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庆 > 家书

唐泽远 | 在絮叨中逐渐清晰的一些残片

系友简介

唐泽远,2004-2011北大社会学本硕,现任山东亚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事战略策划与市场支持工作,是《中国医院建设指南》等若干行业书籍与团体标准编委。在企业工作中,感受到了另一种真实的田野。

 

图片

 

在絮叨中逐渐清晰的一些残片——关于2004-2008年在社会学系读书生涯的笔头口述史原始文本

唐泽远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1.老楼和元宇宙

其实我们2004级看到的系楼,明明是贴着白色瓷砖的,但在我脑海里,那座楼一直是偏红的棕色。

多少年后有机会再回学校走走,发现各个院系都有了很宏伟的新楼,以前共用一座楼的好几个学院,都已经自立门户了。而且各院系门口还有非常高大上洋的缩写,前面配上个小红心,雕塑了放到大楼门口。很多毕业的同学在各自学院的雕塑前面合影留念,成了标准动作。

还是以前有意思,我们那时候,系门口不是这样如密电码一样的英文缩写和小红心。我们简单粗暴,用实体表征实体。社会学门口放的是马寅初的雕像,外院那边是李大钊。环境最拉风,门口有一架真的恐龙化石,还有一堆紫水晶。我们的马老和那头尖牙利爪的恐龙一比,十分儒雅中正。

如今那个具象而真实的世界正在加速远离我们。恐龙已经没有了,马老雕像可在?

2021年夏天,我在校园里走着,雨水泡烂了鞋子,大囧之下,想去超市买双鞋子应急。结果转遍校园,居然没有一个小店卖鞋。博实早没了,物美抽搐成一个小批发货仓的样子。顺带看看小西门食街,已经萧疏得不成样子。

被告知,谁还倒腾鞋,学生都从网上买了。说这话的人,站在濒临关门的书店门口。

能不让人感慨,社会在符号化和抽象化的进程中,坍缩得那么的具体。元宇宙已来,传送门已经打开。我们得赶紧到新的艾泽拉斯去抢占地盘,那里一片蓝海,正待扬帆。

所以,兄弟院系你们在这个实体世界里盖那么多楼,岂不浪费。

还是我们社会学系洞察先机,不着急消耗资源盖大楼。咱们可以攒钱架一台元宇宙服务器,搞些存储和带宽,抢先变成数字虚拟校园中最威的楼,楼里穿梭的都是最靓的仔。

就是不知道不远的未来,楼贵,还是带宽贵?且作为他者,且行且观察。

玩笑归玩笑,一想起社会学系的楼,就由衷感慨,当年的系图真好。我们那时候老拿大图和系图比,比完了之后由衷地跟系图老师说,咱们比大图强多了。没想到系图老师也是大图培养出来的骨干,瞪我一眼,你很懂大图么?反正我爱看的书,系图多。大图找不到的,系图都有。后来有一段时间,去大图我只去三楼的自然科学类看烹饪技术。08年汶川地震,我当时正在系图借书,看到严康敏老师神情凝重地看着电脑里的新闻报道出了神。这个印象,难以磨灭。

2.老师与同窗

社会学的老师们,个性符号十足。目视处,有朴素的布兜,斑驳的保温杯,乌油发亮的烟斗,朴素挺拓的帽子,宛如法器,祭起来可以祛魅;耳听时,有 发指”“精妙”“”“我们来看,犹似纶音,言谈处可以醒神;至若粗放的狂野的温柔的智黠的笑,沧桑的忧郁的鲜肉的冻龄的颜,深邃的淡然的真诚的认真的目光,潇洒的蹒跚的挺直的插兜的背影,举重若轻的或举轻若重的或化繁为简的或破简成繁的表达,构成了我迷迷糊糊读书时光中很难遗忘的路标。

作为一个在学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和见识的学生,不想说一些恭维之词。成家后,一直在琢磨顶梁这个词。社会学之于我而言,虽然它给了我一些难以抹去并持续受益的习惯,但毕竟只是人生中求学时的站点,但于各位师长,却有着更加沉甸甸的意义,因为他们是这门学科的顶梁者。一门学科,何以自存,何以绽放,何以光大,皆实实在在地压在这些师长身上。想到这里,再回想那些笑容、目光、背影和话语,万千思绪奔涌而压迫,竟然不可断绝。

