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事务 > 新闻动态

回顾 | “以学术为业”海外硕博申请经验分享会

立足燕园,面向社会 以学术为业   2022春季学期第  2

人们如何认识博士?有仰慕钦羡,有敬而远之,更多的是疑惑不解,对于以学术为志业的同学而言,博士生涯是他们必须走过的一段旅程。

为帮助北大同学更好地了解读博生活,社会学系研究生会着力打造「以学术为业」系列活动,致力于帮助同学明晰适合自身的职业选择,为即将踏上朝向知识圣殿旅途的同学们提供博士生涯规划指导和经验分享,还原一个真实的学术生活场景。未来,「以学术为业」系列将持续分享博士生活、申博流程、学术生涯,帮助有志学术的同学鲲鹏万里。

2022422日晚,社会学系研究生会以学术为业海外硕博申请经验分享会成功举办。

活动邀请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2届硕士生、将入学美国埃默里大学社会学博士项目的张雪同学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1届硕士、美国密歇根大学国际与区域研究-中国研究在读硕士生陈天和同学为同学们分享他们的海外硕博申请经验,社会学系20级博士生姜凤姝主持会议。

张雪同学从申请材料、时间安排、思想准备三个方面分享了她的体会。

 

图片

 

首先,张雪同学介绍了不同国家项目对申请材料的要求以及如何准备申请材料。

1)简历(CV):一份用于申请博士项目的CV应该着力于强调学术能力。最前面介绍自己的教育经历之后,如果有发表或者working paper,可以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TARA经历也要记得写上。

2)推荐信(LOR):推荐信比较需要关注的是系统流程。大多数项目的申请系统会在10月开放,建议大家尽早注册、熟悉系统,尤其是有些系统需要填完前面的基础资料后才能进入推荐人填写环节。在系统里,申请者需要填写推荐人的姓名、单位、邮箱等,提交后意向院校会给推荐人发邮件,邀请推荐人填写推荐信。推荐的老师往往都很忙,所以这个环节一定注意要留足够多的时间,个人建议至少预留三周。

3)个人陈述(PS/SOP):SOPStatement of Purpose)是多数美国院校需要的文书,在只要求PSPersonal Statement)和SOP之间一个的时候,这两个的含义是基本等同的;印象里同时要求PSSOP的学校只有密歇根,这时PS就会更侧重个人经历、SOP更侧重研究设想。

无论如何,SOP作为主文书,值得申请者予以格外重视。在SOP中,需要阐述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设想、已经完成的研究工作,并简要表达自己的研究可能对相关领域作出的贡献,以及通过曾经接受的学术训练来证明自己完成研究设想的能力。最后通常还需要留出一些篇幅,证明自己和对方院系、项目的匹配程度。

4)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不同于美国项目要求SOP,英国和香港要求的是RP,也就是研究计划。RP相较SOP,可以接受的篇幅会更长一些,申请者也可以把自己对未来研究的设计写得更细致。

5)写作案例(WS):WSWriting Sample)是对申请者学术能力的一个佐证,也是需要用心对待的一份文书。不同学校要求的WS篇幅有些差别,通常在20页左右,即英文5000词左右为宜。它可以是完成度比较高的课程作业,也可以是更加成熟的独立研究。内容上,WS通常是实证研究,写理论综述作为WS的风险要相对大些。

 

图片

 

接着,张雪同学分享了她申请博士项目的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是筹备阶段,筹备阶段的时间通常是比较充裕和宽松的,不同申请者会有不同的开始时间,但这个阶段有几项共同的任务:考标化成绩、选校、积累文献、思考文书的写法。在这个阶段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未来的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是申请年的暑假(7-9月),从暑假开始,时间会变得越发紧张起来。借助暑假比较安静的大块时间,大家可以着手撰写文书初稿,并进一步细化选校方案。前面如果有标化考试尚未完成,也可以利用暑假时间收尾。

