系,然后也祝贺大家即将告别这个园子,或者告别一种生活方式。几年前,我在硕士论文的后记中,曾拿一首题为《重新做人》的诗结尾,诗里写到所以你要走遍世界/在景物变得陈旧以前/所以你要及时离开/学习重新做人。今天又是毕业,再看这句话,走遍世界似乎有点太理想化了,及时离开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学习重新做人,或者说自我重塑,却似乎是每个阶段都会面临的任务,尤其在这样一个崇尚流动甚至加速的时代。一种没有终点的认同,取代了可以投射整全自我的身份,我们在一系列站点标记自我形成与重塑的轨迹,道路阻且长,行行重行行。作为同行者,分别之际,有些感触想要和大家分享。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行路难的问题更多指向学术科研,尽管多有歧路,但一种求知状态中的笃定,或许能够安抚内心今安在的困扰。事实上,对每个人来说,学生时代的我们充满求知意志,面对未知的情境和所有可能的界限,我们策马前行,漫游世界,为想要知晓世界的意义而努力。在这种求知状态下,我们有所收获,也有所阻隔,选择过,也放弃过,感受热闹,也承受冷漠,滋长自信,也郁积失落。面对求知带来的不确定性,自我的笃定或许是迎接所有挑战的良好姿态。当我们的世界变得无限大,每个角落都蕴藏着丰富的礼物和危险时,自我的笃定是所有可能道路的地图。它能够让我们像堂吉德那样走向世界,却不必像K那样遭遇城堡。一种自我笃定状态的求知,总让我想起卢卡奇那段浪漫的论述——星空朗照之下,道路清晰可辨。一切令人新奇,却又熟悉。虽然充满奇遇,自己却能够把握。世界虽然广阔无垠,却是自己的家园,因为心灵深处燃烧的火焰和头顶璀璨之星辰拥有共同的本性。

在求知的笃定中,我们一次次地将自身意志投射到现实世界,将那些看似无能为力、无所知晓的宿命重塑为我们选择与责任的天命。或许这也是社会学所赋予我们的某种情怀,在绝对性的现实之上完成多重书写,上演复调变奏。它使得我们能够相对从容地应对变动不居的现实与命运,在纠结与暧昧的处境中完成自我的定位。在对我们周遭境况的解释中,社会学总是要从中恢复一种可能性,这种恢复不仅是说要让隐藏的声音发声,更是去关注是什么阻碍或帮助了对未来可能性的追求。它意味着社会学不仅是回顾性的,更是面向未来的,向后回顾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但必须向前才能不断经历。

这是社会学所给予我们乌托邦,一种具体的乌托邦:具体意味着它将视角放在当下、日常、事件、处境之中,乌托邦则是始终朝向未来的开放性,它不是远处的、终极的目标,而是脚下的道路,它提供希望和想象力,从而将每日的生活完善为一种积极的状态,它意味着每一刻都是崭新的、自由的、丰富的,你看见你想看见的,你将它发生。重要的不是能够得到什么,而是去做了什么,既然都是此间行路,何不行似少年游。

当带着求知的笃定与乌托邦的情怀进入日常时,或许我们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本身神圣的一面。日常并非凡俗与平庸,它也有超现实、异质、随机、梦幻、幽灵、抒情、浪漫、隐喻的一面。在这个面向上,日常生活有其自身的丰富性,我们遭遇的每一个物件、场所和事件,都可能是打开更大世界的钥匙,它们的联动拼贴寄托并承载着个体无休止的追求。正是在这个状态下,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地回答:什么是你的义务?——日常的工作。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毕业典礼对很多人意味着告别,而告别之所以充满流连、转身、停顿,是因为在这里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一种与丰饶所在相接壤的生命感,它就像永恒的故乡。故乡总是会告别,但我以为及时离开未尝不是一种自由的姿态。相信未来的街头仍有许多新奇等待着我们,燕园岁月缱绻,此间道路向前,愿大家都能保持一种求知的笃定和乌托邦的情怀,在日常生活中打开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再容许我引用一副对联送给所有毕业生——

 

结构建构解构重构,寒来暑往,自我反思,学问哪里读得够;

血缘地缘业缘趣缘,水远山高,主体恋乡,田野处处皆燕园。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2022届所有的毕业生,感谢所有老师们的关爱和照顾,祝老师们工作顺利,永远年轻,祝所有的毕业生前程似锦,事事顺心。请允许我邀请谢立中老师、崔佳老师、迟孟昕老师、智庆民老师、周玉婷老师上台,接受同学们的献花。

 

新媒体编辑 | 侯安琪

审核 |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