再想到当年同窗,就陡然轻松很多。本科时光,那是人最美好的年华,但不少人(女生不知道,我说男的们)都或多或少地挥霍了很多时光。这种挥霍是人生中难以躲开的一段历程,就像杨树到了春天要掉毛一样。不过我觉得最美好的是,虽然大家那时候都趁电脑了,但我们还是搞了很多看上去比较高级的娱乐,比如在范譞房间里下围棋。那一屋子人就老范真正会下棋,其他都是只知道基本规则的臭棋篓子,当时韩国同学车垠锡还来老范屋搞中韩大战,先手五手给老范吓得满头大汗,因为没见过这种棋路,到中盘眼见车同学大龙被斩为三截——原来上来五手不是飘逸的神之一手,只是走坏了。下棋之余,还会听老范弹吉他,弹累了,还会吃老范煮的面(偷着煮),他是北京人,还经常带来咱妈炸的酱。比方砖厂的好。偶尔老范还会煎鸡翅,我们堵着门都拦不住他煎好了不给我们吃,而是给班里的女同学送过去。偶尔去买16块一斤的酱肘子和十块钱一饭盒的猪头肉,从面食部拿大量的蒜,在老范屋喝啤酒,直到最后把不省人事的他从厕所里拖出来。有一次熄灯后,我们还去老范屋搞诗朗诵,正经念完了用方言念,制造了大量浅薄而难忘的快乐。大四,大家又在老范的教导下学会了打北京带hui儿的麻将,很多个夜晚,杨磊或者我都会去老范屋门口砸门,喊老韩那个死鬼回来睡觉。

王者荣耀的爷爷辈(dota)兴起之后,我们依然保留了这些传统。幸甚至哉。但是之所以写这些,是因为回想起来,我们的宿舍生活除了这些和老范相关的娱乐,剩下的就是全国一统的影视娱乐和游戏了。和现在的宿舍生活没啥两样。不过我们宿舍对门的老钱和老石屋,打CS都打出一个北京高校前八强来,这个如果后来有师弟师妹效仿,目标不妨再定高一点。

除了deadline来临之前,有几个在宿舍能认真用功的呢,胡适不也打牌么。都别焦虑,没圣人。

社会学的人能写,出笔杆子。离开学校后,大家星散于全国,偶尔到一些同学地盘上,相约吃饭,问及近况,或者互相说说自己掌握的其他同学的情况,大多都在以写材料为基本技能养家糊口。当年刘能老师在课堂上非常认真的甚至有些执着的讨论,社会学系的同学将来在职业上可以做什么,从剧本编辑到高级管理,给我们指出了很多方向和可能性。今天也许我们可以跟刘老师汇报,我们无形中获得了一种很强的概念提炼以及赋予意义的本事,经常一出手就碾压其他文科院系的出品。这种技能,既可以说服资本,又可以游说政府,是我们游身于这个时代的技能,我觉得这种技能挺牛闪的。师弟师妹加油。

 

 狂歌曾竟夜

让我来回忆大社会学系,定然绕不开那些年那几次一二·合唱大赛。

2006年,我们一同见证了社会学在一二·九的耀目光彩。在此之前,社会学系至少有几年没有在一二·九上拿过名次了,上届似乎是倒数第一。

在此背景下,临危受命的学生会老大赵曦玉同学,还有房瑶、郭岩、侯超、侯晨等一干小朋友,组成了一个非常豪华的参赛领导团队,钢琴张西晴、小提琴齐宇宁、贯穿于整个排练过程中的声部长和代领唱刘芃希同学,还有领诵的张翮轩、代领诵李龙虎同学,男声骨干孙翊同学……都让人十分惊艳。0506两级的师弟师妹们,在最该追求和标榜个性的年华里,来了一次很集体主义的集体狂欢。大家不计个人荣誉,一切都以胜利为指向,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都足以让人当作自我激励的正能量素材来不断回忆。

那年有两首歌,最得意的是《四渡赤水出奇兵》。

我只记得,当我们在百讲集结时,我看到大家的脚步、姿态和笑容,我就觉得,也许这次第一是我们的了。这种来自舞台的召唤,的确很难用文字写出来。

再后来就是精彩的绽放,以及整首歌最精彩的、十足男子汉气概的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以至于台下传来轻微的哇声)……直到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入神圆满收尾。我觉得这应该是我在百年大讲堂参与的感觉最完美的一次演出了。

