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庆 > 先声

贾元荑 | 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之研究

编者按

贾元荑,女,燕大学号:w330161933年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法科研究所社会学系学习,19375月学士毕业。贾元荑为山西省政府秘书长贾景德的次女,其夫为朱尊谊(1913-1988)。贾元荑后任职于台湾成功大学、师范大学。

贾元荑师从李安宅(1900-1985)。李安宅字仁斋,笔名任责,其研究重点在于社会学与民族学(人类学)这两个方面,曾运用社会学原理分析我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现象。其后,李先生的美国学习经历使得他开始理论翻译工作,通过他的翻译介绍使得功能学派在中国的社会学界与民族学界中有很大影响。在李安宅先生执教于燕京大学期间,1938年集结出版了《社会学论集》。在李安宅先生的研究方法的指导下,贾元荑对社会学理论、人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翻译1936出版的《社会学界》第九卷中Karl Mannheim所著《德国社会学(1918-1933)》;续译1938年出版的《社会学界》第十卷(伦敦人类学学派纪念特刊)《文化论》。

 

图片图片

论文内页。图片来源:燕京大学毕业论文数据库。

 

节选的《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之研究》一文体现了燕京大学社会学强调功能论和实地调查的传统。文章采取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家庭为研究单位,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家族制度中亲子关系的变化。作者很敏锐地洞察到动荡时代下旧制度随着社会变迁而渐次崩溃,新制度未能与时俱进,社会充斥着新旧冲突现象。而家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之一,在经济、政治变迁引起的家族内部构造变化下,个人隶属社会,旧的家庭制度不能再满足家庭和社会的功能,新的亲子关系代替旧的家长本位制应运而生。

 

这篇论文研究目的在于明了目前中国家庭中亲子的关系、亲权的作用、子女的地位、新旧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青年对家庭问题的态度和观点。研究方法上以问卷的形式对237名调查对象开展家庭关系中亲权变化的调查研究,同时辅以十五个个案材料对青年进行人格类型分析。节选内容不仅梳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家庭制度中母权、父权和亲权的演变与衰落过程;也细致研究了在社会思想变更下亲子关系在经济、伦理、法律方面的变化。为读者全方位的展现了大结构下小家庭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这是一篇早期优秀的家庭社会学领域文章。

 

此次推送节选了《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之研究》文中的第一章绪论、第四章近代亲子关系之变迁、第五章个案分析和第六章结论部分,以飨读者。

 

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之研究

贾元荑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家庭关系与人格之发展

第三章 历代中国之亲子关系

第四章 近代亲子关系之变迁

第五章 个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图片

第一节 家族与社会

家族(family)是一个比较普遍、持久的社会团体,不同的社会组织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地位,过去社会学者给它的定义很多,其中以Sorokin氏的见解含义交广,较为妥当。他以为:家族是一个最普遍、最巩固、最持久的社会团体,包括三种由社会承认的结合:(1)夫妇关系,(2)亲子关系,不论其为亲生或继嗣,(3)亲属关系,不拘其为基于血亲或姻亲。根据这个定义,则家族存在于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是人与人间最密切的结合,社会上最基础的组织之一。

 

图片

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第一任系主任(Pitirim Sorokin)。图片来源:Wikipedia

 

社会(society)这个名词,比家族更为含混,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MacIver以为:社会是人与人间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组织的整体。此地所谓社会关系乃指基于彼此能认清其共同生活,及彼此相属(Belonging together)的情形而言。ParkBurges给社会所下的定义则为:社会是社会遗业(Social Heritage),包括习惯、情感、民风、民仪、技术、文化等一切为集体行为所需要的东西。所以,社会由静的方面看,是人与人的结合与组织;由动的方面看,是一束复杂的、有组织的习惯、情感及态度。它是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各部分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和作用。

家族为社会制度之一,是人与人间基于血统的一种结合。家族的形态、功用和地位往往为其社会组织所决定。家族的变迁,也恒为其整个社会制度的变迁所左右,在牧畜、农业、工业等不同的社会组织下,必有不同的家族形态、亲疏关系。当整个社会因了发明、发现、传播等因素而起变迁的时候,家族制度为适应其环境,继续其功用起见,也不得不随而变迁。

是以,家族是一种比较坚固、普遍的社会团体,它和社会是部分对整体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下有不同的家族制度、亲属关系,在社会变迁的大海中,家族也一定必须随着这个波浪的方向前进的。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家族制度亲子关系

目前的中国是处在一个变迁的时代,一个动荡的时代,旧的文物制度随着整个社会的变迁而渐次崩溃,新的制度、标准,还未能与时俱进地健全地建立起来,社会现象中处处表示着新旧的矛盾和冲突。

我国是用精耕,与人工灌溉(Intensive farming & Artificial irrigation)而有特殊形态的农业国家,其家族制度的演化,有悠久可观的历史。商代是母子的氏族社会,母妣地位极高,兄终弟及之风颇盛,至周始由母系转为父系,而建立起我国独有之宗法社会。宗法乃是当时封建贵族的亲属组织,父系、父权、父治的氏族制度。其时父子相继,百世皆祖,父权(Paternal authority)高于一切,子女受家长的绝对支配,其特质容于第三章详述。

春秋以后,因铁之使用而有生产方法的改变,于是封建制度开始分解,宗法组织随世禄的消灭而变为家长本位的家族制度。汉代的家,便只不过是父子兄弟夫妇的集合,以家长为对政府的完全负责人。

唐至五代,因生产技术的进步,而有豪强兼并的现象,结果产生魏晋的大门第,以五世同居为荣,仍为扩大的家长本位制。自唐以后,以生产力更形增大,生产品更形增多,土地之耕种需用劳力渐少,农场因而分散,一家五口八口即可经营小量的土地,于是有身分之崩溃及大家族的瓦解。其后我国家族,实质上不过夫妇及其子孙的共同生活团体而已。

至清则家长权威略减,法律上一方面禁止卑幼有私财,他方面也已规定尊长对于家属之财产,必须公平处分。

以上是清以前家族形态变迁的大概,至于亲子关系,则因社会情形之变异而彼此不同,然其共同之点则为家庭中父权之发展;子女无私财、私货,无独立人格;教育、职业悉由父母决定。三纲五常是亲子关系的基础,服从为子女应有之美德,一方面家庭教育在努力培养孝子贤孙,他方面国家法典也在奖励忠臣节士。所以,语曰:百行孝为先。又曰: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当时社会和家庭的兴趣,目标是一致的,都在使子女服从于父母的威权之下。

虽因历史巨轮的推转,亲子关系逐渐变迁,亲权逐渐减弱,但直至清代为止,亲子关系仍是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结合,子女的自由,仍极微小。

十九世纪的中叶,欧美列强次第完成其工业革命,于是相继以雄厚的经济、政治的力量,向我进攻。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二千年关闭自守的美梦,由于东西文化的接触,新文物制度、社会思想逐渐输入中国。最初中国商人、地主、政府还竭力抵抗,拒绝接受其影响,但是,经过数度的军事冲突,结果完全失败,而不得不大开门户,忍辱服从。于是,经济方面,机器工业战败了手工业,政治方面。民主思想推动了推翻专制的革命思潮。自此以往,自给自足的经济情况,不能维持,而卷入世界经济的网罗。但是,同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又使中国不能完成其产业革命,民族资本,无从发展,而形成今日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社会。

辛亥革命并未根绝那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五四运动才奠定了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基础。五四运动之后,思想界为之一新,自由平等的思潮,勃然而起,青年们不但对旧的家族制度发生反感,而且对旧礼教、旧道德也生了厌恶的心理。所以,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决非三十年前的中国,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家族制度、亲子关系,也决不与昔日墨守成规的五世同堂、忠臣孝子的情形,所得同日而语了。

中西文化的接触,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斗争的结果,引起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变迁和不稳。这种变迁的现象,在处处都反映着,尤其晚近亲子关系的转变,与青年思想之激进,为此动荡时代的写照。

因为家族制度是社会制度之一,则经济、政治等制度的变迁自会引起家族内部构造的变化。目前,旧的家族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而走上崩溃的道路,家庭的功用多由其他制度代替。家庭已不再是社会上经济、政治的单位,狭隘的家族主义,在都市中已无立足的余地。个人直接隶属于社会,而非家族的附庸了!农村中父母的支配权虽还很大,但是,城市内家长本位制的家族已渐次瓦解,亲子的关系也一天一天地在变迁着。现在中国的一般智识界的青年,一方面尽量地接受着新世界的文明的影响,一方面又须与封建的旧意识形态作艰苦的斗争,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在青黄不接的时代里,他们无正确的行为标准可寻,他们外感到强邻的压迫,内感到新旧意识形态的相互冲突,他们对一切社会现象表示怀疑,对一切强制的威权作誓死的反抗,在社会上他们缺少友谊的同情,在家庭内他们得不到父母的了解,亲子两代站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上,用不同的眼光,评量着一切现象,观察着一切问题。于是,在不能相互谅解的场合下,时时发生着亲子思想的冲突,和情感的破裂。这种现象是过渡时代必然的产物,它象征着社会文化的失调、亲子关系的冲突;它指示着社会制度的需要改造,新亲子关系的必然生产。

未来的社会,必须注意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必须给予青年身心以充分自由。亲子关系一定要建筑在相互间坦然的了解,以及尊重子女人格独立的基础上。我们相信,未来的家庭,一定要以儿童为中心,未来的社会,必定要以青年为骨干,未来的亲子关系,将充满着纯洁的、直接的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方法和范围

家族制度为社会基础制度之一,已不待言。过去,它在中国社会上曾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以往社会学者对于我国家族研究的材料虽然很多,但是,缺少关于家庭中各份子关系之分析。据燕京大学一九三六年杨淑英女士的学士论文《近三十年来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趋势》中所言,则除该校民二十年姚慈筠女士的婆媳关系一论文外还不见有其他研究家庭份子间关系的文章发表出来。所以,为推广我国对于家族制度的研究起见,实有分析家庭份子关系的需要,而家庭份子关系内,又以亲子关系最为基本,盖家庭之成立在生物方面,原基于传延种族与婴儿之无力自生需要保护,且在社会方面家庭的功用,又要传递文化,发展人格。是以,亲子为家庭成立之要素,亲子关系为家庭份子关系之主干,而家庭之构造、功用,又惟有在亲子关系之分析内,能看得真切、明显。此为中国家族研究之前途着想,不能不研究其亲子关系的缘故。

