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庆 > 家书

朱颖 | 社会学小记

系友简介

朱颖,2004级本科生,导师为杨善华教授。2008年毕业后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2010年获硕士学位。2011年至今就职于中国人寿,现任客户服务部高级经理。

 

图片

图为朱

 

社会学小记

朱颖

 

我是2004级北大社会学系本科生,2008年毕业后到香港中文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但说起来,始终觉得北大那座矮矮的小楼才是家。有句话说近乡情怯,真是一点不错。这几年我总没有回去,仿佛觉得自己差了些成果,又无甚学术天赋,辜负了些什么。但40年系庆,我是这样地与之共振,这才发觉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吴江的昨天、今天、明天》一文中所言:从这里(江村)开始,我一直在这一方家乡的土地上吸收我生命的滋养,受用了一生……”社会学之于我而言,也是一样的。为了这些重要的人、事与回忆,斗胆写下了小记。

 

杨善华老师

其实是杨善华教授,但是我至今还是习惯叫他杨老师。杨老师是我的本科生导师,他是上海人,脸圆圆,笑眯眯,对学生非常好。我大学本科时性格张扬,实在是不大讨人喜欢,要说我是哪一刻对社会学真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要说回杨老师带我们一行人去做田野调查。他对我说,做社会学一定要有悟性,什么叫悟性,就是能从一个行为中看出映射,能从一句话中听出言外之音,你是有这个能力的。后来我知道,这句话费孝通先生也对学生讲过。时至今日我还能想起当年他鼓励我的表情,说来本人很是愚钝,并没什么做学术的天分,又下不得苦功夫,但他的鼓励我记了十几年。直到今天,有时生活工作上遇了困难,我还是会想起他的上海口音普通话:你是有这个悟性的。于是便可再试上一试。

 

王汉生先生

太酷了,想起这三个字只有如此感慨。

眼镜经常推到头顶上方当墨镜戴,会抽烟,教我们《社会统计学》。居然因为对她酷的崇拜,我这门课一节也没有缺过。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种种术语和图形,在做满意度调查时一口说出公式。后来毕业再也未见过她,直到她去世。对于当年的我,大约启发最大的并不是统计学,而是女性也可以这样自由地活。

 

第一志愿

社会学是学什么的?离开北大后的好多年中,我经常被人问起这个问题。当年的我并不能很好地回答,但我知道,它赋予了我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让我看到某一则新闻时会下意识的探究背后的发生机制和存在关系,对于一些仿佛名正言顺的事存了几分辩证与反思。

看杨老师2021年刊发在《清华社会科学》上的访谈文章,题目是矢志田野,传承薪火。看到的时候我心中又开始惴惴不安,仿佛以上写的回忆文字也都带了羞愧。论其原因,自己始终也没能坚持学术,甚至连田野也做得不那么用功,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戈夫曼等等名字都还记得,理论的内容却好像三魂飞了七稀薄了。尤记得当年老师在第一堂课上问哪些同学是第一志愿?我也举起了手,至今落子无悔。谢谢你让我学会审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参与观察价值中立,学会珍视那些日常生活中的视而不见视若无睹2008年毕业离开这个园子,离开了那社会学系所在的小楼,但时隔十几年,我依然热爱她。愿你守正创新,和我们一起向未来!

 

文字编辑:王迪

推送编辑:侯安琪、毛美琦

审核: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