全部比完,最后倒着念名次,第一名最后念。当念到第二名还不是社会学系的时候,我方集体爆发的欢呼声已经响彻大讲堂。

而且我们欢呼胜利的口号实在是粗暴霸气——“社会!社会!经久不散。

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我系一二·九,是后来的某届。那一届是社会学人天才的全部绽放。

那是一首原创歌曲,词曲都是社会学师弟师妹写的。一开始的啊啊啊!房价又在涨又在涨!我觉得无论是旋律还是气韵,是合唱作品中相当精彩的词句,有点开篇即高潮的意思,但是当最灵魂的一句任志强,他说房价上涨这很正常。唱出来,作为观众的我是直接站了起来的,这个作曲的家伙是谁?怎么能把旋律的重量和色彩用得如此信手拈来?

现在看来,现在最火的彩虹合唱团最好的作品,其高度也没有超过那首北大社会学系天才们写的咏叹房价的歌。真是印证了那句北大是常维新的

但当时的评委,居然错过了这么好的作品,给的评分非常令人遗憾。

那只能说明,当时的评委里,也许只关注了最浅的一层。恰如当我们品评《舌尖上的中国》,很多人的重点没放在中国上,而放在了舌尖上。

那次酣畅的胜利固然迸射了光芒,而后来的失利更显得尊贵而孤傲。

当显扬碰上品质,不是每种人都能安然选择后者。为了后者,可以完全不管前者,社会学系中,从老师到学生,很多人一直有这种宝贵的精神。

 

 情系城镇乡野

1.头一回实习

我们这一级在大三实习的时候兵分两路,我所在的一拨,是朱晓阳老师门下的陈亮师兄牵线,去浙江传化集团集体实习。当时我们的共同疑虑是,我们具备什么在企业工作的技能呢?实习能干点啥?后来大家的共识是,也许是去练访谈的吧。合理性既得,内心遂安。这就是当时社会学系培养到本科高年级的家伙们的特点之一,非得和合理性较个劲。

当时的萧山一片荒凉,传化集团周边方圆十公里,还是广袤的农田。饭店只有一个,荤菜10元,素菜8元。后来和同学们在这里腐败唱歌,只记得在这里和若木一起唱刘欢王菲版《笑傲江湖》,若木模仿王菲真是一绝。

现在萧山的发展那还了得。时代就这么大踏步走着,一不小心就让人恍惚地如履烂柯。

当时的传化,日化用品已经颇具规模;物流中心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看板管理(现在看来理念是超前的),而农业事业部刚刚兴起,很多在实验室里搞事情的生物专家,都还非常年轻。

0607年是企业文化最热的几年。带我们参观企业的一位师姐(毕业于光华?),非常有侧重点地向我们介绍,北大心理学的博士为传化集团炮制的员工手册,打开一看,基本是教诲大家如何做一个好员工的词句,核心是三句。因为本人对这种PUA的东西是很排斥的,所以明明那么嫌弃它们,都居然没有记住原话。估计同去的同学里有能记得的。大概率是孙磊同学或者连碧文同学。

据说传化集团从上到下,不仅要诵读,还要经常讲用。在我们后来的访谈中,一些传化的员工还要时不时不自然的上纲上线一下。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可能和那个博士是一伙的。

现在看来,传化集团全员推广员工手册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文化现象。如果当时能够深度访谈不同工种、不同事业部、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看待这本手册的心态,相信会让我个人对后来李康老师让我们读的《后社会史初探》等书提到的话语作为主客体之间的楔子的表达有更快的理解和共鸣。

但当时我的大部分精力都在那琢磨怎么分配一顿2.5元的饭票了。饭搭配菜,两块五实在太清淡,不过炒面也是两块五一碗,就要有味道的多。真是两块五吗?我仔细回忆了很久,确实是两块五。

十几年就这么一晃而过。传化集团还是三大主业(除了投资),化工、物流、农业。能把定准的方向坚持这么多年,我对传化集团的敬意又拔高了很多。它的企业文化,肯定不是如何做一名好员工这样浮于表面。现在回想起来,我那几天看到的传化集团的企业文化,是对技术专家的尊重和推崇以及建立在这种推崇基础上的自信。这些感触,通过一个个片段式的剪影,在2021年,终于沉淀出这么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对人家企业自己,也不一定有什么意义。就是自己刚琢磨明白。就类似一个线疙瘩时间久了自己绕开了的那种,极轻微的快乐。