此外,处今日之动荡时代,社会上处处发生问题,新旧意识形态的冲突,即其重要中心之一,而这种新旧思想的不调和,又以近代亲子之冲突,最为显著。许多家庭问题如:婚姻、儿童等,亦常由亲子关系之脱离常轨而生。故为明瞭今日社会中社会关系之变化,新旧思想之交替,也不容不研究中国家庭中亲子的关系。

以上两点迫切的需求,便是本文操作的动机,其目的一方面在搜集历史上关于亲子关系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以明我国历代亲子关系之演进、亲子关系之特质、亲权之作用、子女之地位,然后再另一方面与近代实际上亲子关系作比较,以视其异同、变迁,以及青年对于亲权的态度,亲子关系之症结及展望。

历史方面的材料,多取诸史学名著及今人杰作。现代情形,则除参阅书籍外,大部材料,得自问题表(Questionnaires)之统计及个案之分析(Case-analysis)。盖实际研究之结果,比书中所得,较为准确可靠。

全文内容,侧重于今昔情况之对比,亲权之作用以及新旧意识形态之冲突,而于昔日之伦理观念,今日之青年思路,亦多所注意。

问题表之填写者及个案中人物因时间精力问题,仅限于燕京大学同学,问题表之编制,材料之搜集,咸取助于德社会学家魏脱夫氏夫妇(Dr. and Mrs. Wittfogel)之指导不少。应向填写问题表诸同学与魏氏夫妇致谢。

第一节 近代社会变迁与亲子关系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部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部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变迁的当儿,他部也必因之而发生摇动。尤其是当它的下属建筑,物资条件,发生变迁的时候。

中国因有两千年闭关自守的历史,社会组织保持相当的平衡。家族制度持有高度的巩固。在极缓慢的变迁之下,整个社会组织具有适度的调和。不过,十九世纪的中叶,欧西各国次第的完成了他们的工业革命,当这些资本主义的国家发达到一个相当程度的时候,因内部生产无限的增加,而有向外发展殖民地和夺取商业市场的迫切要求。中国当时是一块未经开发的肥境,所以,一八四二鸦片之役的爆发,便是欧美帝国主义向中国要求开放门户,容纳过剩商品的第一声。其时中国的政府,商人,地主,虽曾作数次激烈的反抗,但几次斗争的结果,纸糊的老虎完全撕破,于是中国的弱点遂完全暴露于世界。因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之订定,而有五口之开放,领判权之丧失,与夫租界地之创立。自此东西方文化由商人,教士的介绍,而相互正式接触。

当一种不同的文化输入另一个文化区域的时候,那个地方固有的文化一定要发生相当的反作用。在这种反作用的进行中,因新文化势力的强大,优越,旧文化不得不接受其所需要的一部,摒弃它不需要的一部。这种选择作用的结果,旧文化内部,因新份子的加入,势必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而引起新的变化和各部的失调。

物质文化变迁的速度较快,所以,中西文化接触的结果,先是工业品的输入农业市场,工业资本的战胜商业资本,机器工业的巨掌摧毁了农村中的手工业,手工业品商人让位于洋货商和买办阶级。农村中的手工业既受了外来的侵略和打击,于是在惨败之下,引起农村经济的全部崩溃——自然农村经济破产的原因,不只是这一项——农民离乡者日众,造成农村中大家族渐次瓦解的趋势。而都市中则因舶来品的增多,贸易的频繁,外人投资的增加,和大工业的建立,显出了与农村不相配合的发展和繁荣。在这种农村和都市的矛盾之下,造成了今日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形态,促成了目前旧家族制度的速度崩溃。

在实际情形方面,昔日家族的一切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娱乐等功用,都为其他新兴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家庭只成了情感联系的中心,而这种以维持情感为主要原素的家庭是不需要以前的家庭组织,和家庭关系的。所以,因中西文化的接触而引起中国经济组织,物质文化的变迁,而经济组织,物质文化的变迁,又影响到家族制度的分解,亲子关系的变异。

以上只是就物质条件的变更,来观察中国家庭制度,亲子关系的转变,若由新旧意识形态的交替来讲,将更看到欧美新思潮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发轫,固由于东西文化接触后,民族思想之输入,致对满清统治的专制改体,发生不满的情绪。但是,辛亥革命的结果,虽有民国之成立,政治机构由专制改为共和,然而社会思想并未发生激烈的变更。

社会思想的变更,当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为转点。五四运动的本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新文化运动,而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政治斗争方面,它虽没有收到十分美满的成效,在社会思想方面,它却留下了划时代的鸿沟。它的发生,远因是太平天国的种子,和民国成立以前民族革命的昭示,近因是日本二十一条的威迫,与苏俄一九一七大革命的成功。它的旗帜,一方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方面是反对旧道德,旧礼教,以及一切旧文物制度,封建残余的剥削。不过,它只是一个启蒙运动,因为,它的力量偏重于破坏现状,少有建设工作。惟其如此,所以各种新主义,新思潮同时并起,而新文化运动也向前奔放驰纵了!

 

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街头演讲。图片来源:老照片数字内容资料库,http://photo.lzp1996.com

 

当时影响思想界的爆发物,公开的有《新青年》,《新潮》,秘密的有《自由魂》,《民声》,《进化》。前者在批评固有的旧文化,后者在铲除人类一切惨酷的锁链。其目的都在争取个人人格,思想的自由,反对封建努力的压制。影响所及而新旧思想的冲突,普遍全国。一般青年受新思想的引导而排除孔教,反对礼教,对一切社会现象开始怀疑。

由排除孔教,反对礼教而影响到家庭问题,贞操问题,婚姻问题,和孝的问题上。使青年对天经地义的三纲五常,重新估价。从此旧礼教的束缚失却了它的力量。其结果为民主思想的抬头,个人主义的勃兴,与夫科学方法的介绍。青年们对外反抗一切侵略的势力,对内推翻一切压制的威权,而极力争取个人思想婚姻的自由。于是,建筑在三纲五常,君亲合一的基础上的亲子关系,不得不因之而起剧烈的变化。因为本节只限于叙述社会变迁与亲子关系的影响,其具体的事实,当留在下两节内去讲。

由上可知,个人主义的崛起,为思想上影响亲子关系变迁的第一要素。其次为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风行的妇女运动。它使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受了迎头的打击。不但男子要求人格的独立,女子也要从一切父权,夫权的压迫下,挣扎出来。一九二五的国民革命,是带有社会革命性的民族革命,所以,当时的妇女运动也是劳动运动的一面。不过,就这个运动的本身而言,它是具有浓厚的反抗旧礼教,反抗旧家族制度及家庭关系的意味的。亲子间的隶属关系,自然也在其内。

此外,苏俄五年计划的完成,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澎湃,更使一部分的青年憧憬于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家庭制度,亲子关系。他们要求家庭社会化,儿童公育化,而把亲子关系建筑在平等的,真挚的,公民基础上。

所以,近代亲子关系的转变,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发动这种转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东西文化接触后中国经济组织之由自足自给的农村经济,单纯的商品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的附庸,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他方面由于思想界上科学理论的介绍,民主思想的爆发,个人主义的兴起,以及妇女运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这种波涛汹涌的社会变迁中,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亲子关系,自然发生严重的动摇,一般青年,已经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努力地争取着人类应享有的平等,自由,幸福和光明了!

第二节 近代亲子关系之经济的,伦理的,法律的方面

此处所谓近代亲子关系,虽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但着重于目前亲子关系的探讨。本章所述,只限于理论方面的阐发,及日常观察之所得。至于社会中亲子关系的实际情形,当于下节实际调查中讨论之。

目前的亲子关系,因政治,经济等一切社会制度变迁的结果,自与昔日的情形迥乎不同。农村中的子女虽然还奉三纲五常的大道,但是,都市中的青年,却接受了欧西文化的影响,对旧礼教,旧伦理起了高度的反抗。他们不再相信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他们常常用批评的眼光,观察着父母的落伍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对父母的举止虽有许多的不满,但大多数人仍保持着相当的缄默的态度。

不过,在这种过渡时代内,一切自免不了混沌,矛盾的现象。父母和子女,因为所受的教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自无相同的思想和观点。父母要求子女的拘谨服从,盼望子女的显亲扬名。他们希冀他们儿时的情景能再实现于他们子女的身上。至于他们的子女则深受新思想的熏陶,新环境的刺激,所关心的不只是一家的祸福,而是整个社会的安危。他们要求的是自由独立,他们不甘再屈服在父母的权威下,而牺牲个人人格应享的权利。所以,在日常生活上,他们常被父母认作不孝和背叛,在各种问题上,与父母发生意见的不合,或正面的冲突。

冲突的结果,使他们渐渐相信:旧家庭制度,旧亲子关系的必须推翻,及新家庭制度,亲子关系的势力必建立在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

 

图片

江苏嘉定县的一张家庭合影,摄于1910年。图片来源:老照片数字内容资料库,http://photo.lzp1996.com

 

一、 经济方面

这方面的情形,因社会阶层的不同,农村城市的不同而互有差异。普通乡村中,父亲仍是田地里劳动的支配者,家庭里财产的管理者。母亲仍是家庭琐务,日常生活的主持者。子女在未脱离农耕以前,依旧是家庭的附庸,依然受父母的养育和指挥,而没有财产管理权和使用权。不过,当子女离乡入都市后,因经济的独立,往往可享较高的自由。纵使按时寄钱回家,但也脱离了父母直接的管辖。

至于城市中,则子女在经济上独立后,如果愿意分户另住,是可以独营小家庭,自为一家的主人翁,不受父母的约束的。但婚后或经济独立后与父母同居共产的也不在少数。禁卑幼私擅用财及别籍异财的规律虽已打破,但因地域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经济关系。

在不同的阶层内,父母和子女的经济关系,互有不同。大概中产以上的家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子女经济独立的机会较多。至工农无产阶级则仍保守亲子同居的状态。

供养父母,一般人仍认为子女应尽的义务,至子女的教养,近代论调亦认为父母的天职,然其权利义务的规定,仍不明显。

二、 伦理方面

三纲五常的势力虽较趋微弱,但”“依然为一般家庭之潜伏的道德标准。子女的态度行为,仍以恭谨,服从为是。不过,按目前情形说,也是因地域,阶级而有不同。在速度的社会变迁下,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中,旧伦理,旧礼教既为一般青年所厌倦,而新伦理,新标准,又未能彻底巩固地建立起来。于是造成亲子关系上的诸多问题。父母要求服从,子女争取自由。彼此不易相容而引起两代的冲突。

要之:大体上讲,一方面仍为亲子关系的准绳,惟其限制已不如前之严。他方面互尊互爱,彼此了解,为新兴的伦理观念,但目前不过只行于少数的欧化家庭。就一般社会情况而言,仍为一种未实现的理想。