3)第三阶段是开学后(9月之后),从这时开始,不同项目会逐步开放申请系统,大家可以尽早注册,及时寄送标化考试成绩、提交推荐申请等。开学后,文书也进入不断“write and rewrite”的过程,这可能是申请最紧张的一段时间。天气也从这时开始变冷。忙碌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健康。

最后,张雪同学分享了她的一些心路历程。张雪同学认为,申请博士并不仅仅是完成项目要求的任务,更是在做中学,撰写与修改文书的过程也是打磨想法、深化积淀的过程,经历完一轮之后,对于未来的学术生活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陈天和同学从硕士项目选择、申请材料准备、心理健康与生活三方面分享了他的经验。

 

图片

 

目前,由于博士申请具有不确定性,有意海外求学的同学也可以考虑申请硕士项目。硕士项目可以分为学术导向与就业导向两类,申请人应当对自身情况进行思考,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项目。

在筛选硕士项目时,申请人应该根据自己所倾向于的方向综合考虑。总的来说,学校排名、专业排名、教席组成、校友网络、毕业生流向、学校所处区域都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图片

 

接着,陈天和同学基于自身经验和与海外教授、学生的交流,介绍了博士申请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对于申请来说,比较重要的是申请者和教席的匹配程度。攻读博士意味着申请者的身份不仅仅是学生,也是合作者。在阅读申请材料时,教授们除了关注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外,还会考虑项目是否有助于推进或拓展申请者的学术兴趣,以及这一兴趣是否和项目中其他教授的研究兴趣有着相对良好的匹配关系。

由于教授们每天会收到大量邮件,在联络教授时,邮件的标题要尽量简洁明了,在正文中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并保持措辞礼貌。一般来说,想要联络的都是和自己的学术兴趣所在领域有所契合的教授,那么在联络之前,熟悉想要联络的教授的学术作品,并指出和自己兴趣的联系,会更有可能得到较为细致的回复。

最后,陈天和同学分享了他入学以来的感受。

一方面是学习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在刚开始海外求学时,需要逐渐习惯大量的阅读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适应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在考虑申请的项目时,要注意什么样的环境能给自己带来更舒适的感受。学术之外的城市、天气、饮食、交通、社交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另外一方面是关于如何看待申请结果。博士申请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过程,未被心仪的项目录取不意味着自身不优秀。而在申请前,申请者也要考虑好万一没有被录取要如何安排接下来的计划。

互动提问

Q1:如何匹配自己和导师的方向,在导师要求选题范围的时候要让步吗?

张雪洽:匹配在申请阶段很重要,但这种match不一定是机械的、短期题目上的匹配。实际上,进一步交流后,博士生可能主动要求改题,老师也可能要求学生改题,这都是正常的。但这种修改的目的,应该是共同寻求更好、更适合你的新题目——我个人认为,削足适履的研究是不利于学术的长远发展的。

Q2:自己和导师的研究方向/领域需要有多契合?

陈天和:契合程度取决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各个学科甚至教授都会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学术兴趣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不需要既在方向上契合、又在对象上一致,但需要保证导师认为自己能够指导你。在这个意义上,沟通就很重要。不论是申请前的联络,或者有些项目在录取后才要求你确定导师,都要保持和导师的交流。

Q3:硕士和博士在申请上有什么区别?

陈天和:从材料准备上来说,类别没有特别大的不同,都是标化材料和能够体现自身能力的材料。但由于硕士项目并不全都是学术导向,而同学校对博士项目可能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准备材料前需要考虑是否要对申请材料的重点进行调整。具体的信息可以在各个项目的申请页面找到,尤其要注意页面中的说明或者特殊标注。

 

图片

 

最后,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和交流当中,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往期活动回顾

回顾 | 在基层读懂中国,以实干服务人民

回顾 | 海亮教育「总裁面对面」座谈会顺利举办

回顾 | 社会人·职场路:就业形势分享会

回顾 | “以学术为业申博经验分享

回顾 | 选调生专场分享会

回顾 | 社会人·职场路:简历制作分享讲座

文案  |  社会学系研究生会学术部、就业部

编辑  |  社会学系研究生会品宣部

审核  |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