最后,当年的传化实习留下了一个悬案,实习报告是写了还是没写?我记得我没写,但后来老师说我写了,反正没再向我要。接到凌鹏师兄约稿的时候,这件事情是第一件在脑子里蹦出来的。所以,这一段,是我给系里交上一份迟到的作业。不管写没写,这次是写了。

2.见证地产时代

秦老师给我们上环境社会学,期中之后,有一天带我们去一个城乡结合部,去看拆迁对环境的影响。我印象里是香河,但总感觉又不太是香河,因为似乎应该没有那么远。如果能找到当年的作业印证下多好。似乎具体村名和柳树有关。那里确实有很多柳树。

一个班同学分成三个小队,从村外围选择三个入口,鱼贯杀入,进行随机访谈。

但很快我们发现,环境这个问题,在当地居民眼里显然不是什么问题。

没错,当时尘土飞扬、尘沙漫天,塑料袋四处奔突,被四处裸露的钢筋与铁丝扯碎又抛开。污水在街道上画出线谱,推土机和挖掘机在轰鸣中跳跃和旋转。一大片土地,带着树桩和挖开的水管,异常开阔地躺在村子的旁边。

但村民们关心的、嘶吼的,完全是另一件事情。

拆迁补偿。

看到我们带着本子和笔来了,村民明显分为三派:

一派是downtown的,他们在杂乱无章的破房子区域的街头站着,有着激烈的表达愿望,七嘴八舌地向我们这些外来者解释着谁在搞事情,侵吞拆迁款,让我们呼吁一下

另一派是uptown——不用说,只要是聚在洋楼区域的人们,准是后者。他们更加警觉。不断向我们盘道:你们干啥的?

还有一派,在队伍上属于downtown,但是明显比其他人明白一些,他们又不是记者,你们跟他们说什么?”“学生,你们走吧。今天还能清楚地感到他们眼神里的麻木和不屑。

当时一起去的有个同学,他的义愤和不甘是写在脸上和头发丝上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对抗这种不公?多年后再相见,这个同学的脸上,依稀还有当年的侠义感。

远处几座已经建好的秃楼像是等位的食客。不知要干点啥,但是似乎和眼前的盛宴有关。来都来了,站着等会儿。十几年后,它们的身价都会成为这些学生当时完全想象不到的高度。

那几年,不少人还会认为可以与这样一场盛宴较较劲。已经遥远的印象里,彼时很多人都认为可以和很多种苗头较较劲。现在的时代,更多的人躺平了。那时候似乎互联网经济还没这么火,那时候微信还远没有出现,那时候MSN还在高冷着。

中午吃的是大鸭梨。分餐时非常超前地使用公勺公筷,拿起来又放下的。

记忆再次错乱,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还买了一个保定style的驴肉火烧,应该也是两块五。我和孙磊一人一个。

那次田野,有心栽花花没开好,无心插柳记忆至今。

 

 待百年阅

这是一份口述史的文本,一切皆有意义。强行口胡,强行投稿。

 

在絮叨中逐渐清晰的一些残片——横空出世莽南燕(下篇)

唐泽远

 

野性的校园

深圳研究生院坐落在南山区西丽镇的大学城,坐拥北、清、哈工三所高校的研究生院,三个校区共享一片非常原生态的大田野,有大沙河、长草滩、荔枝林。

彼时大沙河还未治理,荒凉地随意流淌,大量的罗非鱼挤满了河滩,在缺氧的夏夜,将嘴巴探出水面猛烈的喘息,用身体躁动地翻着水花。白色的鸬鸟如同高挽裤脚的班主任,认真地用长喙穿刺着每一条太嚣张的鱼,一击得手,即刻展翅远遁。

河边的小路上,有一排错落的树,盛开着紫色的花,八分美丽一分村野还有一分邪性。远远端坐一抱巨大的“a tree called Rong shu”,盘根错节,自顾幽深。赶上阴天,铅块一样的云压下来,营造出玄幻小说中主人公不敢贸然踏入的那种敌我未分的场景。