三、法律方面

生理上的亲子与法律上的亲子不同。前者基于血统,后者基于法律的关系。故近代法律上有婚生,非婚生子与养子之别。我国昔日对非婚生子女,向极卑视。民国八年大理院解释,始承认非婚生子女因父母之认领,取得嫡子之身份。养子为非同姓子之收养以为子者,在养父母无直系血亲卑亲属为继承人时,其应继分与婚生子同。至于今日法律上对于亲子关系的规定,及今昔亲子关系的不同,当分述于下:

A. 父母对于子女之权利义务——即现行民法中,父母之权利,仍多于义务。

a.保护教养之权利义务——父母对于未成年之子女有保护、教养之权利义务。

b.惩戒权——惩戒权者,即父母为纠正子女之行为,与以身体上,精神上之相当痛苦,而期其改过迁善的意思。各国对此项规定,各有不同。我采瑞士民法条例,父母得于必要范围内,惩戒其子女。

c.为子女法定代理人权——凡未成年之子女,为限制行为能力者,父母为其法律行为之代理人。现行法九七四条:未成年人订定婚约,应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又九八〇条:未成年人结婚,应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

d.管理子女之特有财产权——未成年之子女因继承赠与或其他无偿取得之财产,为其特有财产。因劳力或其他有偿取得之财产,归诸父母。持有财产,亦有管理,如父因故不能管理时,由母管理。其使用收益,亦授权父母。其处分权,在子女利益范围内,父母得行使之。

e.对于未成年子女限制住所之权——未成年子女须以父之住所为住所。

f.管理家务权——家务由家长管理,但家长得以家务之一部,委托家属管理。

由上列规定中比较父母之地位,则父权高于母权。子女之特有财产,由父母管理,父不能管理时,始由母管理。且一〇八九条规定:父母对于权利之行使,不一致时,由父行使之。

B. 今昔亲子权义规定之不同。

a. 个人本位——昔以家族为本位,今以个人为本位。今之法律,较昔重个人自由与独立。

b. 权利义务并重,不似昔日之纯以义务为本位。

c. 子女有婚姻订定之自由,分居之自由——现行法:婚约规定,应由男女当事人自行规定。”“婚约不得请求强迫履行。”“家属已成年,或虽未成年而已结婚,得请求与家分离。凡此均为子女地位增高之表示。

d. 男女均有承继权——“遗产承继人首为直系血亲。子女自皆包含在内。

e. 非婚生子女之认领者,与婚生子女享同等之权利,义务——昔日非婚生子女地位极卑,无宗祧继承权。

f. 亲权停止之规定——“如父母滥用权利,以致损害子女之利益时,许其最近亲属,或亲属会议纠正之。如纠正无效,并得请求法院宣告停止其权利之一部或全部。由此可知法律上亲权之相当低灭。

总之:今昔法律上亲子关系相较,则昔重家族,今重个人。昔日父母权利较大,今日子女地位较高。昔日父权高于一切。今日母权虽仍不能与父权平行,然亦相当提高。至于男女方面,亦得享有同等之财产承继权。惟法律条文,究为政府强行之规定,在民间习惯不能与法律符合以前,则习惯势大,法律不能付诸实行。如女子财产承继权之多不应用,即其一例。

纵观以上近代亲子关系之各方面,亲子问题从属程度之深,似不如前。惟其实况如何,犹当待诸下节实际调查之结果。

第三节 目前亲子关系之实际研究

以上各节都是从理论与文献方面探讨近代亲子关系的情形。为了对目前亲子关系作进一步的了解,为了从实际生活的历程内去观察亲子关系的作用,都有作实际研究的必要。所以,本文除理论方面的讨论外,还旁证以实际研究所得,用以对中国今昔亲子关系有个明确的,比较的,客观的认识。

一、 研究经过

关于当代亲子关系的实际研究,是从调查(investigation)和个案访问(case interview)两方面着手的。调查方面,先制就问题表(Questionnaires),分发燕京大学同学,由他们在课室内,或课室外自由填写,不必填姓名,然后寄还调查者。这样,被调查的人可以很坦白的回答他要说的话,不必惧怕为调查者所认识。

调查的目的在明了目前中国家庭中亲子的关系,亲权的作用,子女的地位,新旧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青年对家庭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因为,现在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青黄不接的阶段,亲子关系明显地象征着这种变迁,这种过渡,和这种新旧世代间的矛盾和冲突。要明了目前亲子关系的特质,必须要抓住社会变迁中新旧意识形态冲突的这一点,而且,也只有在抓住这一点后,我们才能看到今昔的不同,以及今日亲子关系的转变如何为社会变迁的反应与结果,不过,我们的目标也不仅限于亲子冲突这一项,我们只希望以亲子冲突的为着重的中心之一,用以透视亲子关系的全部,所以,对于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家庭中的一般情况,也同时注意。

调查表内容共分八部。(1)答案人个人背景。(2)家庭内一般情形。(3)子女对父母的态度。(4)亲子冲突情况。(5)答案人遇难题时商量的对象。(6)婚姻态度。(7)答案人对于目前家庭制度的态度和意见。(8)答案人的思想动向及对于权威(Authority)的真正态度。前两部在明了个人家庭中生活背景。第三,四,五部是针对着亲子关系的本身。第六部的宗旨,在由个人的婚姻状况。婚姻态度中,观察父母在这方面还有若干的支配力量。第七第八两部则在窥察目前青年的思路,信仰,以及这种思想的动向对亲子关系有如何的影响。社会上本有两种权威,一种是以威服人,一种是以真正的能力,工作使人敬仰。我们的目的,在知道目前父母的权威是属于哪一种,以及这两个权威在青年思想上以哪一个较有力量。

答案人共二百三十七位,都是燕京大学内作者的同学。其中理学院同学较少,为文法学院的同学较多。

因为时间,精力的限制,只能以这一个大学为研究的对象,而答案人又只限于这个大学内三分之一的人数。

并且,燕京大学的学生,大半是中国社会内中产阶级以上的子女,因为经济环境的优越,家庭情形自和一般贫苦阶级不同。所以,由百分比来讲,由大学生代表的特殊经济背景来讲,调查结果是很难代表中国各阶层的情况的。

不过,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中智识水准最高的一部分青年,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翁。在社会的改进上,政治的演变上,社会思想的动向上,都一向站在领导的地位。他们对祖国的命运,关心最切,对社会的变迁,反应最速,并且对封建残余的压迫,感觉的最锐敏。所以,他们是今日的中国的最好代表,也是未来的中国的最适当的推动力量。本文之所以以他们为调查的对象,也就是因其地位重要的原故。

纵使他们不能代表各阶层的青年,但是,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今日智识阶级家庭内亲子关系的状况如何,以及一般青年界的先锋们对亲权,旧家庭制度的态度是怎么样。因此,我们的调查表,在这方面看,自有它的价值的存在。

个案材料,则是以调查表中问题为根据,向调查的对象访问所得。访问时,完全采取自由谈话的方式,由友谊的默契中,无形间得到个人要得的材料。因为大家日常生活在一起,所以

各方面比较容易知道的详细。但中国自古有家丑不可外扬的遗训,所以在访问时,所遭遇的困难,也自然不少。

是以,本节材料,是熔统计的(statistical)与个案的,广与深(Extensive and Intensive),质与量的方法为一炉,而搜集的。一方面用数字代表大多数人的动向,一方面用较详细的研究,补足数字所不能表示的地方。这只是一种尝试,我们希望这种双方并重的手段,可以得到更大的效果。

二、 答案事实之统计分析

调查对象的总数共二三七人。其中男一三九,女九十八位。家庭方面信宗教者,九五人。不信者一三二人。未填写者十人。个人信宗教者七七人。无宗教信仰者一五三人。未填明者七人。

父亲的职业,分布于政、商、工、农、军、自由职业等各界,而以商界之子弟为最多。母亲之有职业者二一人。无者一九九人。未填明者十七人。

父亲所受教育多为私塾,科举功名,及大学。母亲则受教育者一七三人。未受教育者四六人。未写明者十八人。其所受教育程度以私塾为最多。

由此可知答案人的家庭环境是我国家庭中比较现代化的一部。

甲、对于父母的态度——在这方面,我们列举六种不同的态度,请答案人分别最适当,次适当与不适当的形容字,依次以符号表示之。所得结果如表一:

上表告诉我们,对于父亲的态度以恭敬为最多。也仅次于。对母亲则为首,恭敬为次,不愿接近者最少。由此可知,在一般家庭内还是严父慈母的情形较多。父亲仍是令子女又怕又爱的人物。

乙、亲子冲突情况——亲子的冲突,是新旧意识形态不能融洽的具体表现。在目前激变中的中国,这种情形尤为普遍与显著。亲子因时代不同,地位不同,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一切问题,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用不同的眼光估价,所以,在不能谅解的场合下,造成了不能调和的局面。这是近代亲子关系的最大问题,也是目前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现在把本文调查的结果披露在下面:

图片

由上表可知:二三七人种与父母有冲突者一七一人,占72%,无冲突者三七人,占16%。而有冲突中,又以意见不同者居多数,实际冲突者次之。足证亲子关系之不调和,亲子思想之冲突,以及在思想矛盾中亲子之苦痛。

意见不同居多者,一方面表示双方之容忍,一方面表示亲子彼此犹未面对该项问题,加以解决,非无实际冲突,实尚未遇冲突的机会。

图片

按上表冲突事件中,以个人之参加学运及其他团体活动为冲突中心者占最多数。关于这方面,可由以下几点来解释:

 十二九学生运动使许多青年学生开始感觉到家庭的不了解,父母的约束太严,及父母和个人的观点互异。凡在几次示威中曾经热烈参加过的人,都会受到父母的谴责,而和父母发生冲突。当时父母纯粹是站在个人和家庭的立场,惟恐子女身受损伤。而且就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讲话,也以为学生不应干预政治。然而年青人是有血性的,是反应性最强的,当他们感觉到不能再忍受外界给他们的刺激时,他们一定会不顾一切的站在一起。他们的顾虑少,而思想积极,所以,他们始终和父母站在不同的观点上!

