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庆 > 家书

李静 | 有社会学相伴的好时光

系友简介

李静,2004-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杨善华教授指导下获硕士学位。本科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就职于国家信息中心,任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综合处处长、高级经济师。

 

有社会学相伴的好时光

李静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转眼,已毕业十五年。在社会学系读书的三年,是我认知水平提升最快的一段时间。循循善诱的老师,纯净浓厚的学风,博学多才的同窗,有幸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思考、沉淀、成长,我很是珍惜和感恩。

 

师者匠心 止于至善

每每提到杨老师,我的内心都是温暖的。我在专业上取得的进步,主要源自杨老师的系统训练。至于做人做事,则更是得益于杨老师的教诲与点拨。时至今日,每当遇到难题时,老师的话语总能让我找到前行的方向。

只有知道什么是好文章,才能写出好文章。杨老师特别强调学术评价能力,鼓励我们多读优秀的学术成果。在涉及各种文字材料工作时,这已成为我的行动指南。不管是哪一种材料,我都会去找范本、标杆去学习借鉴甚至背诵,从主题到思想,从框架到表达,不断积累内化。虽然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但是判断能力有了,也会少走很多弯路。

你想表达什么?每个学期,杨老师都会带我们进行田野实践。研究生三年里,我去过7个省的10个城市或乡村,参与了大量的深度访谈以及定量调研,建立了我对城乡变迁以及家庭关系的基本认知。在当地,每天晚上都要在讨论会上发言,返京后还要在总结会上进行汇报,杨老师会逐一点评。最开始真是毫无头绪,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讲一些我在调研中的所谓发现。我至今还清晰记得我想称之为灵魂质问的杨老师那句话——“你到底想要说什么?因为直到今天,每次发言之前,这句话我都要再问一遍自己。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好的发言,不论长短,不是想啥说啥,而是首先要做到观点领衔,内容都是为观点服务的,大标题去证明题目,小标题去证明大标题。其实这是从初中就学的议论文逻辑,但是我直到读研究生,和杨老师一起做田野实践,才算真正学以致用。

不是有意思的,而是有意义的。第一次田野实践去的河北平山西水碾,调研汇报会发言,我首先讲了看到家家户户都有影壁,因为我从来没见过,感觉很新鲜,是一个发现。杨老师在点评的时候让我想为什么要讲这个点?,我当时还是很蒙圈的。后来明白,要建立社会学视角,在调研中的发现应当是有社会学意义的。其实,调研过程真的和中医的望闻问切差不多了,通过细致观察,通过和被访者深度交流,我们得到很多信息,再对其背后的意义进行探究,发掘有价值的问题再去深入钻研。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做过一些焦点小组和深访,读研时的训练对我做消费者洞察帮助巨大。

 

图片

图为2006年易县调查,前排左三为李静。

 

严谨细致的做事态度。记得我第一次整理调研记录,速度很快但错别字也特多,其实我倒也不是那么不认真的一个人,当时是太急于早早完成了。对此,杨老师专门找我进行了谈话,谈了一个多小时,并没有批评我,而是从雷洁琼先生的治学态度谈起,摆事实讲道理,讲述做事情认真严谨的重要性。之后,我也一直用这条标准来要求自己,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就是在形塑自己的品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认真,别人自然觉得你靠谱了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师门里很多兄弟姐妹都是学术精英,我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略显孤单。但杨老师却和我说,每个人的路不同,做适合自己事情就是最好的,我也很庆幸,十五年来,我做的工作与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性格特质是匹配的。做学术对我还是太挑战了,不过我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和社会学在一起。比如,人力资源是我的重要工作内容,杨老师的教导就是我的行动指南,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社会学也都是我的锦囊。

 

图片

图为李静的硕士生导师杨善华教授,2021年摄于洱海。 

 

社会学系的老师,不论是上课,还是一起做调研,都让学生感觉非常亲切,但越是这样越让人景仰和钦佩。毕业之后回想,每天上这些名师的课,多么幸运啊!他们教给我的理论、方法和体系,转化为自己的社会学素养,是滋养我一生的财富。

 

众行致 情谊悠长

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师门是非常温馨有爱的大家庭,战斗力和行动力都很强。我也是从这时起真正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一个研究团队的意义,不止于高效完成工作,更是一种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作为其中的一员,如何做好自己的分工,如何和其他成员沟通协作,如何学习别人看问题的思路和好的经验做法,观人察己不断反思,慢慢的自己也就进步了,师门的兄弟姐妹都是我的榜样。

 

图片

图为2010年师门合影。

 

做调研的日子里也留下了很多印象深刻的美好瞬间,一起走在油菜花掩映着的乡间小路上,一起品尝采芝斋的月饼,一起在桥下吟诗,想起在回程的火车上点播许巍的《故乡》《旅行》,想起广州调研时遇降温师姐把外套给我穿,想起吃饭总有人记得把鱼眼留给我……即便现在,他们仍然在帮我约专家,帮我改稿子,帮我指导书法练习,同门情谊恰如涓涓细流入心田。

 

图片

图为2021年教师节师门聚会,李静女儿向杨老师献花。

 

同窗挚友 千里为邻

读书时,班上不仅有社会学专业,还有社会工作、人类学专业的同学,大家经常在一起互相切磋交流,后来大部分同学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成为各个研究方向的专家,有的已在学校或科研院所成为学科带头人,现在还能经常在微信群里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学习大家的研究成果。当然,也有当年的同学后来成为同事,缘分就是这么奇妙。

我最要好的同学也是我的室友,一直称她老大,三年中几乎天天在一起,不论是学业还是生活,都给我了莫大的帮助和支撑。后来老大在美国读书,现在又在上海工作,年均见面次数不到一次,依旧亲切如故从未生疏,每次写文章还是要找她讨论提纲,每年过生日还是能收到她订的蛋糕,每遇到困惑也还是要第一时间连线。

 

图片

图为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二排左四为李静。

 

最后,非常感谢师兄给我这次机会,让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也借此机会感谢社会学系对我的培养,感谢我遇到的各位老师、同门和同学。衷心祝愿我们的北大社会学系越来越好!

 

文字编辑:王迪

推送编辑:王天行、沈适

审核: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