长草滩里,有突然叫一声能让人腿脚一软的牛蛙,还有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金环蛇。巴西龟潜伏在草滩的水洼里,捕捉它们的猎物,眼神冷傲,渊渟岳峙。

荔枝林是上天的馈赠,主要品种是那种带着青色的妃子笑。八分甜二分酸,和同学数人趁鲜偷得一二十(此处隐去计量单位),爬到屋顶,对满月而啖,好吃到爆浆。林子里是各种鸣鸟的天堂,清晨经过,喳喳声不绝于耳。地上有巴掌大的蜗牛,本地人叫福寿螺的。观感极其肉头,让人频繁联想蒜和醋。

狭长的大学城图书馆在三校交叉口,如同一条全身紧绷、探首入河伺机狩猎的大蟒,远处一看,端的是不雨何虹,未云何龙。明明是静态的建筑,却似乎随时能传出嘎吱嘎吱的骨节响声。这让三个校区宛如三个原始部落,增加了不少扑朔感。

2008年的大学城分外清幽。北边是可以住人王的麒麟山庄,紧挨着可以住兽王的动物园。猿啼校愈静,狮吼园更幽。2009年我在图书馆,伴着窗外一群活长臂猿有节奏的吼声,随手乱翻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同时精读金庸的《倚天屠龙记》。这种体验,估计本部的同志们很难拥有。

北大校园建筑顺着公路连成一条狭长带,七八座办公和教学楼连成一字长蛇,蛇头是一个免费室内健身馆。蛇头下是著名的镜湖,镜湖很大,镜湖很浅。大约在蛇身第四节或第五节处,高耸一座五四塔。我们曾在2009年元旦,在塔顶疯狂呐喊跨年,但偏偏忘了喊了些什么。那时候人文院三个系(社会、新传、心理)的同学都在,还有城环、汇丰、法学、信息等一大群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我们不由自主成为一个共同体,相互见面,都非常亲切。反正都一样疯。

依然记得,南燕是用一场叫黑格比的台风迎接我们这一级人马的到来的。北方人绝想不到有这么野蛮的风!它踹门、砸窗,拍打墙壁,从门缝里挤进来,发出蛮族围猎的啸叫。等它们离开时,居然直接抬走了校园里的一处景观亭的顶棚。其炸裂程度宛如谢天笑的《剔剔牙》砸琴现场。

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后来,这种台风,在大家眼里成了司空见惯。看《三体》看到三体人一会儿脱水一会儿还原,有条不紊,我就想起了深圳校园台风来临之前的感觉。

不过真受不了南国分分钟如神经病一般的豪雨。上一分钟还晴空万里,突然就库嚓一声,似乎几十万立方的水就滚烫滚烫地倒下来。也就像倒一盆水一样快,接着就停了。上一秒你还在狼狈地找伞,刚拖出伞来撑开,太阳就出来了。没法不认为,它的目的就是泼你一身。

也许无厘头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无厘头的文化。淋过深圳的雨,更懂香港的周星驰。这种痴线的节奏,还真是挺有魅力。

说到雨,离开深圳的时候写过一首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东西,把它再翻出来晾晾:

四野长芦云伏,一河怒波绸展,雾涌黛影山。尚惊骄阳烈,忽又泻天川。直教吾惶惶嗟呀,上古洪澜,广厦将安?

或恨呕哑嘲哳,竞恼鹃啼猿鸣,堪笑白乐天。既苦案牍劳,争念丝竹乱?子不知陶陶也哉,朝濡鸟啭,夜沐蛙喧!

这就是当时的校园。充斥着暑热和潮湿,它葱茏繁盛,生机勃勃,年轻昂扬。

 

彪悍的人们

我早在本科时已经知道了深研院人们的可爱——07年某深研院师兄返回本部后,真心爱慕同级新传某女生,决心在校园中彪悍表白。喊我们小兄弟们帮忙,自己亲自下水,点燃99个防水蜡烛,铺满未名湖。然而待到女主角姗姗来迟之时,蜡烛已经全部熄灭,未名湖上只剩下一个推着大盆(装防水蜡烛用的)的瘦高黑影。之后的结果如何已经忘记,只记得听见女主说了一句你快上岸吧!”……是否有然后,就和我们这些群演没啥关系了。 