 青年人参加的社会团体很多,各团体中的行为标准互异,家庭的行为标准常易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标准发生矛盾,这便是父母和子女正面冲突的时候。因为:父母总是要竭力维护家庭的传统,而子女则时时对家庭的行为标准表示怀疑。怀疑的结果,很容易对代表家庭传统的父母,深怀不满。

 子女参加其他团体活动后,家庭兴趣较弱,往往容易和家庭中人疏远。而且因为要外出活动,出入行为,常易引起父母的不满。

除参加学运及其他团体活动的冲突外,次多者为婚姻与政见。在婚姻的冲突方面,争点自然是征求对象的方式和配偶的标准两方面。父母往往要代子女主婚,把婚姻仍旧看为合两家之好的事。而子女则因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主张自由恋爱式的婚姻。至于择配标准,则父母重财产门第,子女重性情,兴趣,思想等。

政见的冲突,是目前难免的现象。父母始终是老年人的消极,而以身家为重。子女则是青年人的积极,凡个人能干的,能尽一分力量的,总顾自己作去。此外,关于安内攘外的问题,也是父母子女争执的焦点。

冲突的结果如何,以及个人何以要容忍,都是极有趣的材料。

图片

由第四表看,对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程度的解决方法。关于学运及团体活动事件,个人容忍者多。婚姻则多数由父母忍让,政见及挽救祖国方法,则多半双方互让。这一方面表示父母对专制的婚姻方式已不坚持,子女对自主的婚姻已有了坚决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示在参加团体活动及政治斗争方面,父母仍是不肯放松,而且,到目前为止,子女也还没有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在这一个问题上争取胜利,至于政见乃是抽象的理论问题,双方当然都避免实际的冲突。总之:由各项问题解决办法的总数看,以互让者最多,个人让忍者最少,由此亦可看出亲权的逐渐低落!

至于在这比较少数的子女容忍的情况下,其所以容忍的原因,据表五,以不愿使父母难过者居多,经济不能自立者次之。这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子女在现社会下,所以服从父母的原因,是在感情上不忍刺激父母,在经济上不能脱离父母而独立。前者是人情,是数千年孝子贤孙的理论的潜作用,后者正表明父母子女间除情感的联系之外,就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经济关系的结合。

这些青年们已经不再相信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格言了,他们对父母具有了批评的眼光。不过,他们还是爱父母,而不忍使他们难过!

此外,有时子女虽然容忍了,但那只是表面的服从。实际上他们还是会拿定主义,自行其是的。据调查结果:曾经有过表面顺从,实际自行其是的情形者九十六人。无此情形者三十九人。无所表示者一〇二人。就已表示中的这个数目看,已经约略的可以知道:许多青年子弟的服从父母,只是表面的,勉强的,背转父母以后,仍旧按着他们自己的意思作去。

并且,还有许多子女对父母的行为表示不满。按答案内容,对父母某项行为如:娶妾、吸鸦片,赌博,不合现代卫生习惯,时代潮流举动等,表示不满者,一二八人。无此情形者三十四人。无表示者七十五人。由此可知一般子女对父母信仰的锐减,以及证明父母的威权,是建筑在身份和经济权力上。

而答案人遇难题后商量的对象——青年人的苦闷很多。生活上的难题也很多。在苦闷中的人,是需要他人的商酌,讨论来帮忙自己解决问题的。凡是你肯把自己和生活中最隐私的问题向某人商讨,那人便是你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是最能了解你的人。父母自古是被目为最了解子女的任务,语云:知子莫若父。所以,我们现在愿意实际调查一下,以观在某种问题上,子女向父或母商量,某种问题,子女是不肯和父母讨论的。并且由这种互相商讨的问题性质内,我们也可以看出子女和父母间的关系何如!

观上表,商之父亲者,以需钱救急,及将来职业问题为最多,以受人虐待丧失面子恋爱事件为最少。此均证明父子在经济方面的关系,是亲子关系中重要的一面。子女只有在遇到经济方面的问题时,才多和父亲商量。至切身的私生活问题,则不能与严肃的父亲商讨。

政治问题,恋爱事件是目前青年的两大苦闷,但是,在这两个问题上,父亲的帮忙和指导,都不及其他家人和朋友,师长。所以,由这方面看,父子关系是偏重于经济的,形式的,严肃的,而非自然的,友谊的!

对于母亲,虽比较亲密些。但是,因为母亲教育程度的落后,关于政治问题简直无从问起。母亲最能关心的,是健康,财物方面的困难,所以,向母亲商量的问题,也以后三者为最多。恋爱事件,丧失面子,都可以比较的多向母亲商量,足证母亲和子女的关系是较为随便,亲切些。

总之,由子女对父母的态度看,以恭敬三种情感的混合为中心。由亲子问题冲突的性质、种类、解决方法,以及子女容忍的原因着眼,则今日的子女,已非昔日惟命是从”“惟恭惟谨的孝女贤孙,而是具有批判眼光,反抗态度的热烈的青年。由子女对于父母假意的顺从,及行为的不满来讲,则亲权已有渐次低落的趋势,子女已不能再盲目的服从父母了。

最后,子女向父母商量的问题,多半是生活上经济方面必须依赖父母解决的困难,除父母外,别无其他人物可代为解决。至于切身的精神上的苦痛,则不敢和父母公开的讨论。凡此种种,都证明亲子关系正停留在一个艰辛,矛盾的阶级,一方面旧伦理,旧礼教使子女对父母保持着恭敬,尊重的态度,他一方面新旧思想的冲突,又造成了亲子间的隔膜和误会。这种亲子关系的不调和,是与整个社会制度的变迁,青年思想的方向,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想明了亲子冲突的原因,我们应先知道青年思想的转变。

为什么要先知道青年的思潮呢?因为据研究结果,思想越激烈的青年,与父母冲突越多。思想愈保守的青年,与父母冲突愈少。其间有+0.7的相关度。所谓思想的激烈与否,乃是以他所信仰的伟人,所喜爱的读物,及其对于现在家庭制度的态度定的。凡是对于现存社会制度表示极端的不满,而想用激烈的手段彻底改革的,其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必大,因为父母是要维持社会传统的。所以,现代亲子冲突所以严重的缘故,正是因为一般青年思想的转趋激烈!

此外,子女对于父母的态度,亲权之是否正当使用,对于亲子的冲突,也有极大的影响。按调查所得,把子女对于父母的态度分为(1)爱及仰慕,(2)爱怕兼有,(3)怕及不愿接近三种不同程度的感情,与(1)无冲突,(2)意见不同,(3)实际冲突,三种不同的情况相比,则爱及仰慕父母的人,愈无冲突,爱怕兼有者,其冲突仅为意见之不同,怕及不愿接近父母者,多为实际的冲突。其间有+0.64的相关度。由这种情形看来,亲子间的态度和冲突是互为因果的。凡父母不善利用其亲权,使子女勉强服从,望而生畏的,则亲子间隔膜多,冲突大。因为隔膜多,冲突大的缘故,亲子关系更形疏远,愈造成亲子间恶劣的感情。这种情感上的破裂,又足进一步造成家庭内的不和谐。如此互为循环,有加无已。

至于亲权的适当使用,可促成亲子间浓厚的情感,深诚的了解,自无冲突可言。因为没有冲突,这种和悦的关系也易于保持下去。凡此都表示态度的好恶,与冲突的有无之正的相关。

一个人的经济阶层(Economic Statics)往往足以左右其思想的方面。经济状况优裕的人,易对现社会满足,而不注意社会上的问题和罪恶。恶劣的经济的环境,常使人对一切不满,对一切怀疑,而发现社会制度的丑态和弊病,转趋于反抗现社会制度的人。按我们研究的结果,根据以下四个原素:(1)对父母的态度,(2)冲突的有无及冲突的程度,(3)答案人对现存家庭制度的态度,(4)答案人的思想动向,把答案人分为激进的,中庸的,保守的三个类型。激进的人,大半对父母的压制表示反抗,和父母常发生实际的冲突,对旧家庭制度不满,思想激烈。保守的人,多是对父母服从,与父母无冲突,对旧家庭制度表示相当的依恋,对现状满意,而没有反抗的勇气。中庸的人,则居二者之中。

在把答案人划分类型后,再和他们的经济阶层来相比。其经济阶层的规定,是按照每年家中所给用费的多少而分为五个不同的阶层。以五百至六百元为中等。七百至八百为中上。八百以上为上等。四百为中下等,四百以下为下等。这两个原素——人格类型与经济阶层——相比的结果,我们找出了+0.4的相关度。

这个相关度虽不很高,但是,至少,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经济背景是与他的人格模式有关系的,而且,对于这个结果,我们还有三点要补充:(1)大学里的学生,其经济阶层相似,大半都是中产阶级或中产以上的子女。在这种经济环境相似的人中,自不易找到高度的相关。(2)在目前这个激荡的时代里,许多家庭经济环境优越的人,也相当的感到自身所受的压迫,他们的觉醒和动摇,自然也是意中的事。(3)人与人间的差异很大,颇难固定的,机械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此处所以归纳为类型的缘故,纯为研究上的便利起见。在划分时,极费心思,调查者时时避免主观的评价,而尽可能的运用客观的眼光。不过,这些类型也不是绝对的,彼此间自不免界限不清的地方。

根据以上几点的解释,我们很可以相信:在经济背景与人格模式之间,的确有正的相关。即经济环境愈恶劣的人,其思想,态度,行为愈趋激烈!

燕京大学虽然是个教会创办的学校,但是我们研究的结果,宗教这个原素,却和人格的类型,冲突的有无,只有-0.2的相关。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下面还有十五个个案,由这些个案的叙述和分析中,我们更能进一步对亲子关系的现状,有彻底的透视,因材料的分量,另用一章分析。

图片

本文除问题表的调查外,还搜集了十五个个案材料,意在由较精细的、及质的方面,再加以研究,以补量的研究之不足。而且,个案研究,可以得到人、事的全面,可以看出生活的历程,由对象生活的全部及其历程中研究他和整个环境的关系,较易获得彻底、精透的了解。

个案材料的来源,多是由直接访问(Direct Interview)中得来的。访问时以问题表为根据,在日常谈话中向我们心目中的对象询问,最好使他不自觉他是你访问的对象,而无意间把他家庭内的状况,很坦白的告诉你。当他说到得意或悲伤、愤怒的地方,访问者应当时时保持着充分的注意力和同情心,和他同悲、同喜。在他谈着正高兴的时候,千万不要打断他的话头。不过,有时他的话如果离题太远,访问者可以用一个问题把他拉回正题上去。

当他谈话的时候,因为是友谊的访问,自然不能把他所说的话立刻记下来。不过,因为听话时注意力很集中,所以,访问回来立刻便记,还不致遗漏要点。中间有许多个案是数次访问的结果。一次往往不容易把整个事实弄清,而需要较多的谈话机会。

根据前章调查结果,目前的青年可以分作激进、中庸、保守三个类型。由我们个案内材料的性质,更可证实了这三个类型的存在,及这三个类型的分野。现在逐一叙述并分析在下面:

A激进类型(Radical Type——这一类的人,对父母的态度,以不愿接近的成分较多,而以仰慕的成分较少。他们对于父母的行为,常表不满,而不甘盲目服从。因为思想的激烈,对于传统观念的痛恶,常易和父母发生思想上、实际上的冲突。他们的家庭观念较弱,国家民族意识较强,对于旧礼教、旧家庭制度及现阶段社会组织,都抱着怀疑和不满,而想根本推翻他们。

这里有五个个案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详述如下,以为参证:

个案一:

A女士是某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业方面,课外活动方面,都有相当的声誉和资望。她生在华北某省,是她的父母的第二个女儿,当她降生的时候,父母正在盼望一个男孩子,所以,她的出生,并没有受到家庭热烈的欢迎。她的长姊,只比她大两岁,因为她出世的机会不好,所以时常受长姊的欺侮。不过,她赋性聪慧,在四五岁的时候,就以她过人的天资,博得了父母的欢心。

她的父亲是前清的进士出身,当时正作某地的道台,家庭经济情况,在中等以上。她的母亲是宦家的女儿,自幼读书私塾,后来又入旧制师范,在旧制家庭教育上,有很好的造诣。结婚以后,和她的父亲感情很好,终日在家里整理家务,并未作事。父母对他们管理极严,爱护备至。对她们的行为处处留心指正,严加训导,对她们个人的困难,也往往代为解决,不让她们受丝毫的挫折。

她的父亲思想很旧,总是守着持家以严,严父慈母的成训,对子女不肯稍加颜色。A女士从小就怕她的父亲,常常躲避着父亲玩。她和她的父亲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关系,极少彼此友谊的、随便接触的时候。

对于母亲,她爱而恭敬。不过,她的母亲又有些太爱她了。不许她作小孩们常玩的激烈游戏,不许她自由去同学家们家玩耍,不愿她和男孩子们常在一起,不愿她多说话,或野蛮地和小男孩一样。她实在爱她的母亲,不过,她时时觉得:如果母亲能多给她一点自由,她将更爱她、景慕她。

她的家里无任何宗教信仰,她的父亲是孔子的崇拜者。除去姐姐以外,她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都最喜欢她的弟弟。她们——尤其她的小妹妹——常觉着有点不平。

每当闲暇无事的时候,她们总是和母亲在一块儿坐着谈话的时候较多。父亲工作太忙,她们很少看见他。每天吃饭,父亲也是单独一桌,其余的家人另坐一桌。

父母对于她的行为、思想、校课都很注意。父亲虽然忙,但也时时过问她的学校的成绩。小的时候,她事事都听父母的命令,不敢违抗。虽然也偶然暗中做父母所不准做的事件,如爬树、买零食之类。

入高中后,因为年龄、知识的增长,还因为接触朋友的众多,她渐渐感觉父母管束的过严。不过,那时她和父母之间还没有具体的意见的不同和冲突。十七岁时,她在高中二年级,因父亲的赌博、宿娼,和母亲的难过,她开始对父亲不满,但始终容忍着不敢有所表示。

十九岁,她离家而入大学,因与家庭环境的脱离,和较大的圈子接触,而与家人渐渐疏远,家庭观念也渐淡薄。起初,因为依赖父母的决断惯了,事事觉着手足无措,但日久成习,渐渐建树起自立、自决的人格。每当暑假回家的时候,母亲总觉着她和家庭离远了,她自己也感觉到她变得客观起来,她时时能发现家庭的劣点,常常能觉察出父母和自己观点的不同。不过,这只是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她只能模糊地意识到自己和父母的疏远,和父母意见的相左。

那年秋季,父母从朋友那里知道她在学京戏,以为这种行为有伤家风,于是直函禁止。她一时气愤,也回了一封很激烈的信,坦白地向父母表示态度和观点。结果,冲突没有闹大,因为避免父母的难过,她终于让步,停止学戏。

十二九学运的巨浪,把她也卷入那热血沸腾的一群里去。她的思想上,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她这时觉得,她是不属于父母的,她属于整个救亡的团体和整个垂亡的祖国。两次示威,她都参加了。父母屡次来信催她回去,她总是用学校没有正式宣布放假,不能离校的话来支吾。最后,家里还是差人把她接回去。到家后,她没有敢明白告诉她的父亲她曾参加示威,因为,她知道他顶反对学生干预国事。母亲一定问她的真情,她只好以实相告,母亲没有责备她,只劝她下次不可参加,因为那是太危险的行动。

她和父亲的政治观点不同,父亲主张先平而后攘外,她以为目前只有统一战线是中国人应走的路。她虽然没有敢公开地发表她的意见,但是,由她的态度上,深经世故的父亲已经看出了她内心的火焰。他深深地恐惧着她的思想过激,误入歧途。他竭力用父亲的资格和威权来防范她、劝阻她。

但是,结果,她只把父母所不愿她作的事,隐瞒起来,一方面佯作顺从,一方面自行其是。有时她也感觉到痛苦,但这种痛苦,只使她和父母更离开的远了些。

她有时这样想,暂时舍弃家庭里父母的爱,总比永久地和大众隔绝了强些!

个案二:

B女士是一个热情的女子。在中学时代学业成绩很好,不过,因为身体素弱,各方面自不免吃亏的地方。她的父亲在上海交易所作事,娶有一妻一妾,B女士是伊的母亲的独生女。姨太太有二男一女,颇得老爷的宠爱。她的母亲虽未读过书,但是,治家颇能干,人也极聪明,就是因为没有男孩子,所以,丈夫借口讨了妾。

妾初进门时,很遵守大太太的命令。不过,日子一长,因为老爷的偏爱,便恣纵起来。把正夫人和正夫人的小姐不放在眼里。常常在老爷面前讲大太太的坏话。

B女士在父亲未娶妾以前,虽然怕父亲,但还有相当浓厚的父女之爱。妾入门之后,屡次见到家庭的不睦,母亲的痛苦、庶母的骄纵、父亲的昏庸,于是在她的富有感伤性的气质上,加上了一层浓重的烟雾。她对家庭环境开始悲观。对父亲,她一方面恨,一方面又不忍发表令他难堪的意见。对母亲,她只有同情

她的父亲,从前本很注意她的校课和行为的,但自娶了姨太太之后,因为她的不满,也渐渐对她淡漠起来。最初觉着对女儿有愧,无形中少接近。其后,因为和夫人的正面冲突,慢慢地连女儿也置之一旁,不闻不问起来。

B女士的母亲痛苦之余,把一切的希望和安慰都寄托在她的女儿身上。她希望B能爱她,能听她的话,并且能用心读书,将来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安慰她的母亲的终身。

在高中时代的B女士的确也这样想着。她一下课便回家,竭力使母亲欢喜,并且也很用功,盼望不负母亲的苦心孤诣。课余之暇,她也学些针线,帮着母亲作事。母亲的环境虽然恶劣,但一看到她的顺心的女儿,着实也得到安慰不少。

高中毕业之后,B女士的家由北平搬往上海。她也考入天津某学院经济系,移到天津住校。她的母亲因为不愿去上海,扔住在北平的老房子里。这是B女士第一次离开母亲远行,两方面都免不了一番难过。她的母亲尤其感伤的厉害,因为北平只剩了她孤身一人。

B女士自到天津之后,便认识了许多新的男女朋友。由他们那里,她得到了许多新知识、新见解。从前她是极保守、极恋家的,但和这许多青年接触之后,她渐渐旳领略到团体生活的趣味,而对家庭、母亲的依恋,慢慢淡漠起来。

尤其读了许多经济学的书之后,她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她对她的家庭环境的黑暗,能用客观的眼光去观察。这时她不恨她的父亲、她的庶母了,她对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发生怀疑。对母亲,她更同情可怜,她是觉得她是一个不自觉的牺牲者。

在天津读了两年之后,她转学到北平某大学来,和她的母亲住在一起。她在学校里参加的活动很多,有时在学校开会,很晚的才回家去。这样的情形发生了几次之后,她的母亲便对她说:女孩子夜晚在外边很危险,以后顶好不要参加这些无意思的活动。她一方面答应她的母亲再不这样晚回家,但是另一方面还依然热烈参加学运的工作。她的母亲很生气,也很失望。因为,她对母亲的态度完全改变了:从前,她帮着母亲理家,陪着母亲闲谈,一有问题,便先和母亲商量。但是,现在她的工作很忙,她没有工夫帮忙母亲,没有心情解母亲的寂寞。至于她的政见、她的工作,又不能向母亲谈,因为那都是母亲反对的。

她仍然爱她的母亲,同情她的母亲,不过,她现在不能把她的整个精力用在母亲的身上。她要为国家作点事。她每听到母亲叹息的声音时,她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难过和矛盾,但是,最后,她还是决定放弃对母亲不可能的安慰。

她母亲有时对她说:你现在简直不是从前的你了!你难道不要你的可怜的妈妈了么?每天不知道忙些什么,看你的眼睛都在冒着火!她只好说:我不是不要您了。实在要作的事情太多呀!她的母亲曾有好几次,劝她不听而哭过,她还是撒着谎出去。她的心的确变硬了。

那些日子,风声很紧,公安局常逮捕学生。警察到她家搜查过一次,什么东西也没查出来。她到亲戚家里躲了几天,才敢上课。从此以后,母亲对她更监督的紧了些,晚上无论如何也不敢放她出去。因为这桩事,母女间冲突过好几次,结果是母亲让步。但她总还是想法瞒着母亲去开会。

学运渐次沉寂以后,她的母亲托人介绍了一位男朋友给她,一定希望她和那人要好。那个人在银行里作事,很老诚但也极端保守。他不赞成女子参加社会活动。她很不喜欢和这个人来往,可是怕母亲过于难过,又因为那个人十分对她表示好感,所以,也不得不虚作应酬,常和他一块儿玩玩。

现在她和母亲的希望,完全是两样的。母亲盼望她嫁个忠实而能丰足自养的丈夫,组织个快乐的家庭。但又恐怕她自己交的朋友是她母亲所不喜欢的,所以,选择一个中意的人,介绍给她。这一方面是新式的结合,一方面又是母亲喜欢的人物,用心可谓良苦。但是,她以为目前学业还没有告一段落,可不必着急提婚姻的事情。而且,就是谈恋爱,对方也要是志趣、思想相合的人。这个男子思想很保守,将来一定彼此不能幸福地在一处过活,母女两个人的观点完全不同,现在,她为应付环境,免却正面的严重冲突计,是在容忍着。不过,这种容忍是有限度的。她对朋友们说:假如母亲一定要我和这个人结婚,我只有和她坦白的谈判的一途。假使她仍不了解,那我只好对不住她老人家了。