反正那些完美和不完美的结局,我们回首时,都叫它美好的青春。

我的导师李康老师,也一直喜欢着深研院的氛围。或者说,他喜欢着生活中的每一种体验,并都能津津乐道吧。从06年认识翔哥,巨帅、雷师兄、潘师姐一伙,到07年强哥、冯超、成竹一伙,每次去深圳,回来都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种和本部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与气场。尤其是我确定被发配去深圳后,康哥就更加频繁地讲述深圳的美好,每每听得我心神往之。

后来就有了入学后,于长江老师给我们一系列的入学导引。人生中最华丽的一些回忆均集中在头一年里。西冲的大海和烧烤,定向拉练的溜腿和烧烤,平山村大芬村大涌村的调研和烧烤……以及YYDS砂锅粥和烧烤。

似乎,将自发的饮宴与学术实践密集的结合,这是深研院的一项风格突出的传统。每个新学年从李建新教授开始,然后是刘世定教授……一直到次年一个轮回,不同的老师们来集中授课,同学们课堂之余还有大量的时间和不同老师们闲聊、沙龙或者聚餐、喝酒,经历着更密集的熏陶,感受着更丰富的学者真实。和本部相比,我能感觉到老师们的松弛和松弛带来的更好的思辨状态。一种距离感被消弭,一种更好的教学相长的节奏在律动。

在这种节奏里,人文学院研究生会先搞起了人文沙龙。每次一位主咖,大约定一个主题,聊。零食啤酒饮料管够。留下的照片都非常拉风,每个人眼睛里都有光彩。我记得第一次参加人文沙龙,是刘世定教授当主咖,那时候满满一屋子同学,刘老师的嗓音浑厚,思辨清晰,到现在还能想起那斗室中弥漫的学风氛围。我还记得卢云峰老师来的时候,聊的是台湾,后来又聊起了宗教与神鬼。一说怪力乱神的事儿,讨论明显格外热烈……

李建新老师、李康老师更是喜欢直接和大家打成一片,沙龙哪儿够,直接在镜湖畔摆设各种花生与辣条的筵席,李老师喝酒和笑声同样可爱,到现在他的笑声还回响耳旁……康哥兴致一高,格外性情,啤酒倒满,一人半碗,众生俱倒,自己也大醉……

在深圳,学术一直不是那么干瘪,因为某种机制,让我们更接近这些知识背后的的本真,让体会和交流更加坦诚,使学习与反思的维度更加多元。

于师将这样的精神高度总结为,酒风正,学风彪悍。

彪悍,成了我对深研院很多人物印象的关键词。

比如美心超市可以为了不退货而和学生争执到底、血贯瞳仁的大娘;比如大学论语咖啡店尊师重道、不求挣钱(真不挣钱啊)就求和知识分子在一起谈谈的健朗爷叔;比如一直被超市大娘压着一头很少吭声,但能以极限车速把老师送去赶飞机的超市胖老板……

我们的英语老师丁家辉老师能把很软糯的东西讲得十分彪悍,一直不知他是如何做到的。第一节课让我们听记一首英文歌歌词——全班没人把那首小慢歌的歌词写下来。大约是要印证我们英文水平差得远。之后引出雷霆一般发聩的批评。那首歌的旋律真洗脑,“how do I how do Ihow do I live”live还是leave,没想到十几年后依然写不准。

丁老师是个神人,他总能用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状态出现并且放个击穿心智的大招然后飘然隐去。比如他跟我说人生境遇中受一点挫折再往前拱,要比一帆风顺好得多以及“you just do things goodthen betterthen best”,这些鸡汤,从他那说出来,感觉真是如同他带我们徒步拉练去参观的走地三黄鸡一般浓香。

于长江老师本人就是彪悍的代名词,彪悍的事儿数不胜数。还有各路神仙师兄弟姐妹,择机单写。

很多有深圳任教经历的老师跟我们说,要把彪悍的风格传承下去。我觉得,学风是什么状态先搁一边儿,至少,社会08级,在深研院留下的彪悍印记还算是很深刻的。不说在于师领导下开启了镜湖之夜盛装游行的传统,也不用说和09级师弟妹一起摘下多少比拼的荣誉,就说截图里这一件事,至少做到前无古人,也许还是后无来者。

 

图片

镜湖抓鱼事件,是我们08级社会人对彪悍这个标签的一个难忘的注脚。

 