对于这些问题,她的父亲完全卸脱责任,由母亲自由全权处理。好像她只是她母亲一个人的女儿,和他毫不相干似的。她也不向他谈。因为她知道父亲现在已经不很爱她了。

个案三:

C是某大学法学院二年级的学生,父亲由某省农业专门学校毕业,在实业界作事,每月所入仅数十元的光景。母亲没有念过书,在家乡照料家庭。年年家里只给他三百余元学费,这在这个大学里,算是很少的一个数目。家里除父母和他以外,只有一个妹妹。父亲思想很旧,喜欢男孩子,所以偏爱他。母亲倒还无所谓。

他平素和他的父亲很少坦白的、自然的接触,对他老人家只是子对父应有的恭敬的态度,没有。对母亲,他倒是比较亲近,她很爱他,他也很爱她。

家里父亲的威权很大,一切要以父亲的舒适为主。C因为在外读书的缘故,受了新思潮的熏陶,和父母,尤其父亲,有许多思想上具体的不同的地方。关于婚姻方面,父母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他自己则主张自由恋爱,以为对方应当在学识上、思想上和自己有共同的兴趣,深刻的了解。

在他高中毕业的那一年,父母为因他到了相当的年龄,于是本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成训,写信告他:要代他订定婚事,他当时自然竭力反对,写了一封很长的诚恳的信,向父亲表白他的立场。他的父亲很生气,以为年轻人刚进了几天学校,便讲起平等自由来,于是又写信给他,痛责一番。当时他因为怕惹起父母过度的难过,加以个人经济不能独立,反抗也是无用,终而不加强辩。只能推脱学校里功课太忙,那个寒假也没有回家。

他对人说:婚姻问题,我当时虽然容忍了,没有贯彻自己的主张,但是,在学校里,我仍可自行其是,进行恋爱。当我的经济可以独立时,我想什么也不成问题了。这是他对父母的态度,也是他自己对抗顽固的父母的方法。

此外,他和父亲的政治见解,也时时发生冲突。父亲觉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救国重任,应当由中央政府去办。他以为国是每个人的,爱国是大家的事。当政府负不起责任时,我们很有权力来反对。

他有一颗热烈而坚定的心,对一切为大众谋福利的革命伟人,表示敬仰。他爱读高尔基、丁玲的小说,喜欢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前进的杂志。对中国的前途,他始终表示着乐观,对父母的保守的思想,他一方面暂时容忍,但是另一方面,他正在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学识方面、经验方面——预备在经济独立之后,能向着他个人的人生鹄的前进。

个案四:

D是一个二十岁的热血的青年。有倔强的个性、敏锐的头脑,对现存的社会制度,表示严重的不满。好像心内有一盆热火,时时要向外喷发一样。

他是一九三六年进大学的。父亲在前清有科举功名,现在政界作事,每月所入有限。母亲没有读过书,现在已经去世了。家内除父亲外,还有兄弟姊妹各一人,都在学校读书。

因为母亲的死去,家庭里好像失了重心。虽然父亲格外留心他们的起居,但总不如母亲的体贴入微。对于父亲,他恭敬、爱,并且,因母亲的故去,父子间还相当的接近。

当他十六岁入高级中学的时候,因为年龄的增长、思想的转变,对家庭的态度,也开始变更。他觉得父亲过于保守,常常对自己不了解。

十二九学运爆发的时候,他正在高中三年级,当时凭着自己的一点认识、一股热血,在示威的队伍里,他总是最勇敢的一个。

 

十二九学生运动当天。图片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他的父亲,对他这种激烈的思想和行为,颇为不满。我想救国,父亲说我是傻子,说那事有危险。但是他代表的是前一代老人的稳重,而以个人利害为前提的观点。我因为是这一代的人,和他的脑子当然不同。这是这位朋友一般极痛快的话。

这种父子间政见的不同,使他们彼此隔膜起来。他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他父亲的命令,再不参加任何团体活动,但暗地里仍自行参加,不告父亲,以免正面的冲突。

他说:父亲的政见和我不同之点,在于他过于保守。虽然他不满现状,但也不愿想出更有效的办法,自己来干。而我是愿意认清了目标作下去。他说的时候,两个拳头握着,现出激昂、诚恳的表情。

他遇有生活上的困难事件时,很少和父亲商量,除了需要钱用之外。关于政治问题、恋爱事件,都是和朋友们商酌,从朋友那里,他着实得到安慰和帮助不少。

父亲对子女管理很严,希望他们能成为驯良的孝子贤孙。但是D君因为在学校里和朋友们闹惯了,回家来老感觉着拘束。于是,他宁愿闲暇的时候在外面和朋友散步、谈话、看电影,而不愿回家呆坐着。遇有父亲的行为举动使他不满时,他也只好不闻不问,不置可否,不敢参加意见。

结果,他对父亲的不满,并未减少,而反增加了!

个案五:

E是大学二年的学生。对人很和蔼,工作很认真。能够作旁人所不愿作的工作,吃旁人所不能吃的苦。

她的父母亲在铁路上作事,每月收入七百余元。她每年在学校里要用五百元左右的学费、宿膳等费。父母都曾受过学校教育,父亲大学毕业,母亲中学毕业。家里除父母外,还有一个姐姐,四个妹妹,没有兄弟。父亲很希望有一个男孩子,但每次总是失望。

对于父母亲都是不愿接近的成分较多。因为,在她的家庭里,父亲常威严地坐着,不多讲话。家中一切行为,也都是以父亲的舒服为主。

她和父母间,在思想上总有一层很厚的隔膜。在政治观点上,在个人的活动上,两代意见,总有不同。而且因此不免发生思想上的冲突。在政见上的冲突方面,父亲以为先安内而后攘外是对的,在个人参加活动方面,父母认为只要好好读书,才能救国,不必参加任何活动。国家大事自有政府负责,学生可不必干预。这是她的话。

她反对父亲的意见,离家住校以后,常常在书信中加以反辩。父母都觉着这种见解过于激烈,甚或认为是某方面的搧惑。而在家信中严加警告。于是她写信时,再也不提政治问题了。这并非表示她接受了父母的意见,而是她暂时的容忍,因为,她恐怕反驳过甚引起父母的难过,并且,个人经济不能自立,也以与父母妥协为当。

她说:以上的冲突和忍让,我只是表面的服从罢了。因为认为我经济不能独立,而且有那么几个妹妹,我不忍过分难为父母。

这种表面的服从,究竟没有实际的效力。她虽然不和父母谈论政治,但个人私自仍参加学运,仍抱定全国各阶层联合抗敌的主张。

对父母的生活习惯,她也有许多不赞成的地方。例如父母的赌博,吸鸦片等。不过这种不满只是内心的,她只是默然不响以廖之,或暗地里埋怨,不敢在外面表示。

除了身体不好,需要钱和衣服外,她很少把私生活及思想上的问题提出来和父母讨论。许多她认为值得讨论,急于了解的疑难,都不能明白的向父母说出来。因为,说出之后,两方面互相争执不下,一定会引起严重的冲突。并且,如恋爱问题,父母根本认为年轻人不应当想到这些事情上。

她爱读高尔基的小说,以及自修大学等最新出版的。对于目前的家庭制度,她认为是必须根本推翻的。她以为中国家庭制度的改造,应当和整个中国社会制度的再建连合在一起来看。

在上面五个个案中,我们很清楚地可以看到这几个青年和父母冲突的眼中,以及对现社会的激烈态度:

“A女士从小就怕她的父亲,常常躲避着父亲玩。她和她的父亲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关系,极少彼此友谊的,随便的接触的时候。(个案二)

她很爱她的母亲,不过她时时觉得:如果母亲能多给她一点自由,她将更爱她,景慕她。(个案一)

她这时觉得:她是不属于父母的,她属于整个救亡的团体和垂亡的祖国。(个案一)

他们的坚决的态度:她有时这样想:暂时舍弃了家庭里父母的爱,总比永久地和大众隔绝了强些。(个案一)

冲突的具体表现是:现在她和目前的希望,完全是两样的。母亲盼望她嫁个忠实而能丰足自养的丈夫,组织个快乐的家庭……但是,她以为目前学业还没有告一段落,可不必着急的提婚姻的事情。而且,就是谈恋爱,对方也要是志趣,思想相合的人。(个案二)

以上是关于婚姻的冲突,关于政见的冲突,也有很好的材料:他说:父亲的政见,和我不同之点,在于他过于保守。虽然他不满意现状,但也不愿想出更有效的办法,自己来干。而我是愿意认清了目标作下去。(个案四)

我想救国,父亲说我是傻子。说那事有危险,但是他代表的是前一代老人的稳重,而以个人利害为前提的观点。我因为是这一代的人,和他的脑子,当然不同。(个案四)

冲突的结果,虽然有时他们容忍了。但是,他们容忍的原因确实:以上的冲突和忍让,我只是表面的服从罢了。因为认为我经济不能独立,而且有那么几个妹妹,我不忍过分难为父母。(个案五)

婚姻问题,我当时虽然容忍了,没有贯彻自己的主张,但是在学校里,我仍不自行其是,进行恋爱,当我的经济可以独立时,我想什么也不成问题了。(个案三)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不能自立,与怕父母难过是这些青年所容忍的原因,而容忍后。他们也还是要自行其是的。

他们对于现存的家庭制度及社会组织抱着深深的不满:对于目前的家庭,她认为是必须根本推翻的。她以为家庭制度的改造,应当和整个中国社会制度的再建,连合在一起。(个案五)

总之:激进类型的青年,对父母采取着批评,客观的制度,对社会上的压制,具有不平,反抗的魄力,他们生活在一个激动的时代,吸收了和他们家庭环境,社会控制,不相融和的知识,于是和家庭的传统,父母的思想,起着严重不断的冲突。

这是过渡时代难免的现象,也是青年生活上的创痕。

B中庸类型(Average Type——这一类的青年,居于激烈的和保守的类型之间。对于父母的态度,爱怕兼有,对于父母的行为,偶有不满,也不敢批评或发表意见。与父母之间无实际的冲突,多半是意见的偶尔不同。即有实际冲突,也是个人让步者居多。对于现在的旧家庭制度,虽也认为不满,但是还赞成局部改良的妥协方法。

他们的思想,常常是在新旧之间徘徊着。有时不满意父母的保守,社会的万恶,但是,有时,又很满意现状。即使受的刺激很大,但总想不到彻底的方法,没有勇气走上极端的路。他们内心里有时是极痛苦的,他们就是所谓过渡时代的牺牲者!下面五个个案的材料,足可证明我以上的一节话。

个案六:

G是某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性情温和,举止幽静,很有大家闺秀的气味。她的父亲在政界作事,月入三百元。长兄在银行里作事,月入七百元。家庭里经济很宽裕,这可由她的衣着生活里表现出来。

家庭里除父母健在外,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二个妹妹。人口相当的多。

父亲很保守。喜欢大家住在一起,而且愿意子女讲礼节,孝敬父母。所以G总是听从他的指导的时候巨多。

对于父亲,她一方面有点怕,但是仍以爱为主要的成分。对于母亲,她则只有爱。她常在母亲跟前装小孩,母亲也老是以小孩子来看她。

每遇没事的时候,他们常常家人坐在一起谈话游戏。家里的空气很和谐。不过,她们也有不顺从父母的时候,例如:她的父亲叫她到上海去读书,她偏愿在北平,结果,她还是在北平上学。

她对父母和家庭的态度,依恋的成分较浓。自小到现在,都是这样,没有什么分别。和父母间从未发生过严重的冲突,只是在某几项问题方面,彼此意见不同而已。父母以为婚姻应当由他们作主,而G则以为应当由自己选择对象,再征求父母同意。她并不是要完全自己作主,而是要把个人的主张和决定放在父母的上面。这只是双方意见的不接近,并无正面的冲突。

对于现代卫生父母也不讲求。她愿意开窗户睡觉,恨人向地上吐痰,而她的父母觉得开窗户太冷,易于着凉,她也就不坚持己见了。还有,父亲总愿意家人遵守大家庭的礼节和习惯,她嫌那些太琐屑,但是为使父母欢喜起见,她准是遵守的时候较多。

她和父亲也能谈政治问题,因为他们的政见差不多。她不是激烈的青年,而很能接受尊长的意见。至于母亲,她们的关系,更为密切。就是恋爱事件,她也可和母亲公开地,坦白地商量。

她觉着孟子是世上最大的伟人,因为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以为中庸之道,是最理想的道路。

对于现在中国的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她也觉着应当改变,不过,改变的方法,她以为是应当由教育和宣传方面,慢慢下手。

总之:她和父母的关系,相当和谐,虽然在几方面有意见不同,但并未引起冲突。而且,她自己也很听从父母的命令,不肯使父母难过。

个案七:

F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因为母亲和父亲感情不睦,分别居住,所以他的家庭环境是畸形的。他的父亲和母亲的结合,是封建时代专制婚姻的恶结果之一。她——他的母亲——婚前永远没有见过她的丈夫,过门之后,因为丈夫的面貌过于丑陋,而且脾气太大,少爷习气很深,所以俩人性情不合,时时争吵。当F的外祖父去世后的第二年,他们便分居了。他的母亲打归母家,依靠娘家过活,那时他不过一岁的光景。

后来他的外祖母去世,他们母子三人——还有他的哥哥——便靠着他的母亲的妹妹,妹夫度日。F的姨夫,姨母待他们极好,并且他的母亲还略有积蓄,所以,他幼年的生活,还不受经济上的压迫。

他的母亲对于她的两个儿子特别溺爱,这完全是因为她的唯一希望,唯一安慰,都在这两个孩子的身上。F的哥哥比他大十岁,现在某机关作事,一月只有八十元的进款。还有一个嫂子,都在一块儿居住。

他的母亲尤其爱他,因而他的哥哥常常有忌嫉不平的时候。加以嫂子从旁怂恿,以致兄弟失和,这是他的母亲认为痛心的事。

两年前他的父亲忽然来了。对于以前的举动,颇表示悔恨,而且请求他的母亲的饶恕。他的母亲因为年已半百,不忍再伤儿子们的心情,所以便和他破镜重圆,表面上仍为夫妻。不过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夫妻的情感。他对于这个永未见过面的父亲,本是怀着怨恨的心理的,但是,当时看见了他那种可怜的样子,也不愿使他难堪。据他的父亲说:他已讨了个妾,生了两女,一男,都在原籍居住。这种举动,很为F所不满,于是他对这位陌生的父亲,只有恭敬和不愿接近的感觉,并谈不到亲子之爱。

他的父亲只在F家住了三个月,便有了职业往绥远去。在那里他常有信来,不过,他的薪水还是寄回原籍,供给他的妾及子女,他和他的正室夫人及其子女勉强维持名义上的父子,夫妇关系。

F的学费,完全由他的姨夫供给,一年大约四百余元的样子。他的家庭环境虽然这样恶劣,但是他的母亲总设法满足他的欲望。不使他感觉到经济的压迫。所以,F对他所处的环境并不悲观,即使偶然有点不如意而失望,但那也只是小资产阶级儿女的神经质的气息,过去也就忘了!在学校里,他还是一样的玩乐,消耗。并不替那辛苦度日的母亲着想。

高中三年级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位女朋友,希望和她订婚。他的母亲还是旧式的思想,以为婚姻应当由父母选择,经过媒妁的介绍,才为正式的礼仪。这种自由恋爱是会引起亲朋的批评的,不允许他的请求。

当时他难过极了,简直要想自杀。后来母子间辩论商讨的结果,母亲也不忍过于严峻,于是双方互让。母亲允许他讨婚的要求,但他也答应了母亲,经济独立后再举行婚姻仪式。

经过这次波折之后,因为双方让步的结果,母子间感情并未损伤,而反倒促成了进一步的了解。

他的思想较近中道。对于一切独裁的,横暴的,革命的伟人,他都崇敬。对于目前的家庭制度,他认为应当改良,改良的方法,应当从家庭教育上着手。这是他的意见。

个案八:

P是某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天资聪明,性情温和。她的父亲是现代官僚,家里颇有几个钱。她的母亲早年结婚,和她的父亲曾同度过长时期的患难。俩人感情很好,父亲是日本留学生,母亲没有读过书,但极善治家。母亲的性情急燥些,父亲则较温和,两人争执时,总是父亲让步者居多数。

她的家里除去了父母外,还有两个兄弟,两个姐姐,一个妹妹。父母都很爱她,她也很讨父母的欢心。

当她高中二年的时候,父亲往南京公干,于是经朋友们的劝诱,个人欲望及虚荣的驱使,买了一个近二十的姨太太。

这个消息传到大太太的耳朵里去后,大太太极为忿怒,恨不得立刻赶往南京。幸经女儿们的劝阻,未果其行。

后来,姨太太由南方和老爷一同北旋。P的母亲为监督姨太太的行为计,特允许搬进公馆同住。起初,大家还相安无事,但是渐渐的因为老爷的偏宠,姨太太便骄纵起来。因此,P的父母间曾有过激烈的争吵,几至演成武戏。P虽曾痛切地劝过父母亲,然而终归无效。

在未娶姨太太之先,她的父亲本来很爱她们。她对父亲也夹杂着。家庭里常是一团和气。偶然父亲发脾气,责备她们,但是,过去也就忘怀了。自从娶了这位姨太太之后,父亲的态度便渐渐地转变起来。起初因为子女反对他纳妾,他开始对子女们不满,后来又因为子女们帮着母亲说话,刺激他的心情,更使他伤心。P对父亲虽然不免怨恨,但表面上总不敢明显地表示出来。她常常为她的灰色的家庭,暗地里洒泪。

她内心里时时发生着矛盾,她有时恨父亲的无情无义,不顾家庭幸福,有时又觉着父亲不是完全没有忏悔的心情,每当他和母亲争吵以后,看见子女们绕着妻子呆立着的时候,他的眼圈常是发红的样子。想到这里,她又有点同情父亲了。

对于母亲,她始终是爱。她时常代母亲不平,而怀恨父亲,但是她又没有胆量敢指摘父亲的错误。她的眼睛始终在家庭的小圈子里转,而没有把家庭里的困难和社会制度的恶劣连合起来。

她自己常常这样如作梦似地说:好好的家庭,父亲为什么要娶小老婆?真奇怪!真可恨!唉!可怜的妈妈!

 

她不满意父亲的行为,但她又徘徊,犹豫,不敢向父亲作明白的挑战,她是一个在痛苦中浸湿着的青年!

个案九:

R是生长在一个银行经理的家庭里,自幼过着物资上极为舒适的生活,并不晓得什么是经济上的困难和贫乏。父亲是从努力的工作中,由行员升为经理的,这位饱经世故,历尽辛酸的老人,有一副很严峻的脸面,一颗很顽固的脑子。他醉心欧美的物质文明,深恨自己年已半百,无机会,无能力去享受,于是竭力地希望着他的儿女能够对于欧西文字多有研究,将来可以作高等华人。

R的母亲是宦门的女儿,在私塾读过书,为人极能干,但老是在她的丈夫的支配下过活着。

她的父亲思想很旧,治家极严,从不和子女们在一块儿说笑。她对于父亲除了恭敬以外,没其他的感情。对于母亲,她则有仰慕的情绪。家中行为以为主,子女们不敢丝毫违背父母的命令。

在很小的时候,父亲便送她到美国学校去念书。在那种洋化或可说是奴化的教育环境里,她永未呼吸过自由的空气。她的思想,她的感情,是深深地在被封锁着,失却了青年人应该有的活泼!

她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三个姐姐,两个妹妹。父母虽然喜欢男孩,但因她自小聪明,在女孩子中,她是顶得宠的一个。现在三个姐姐都出嫁了。大哥也娶了亲另住。家里只剩她和弟弟及两个妹妹。

据说:她的哥哥是在外国和一个华侨结婚的。进行恋爱的时候她的父亲并不知道。在快结婚的当儿,才向她的父亲争求同意。父亲大怒之下,不允许他们这种自由的结合,不过,她的哥哥仍然违背了父母的命令,和那位女郎结了婚。木已成舟,父亲虽气忿,但也没有办法。目前她的哥哥和父亲的感情很坏,个人另组小家庭度日。

她们家庭里很少大家在一起谈话,谈笑的时候。一下课,父母便督促着她们各自回家念书。她们每人有一间房,各不相扰,所以姊妹间彼此也很隔膜,不大和谐。父母亲很注意她们的功课和思想,常常过问她们校中的成绩。R个人也很用功。

她一九三五年入大学后,才脱离了家庭的囹笼,来到一个自由的国度里。她感觉到兴奋,但是同时,她又觉得前途茫茫,捉摸不住固定的方面。父母亲长时期的约束使她完全没有了自信的力量。她事事踌躇,时时怀疑,这个新环境,的确给了她不少的启示,同时也增加了她不少的烦恼。

入大学不久,便和一位男朋友相识。父母亲是不喜欢她和男同学要好的,所以她起初瞒着不告诉他们。后来,由他们的来往书札中,被父母发觉了她这位朋友。当时老人们很不高兴,警告她以后行动要留心。她那时痛苦极了!恨不得立刻脱离这个罪恶的家庭!不过,在舒适的环境中住惯了的她,究竟没有这个勇气,于是只好个人容忍着,不加反抗。但是,另一方面仍和那个朋友要好。

十二九学运,把她从梦中惊醒,她这时才认清楚了她是个中国人,她要为中国的将来做一点事。当她下了最大的决心,参加到那一群热血沸腾着的青年中去的时候,她曾含着泪告别朋友们说:直到今天为止,我才开始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过去,我的环境剥削我的自由,不让我享受一个人应当享受的权利!当时她的确是太兴奋了些,但这也可以看出她内心的痛苦,觉悟,和反省。

罢课不久,她的父母怕她遭遇危险,便差人把她接回家去。她那时是含着泪离开一般朋友的!她不敢反抗她的父母,一方面因为她平素服从惯了,一方面也因为她觉得与不同时代的人争吵,是无用的!