实践共同体

前面说到,社会学系隶属人文学院。另外两个院是心理与新传。在深研院,新传的刘德寰教授在本系也是明星,他的课有很多助益,不少定量研究方向的同学会去蹭课。社会心理学课堂上,记得也有心理的同学来听。但至少在08年,这种共同体在学术层面不算太紧密,更多的互动在各种线下活动中体现。当时忘了因为什么,城环的同志们也经常和人文院一起活动,可能是因为于长江老师的精彩课程?我和班里其他几位同学在南燕合唱团,认识了汇丰、法学、城环的一群好友,还有清华、哈工的一堆爷们儿(他们的动机何其不纯!)。总之,现在记得一大堆非社会学专业的同学,亲切程度和本系同窗一样深厚。我们这一级最出名的应该是新传的艾诚同学,现在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人生导师。

深研院有一条发展理念叫交叉学科。我觉得让不同专业的人走得更近这种尝试,似乎比本部做得好。这里大家凑在一起,感觉因校园稀薄而共同感受到了一种朴实的清澈,在这种环境里,大家不像在城市中居于匿名化的小区里,还是更像在一个处处相逢的村子里。一个村的人,往往走得更近一些。依稀记得那两年里,社会学与城环、新传、心理的同学一起围绕深圳的各种城市规划和人文状态,做了不少“挑战杯”项目。09级比08级还要活跃一些。

我自己参与过的项目或事情较为有限,但回忆起来,这些零碎的小事一直踊跃于深圳的发展脉动中。我们游荡于平山村、大芬村、大冲村、红荔公园、红树林、蛇口,我们聆听有无数故乡的烧烤店老板娘、坚守风骨的画家、行画产业中的打工仔、喝好茶的包租公、理发店tony老师、内向的厂妹、醉酒的老大哥、豪爽的小吃店老板娘、生意不好做的咖啡馆老板、长发的诗社老男人,我们观看博物馆、艺术馆、市民中心、工业区、公交车、富人区……我们以学习之名游逛这个城市的多维截面。

我们班很多同学为尘肺工人奔走维权,一些同学奔走的身影,在我心中定义了英雄的底色。现在深圳地铁上的青年们,不知还能不能想起那些湖南农村堂屋里停着的棺材;我们拜访腾笼换鸟时代的工厂,在李建新老师的带领下调研厂妹和靓仔们的生育意向年龄,那些数据可能已经揭示了多年以后的剧烈来袭的老龄化大潮。我们在富士康十三跳前后,在深圳一个论坛上听取富士康人力资源某高管的发言,活活听了一出清平祥和的太平歌词,也感受到了资本与正义的角力不是戏文中那么快刀乱麻……

我们一起分析为什么深圳没有煎饼果子,一起分析深圳公交车上为什么没有人给老人让座,一起分析不同菜系在深圳的势力范围和发展潜力……

我们观看阶级,我们观看人潮,我们观看产业,我们观看奋斗,我们观看创造,我们也观看失意。我们观看既得利益者,我们也观看迷茫者,我们观看官僚、侠客和艺术家,我们还观看文明的边界和透明的牢笼。我们观看他者也观看焦虑的自己。

天上一脚地上一脚,我们就像在泥坑里疯狂蹦跳的佩奇,胡天胡地,任思路驰骋。正经或不正经的认知,在肆意旋转和随意散落,成为我们认知中不知何时会被找出的拼图,成为纹枰之上大龙远眺的飞子,成为我们人生阅历中一些如梦幻一样的真实。

 

其他以及结尾

现在南燕已经没有社会学系了。

深圳失去了一群似乎不属于它们的、奇怪而真实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北大社会学临时关上了一个浩荡而鲜活的窗口。

每个人都曾经青春过,每个人都曾经彪悍过,每个人都曾经沉浸过。

这个窗口开得多好,不知是否还有再打开的可能。

这些记忆,如果和刚刚与我们人生擦肩而过的十余年有什么偏差的话,我想,前面我写的这些东西,就是我导师李康先生和他新一批研究生研究的好材料。

最后想说的是,当年大学城旁边的楼盘,8888一平方。任志强,他说房价上涨它很正常。这首歌,是我系最被埋没的神作,没有之一。

跑题了。离开南燕十年了。 

 

文字编辑:王迪

推送编辑:王年廉、周芯宇侯安琪、毛美琦

审核: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