她目前是时时刻刻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势力下挣扎着,徘徊着。以往的生活习惯,家庭传统,使她匍匐在父母的怀抱里,没有勇气向更大的圈子外边看,同时,学校里的新环境,新势力又时时向她脆弱的心房进攻,要求她放弃昔日可留恋的一部分记忆,在可能范围内,向父母进行坦白的谈判。她痛苦极了!矛盾极了!在生活的行程上还找不到指路的指南针,在微小的生命史上,还不忍放一块界石!

现在,摆在眼前的,她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仍然返回昔日的生活状态,一切听从父母的命令行事。另一条是迟早要和父母发生一次大的冲突,在思想上,态度上,再步入一个新阶段。目前这种矛盾,痛苦的生活,恐怕她不能再忍受下去了!

个案十:

S是某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人很和气,不喜多说话,常是安静地坐着看书。他的父亲是大学毕业生,在商界做事,每年有六千元的收入。母亲是中学毕业,现在闲居家中。

家里除他外,还有两个妹妹,都在学校里念书。父母思想相当地新,所以亲子间还能开诚布公的谈话。他十分爱他的父母亲,他的母亲也喜欢他。对于父亲,他可以很随便,中间也没有大的隔膜。他们差不多每天闲暇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谈话,游戏。父母对他的校课,思想,读物也时时过问。

小的时候,他们跟他的客人一齐去玩,他们不愿去,女儿们要买某件心爱的东西,父亲不愿意,但她们也买了。这类事情常有。每当他们做错事的时候,父母除当时以责骂外,过后,还要向他们说明:父母之所以责骂他们,无非是想他们学好。父母都是爱儿女的。因为想你们学好,才骂你们。说完这话后,并鼓励他们此后向上,不负父母期望之殷。

因为父母的开明,和蔼,所以家庭中各个人间,都很和谐。一切事都能尊重彼此的意见进行。S和父母间从无冲突的事件发生。凡是他个人认为对的事,他便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做去。偶然他的父母认为不满,可是一经坦白,诚恳的解释,也就完了。假如他偶尔发现父母的行为,有使他不满的地方,他便和父母公开,诚挚的讨论,并乘机加以劝谏。

不过,关于政治问题,他还是愿意和朋友们讨论。关于恋爱事件,他可以和母亲商讨。父亲虽然待他很仁慈,但是,有些问题,他还是避免和他商量。他的思想,比较稳健,但也决不保守。他喜欢斯大林,但同时也信仰俾斯麦。对于世界一切有能为的人,他都表示敬佩。他爱读大仲马,托尔斯泰,鲁迅的小说,喜欢东方杂志,旅行杂志。

他对于人生很抱乐观。对于他的家庭,也表示适度的依恋。对现在中国的旧家庭制度,他以为应当改变,改变的方向是父亲的威权减低,青年的地位增高。家庭内各份子能开诚布公,彼此交换意见。

他常说:只有各个人能开诚布公,彼此发表意见而互相采纳的家庭,才是最快乐的家庭!他一定是在自己骄傲着他的家庭的美满哟!

这五个青年,和前五个青年,在对父母的态度上,对旧家庭制度和现阶段社会组织的意见上,都有相异的地方。他们的特性,可由以下几段话中看出来:

对于父亲,她一方面有点怕,但是仍以爱为主要成分。对于母亲,她则只有爱。……她对父母和家庭的态度,依恋的成分比较浓。自小到现在,都是这样。……和父母从未发生过冲突,只是在某几项问题方面,彼此意见不同而已。(个案六)

“P对父亲虽然不免怨恨,但表面上不敢明显地表示出来。她常常为自己的灰色的家庭,暗地里洒眼泪。她内心时时发生着矛盾,她有时恨父亲的无情无义,不顾家庭幸福,有时又觉得父亲不是完全没有忏悔的心情。(个案八)

对于母亲,她始终是爱。她时常代母亲不平,而怀恨父亲,但是她又没有胆量敢指摘父亲的错误。她的眼睛,始终在家庭的小圈子里转,而没有把家庭里的困难和社会制度的恶劣连结起来。(个案八)

他们的徘徊矛盾,很显明地表示着她们的思想和态度:她不满意父亲的行为,但她又徘徊,犹豫,不敢向父亲明白的挑战!她是一个在痛苦中浸淫着的青年。(个案八)

她不肯反抗她的父母,一方面因为她平素服从惯了,一方面也因为她觉得与不同时代的人争吵是无用的!(个案九)

她目前是时时刻刻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势力下挣扎着,徘徊着。以往的生活习惯,家庭传统,使她匍匐在父母的怀抱里,没有勇气向更大的圈子外边看,同时,学校里的新环境,新势力又时时向她脆弱的心房进攻,要求她放弃昔日可留恋的一部分记忆,在可能范围内,向父母进行坦白的谈判。她痛苦极了!矛盾极了!在生活的行程上还找不到指路的南针,在微小的生命史上,还不忍放一块界石!(个案九)

他们的思想是近乎中道的:他的思想较近乎中道。对于一切独裁的,横暴的,革命的伟人,他都崇敬。对于目前的家庭制度,他认为应当改良,改良的方法,应当从家庭教育上着手。这是他的意见。(个案七)

这类徘徊在新旧之间的青年,在目前的中国,为数极多,他们真是痛苦的一群!

C保守类型(conservative type——这种青年对于父母是服从的,对于父母的行为举动,认为是满意的,无所谓冲突,无所谓反抗,只是在父母的约束下生活着。即使偶然个人所作为父母不满,但也立刻能尊崇父母的意旨,照父母的命令作去。对于周围社会环境的刺激,不很注意,美满的家庭生活使他们与现实妥协起来。目前家庭制度的劣点,他们并感觉不到,他们的思想是保守的而厌恶大的改革。他们宁愿意为强制的威权所控制而不肯辟一条新的途径。

关于这类青年,我们也有五个个案作材料:

个案十一:

T是一个少年老成,比较保守的青年。他的父亲历任政界要职,家中颇为富裕。他现肄业大学三年,每年所消费的金钱约在一千二百元至一千五百元之间。即在这个号称贵族化的大学里,也是一个很高的数字。

母亲曾在私塾读书,有相当的旧式家庭教育。现在留在家里管家。家中除他外,还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五个弟弟,一个妹妹,的确是一个庞大的家庭。他的父亲,官僚习气很深,对儿女管教极严。一切必须由他个人作主。

T一方面怕而不愿接近他的父亲,但同时又恭敬他,爱他,仰慕他。由于自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他的服从的心理,和压制个人情绪的习惯。有时他明知道自己对,但他总不敢表明他的意见。

有一次他曾冒险作了一件事,但是终因父亲的斥责,而让了步。那时正是淞沪战争的时候,上海的大中学生都为祖国的前途疯狂着。因为十九路军的胜利,一般民众,尤其是一般青年学生,都欢喜的了不得,纷往前线慰劳或服务。T的同学们多半都随大队出发了,他因为当时环境所迫,也不得不跟着大家一同去,虽然他深深知道父亲顶不赞成青年这种轻举妄动,并且他也料到:假如父亲知道,一定会痛痛地责备他的。不过,团体中朋友的舆论和制裁也很厉害,他也不敢不去。

父亲知道以后,很为着急,怕有危险发生。等他由前线慰劳回来的时候,立刻把他大大的申斥了一顿。不许他再作这种没有思想的事。他的父亲说:国家是四万万人所有的,何必如此去冒险?假使有意外,只有老父伤心!他没有说什么,心里也觉得自己不应该不先和父母商量。

自此以后,无论任何团体活动,他都拒绝参加。一方面怕再引起父母的难过,另一方面,他觉得父母年岁大,经验多,所见所知,总比自己高一筹。而且,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在他的心里,还占相当的势力。因为,当朋友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听从父亲的话时,他回答道:我不愿因为我的冒险的行为使父母难过。同时,我觉得父母无论如何是对的!遇有父母的行为使他不满时,他总是默无表示,不置一言,他一位子女不应该随便批评父母。

总之:他对父亲的严厉的管束,守旧的思想,有时虽然觉得不满意,但没有勇气用客观的眼光去批评,更没有胆量和父亲辩白。他只是在父权的压制下,糊涂地过着。他并不十分感到痛苦,因为,他已过惯了这种依赖的,服从的生活。

他敬仰世界上一切用威武,独裁,压服人的英雄,如墨索里尼,希特勒先生之类。他喜欢《三国志》及关于摄影技术的书籍。他是一个愿为他人所控制的青年。

个案十二:

W是他的父亲最小的儿子。小时娇养惯了,长大后也不容易和朋友们相处在一起。他的父亲作过知县,公安局长等政界职务,家中颇积蓄了几个钱。祖父也是仕宦出身,当时家庭极大,人口极多,以致酿成许多中国旧家庭常有的弊端。他的父亲,小时候因为和妻子不和,便纳妻子的陪房丫头作了妾。这是从前大家庭常有的事,并不为奇。W便是他的父亲和妾所生的儿子。因妾的得宠,所以,她的儿子,也深被父亲所钟爱。

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姨娘总是把他的坏成绩隐藏起来,不使他的父亲知道。他的父亲虽然爱他,但也不忘教子以严的庭训,对他的功课督促的很厉害。他从来不怕父亲,但是,一提到学校的功课,总也是搭讪着走开。

当他高中三年级的时候,父亲便为他决定了婚事。那位小姐,他只在娱乐场所远远看见过一次,自然谈不到什么性情相合,兴趣相投。但是,他那时并不反对,他以为只要见过面,不是丑怪就行了。同时,他把一切决定的权力和责任都放在父母的肩上。

结婚后,夫妇感情很好,那位服从的,贤良的夫人,正和他的自傲的少爷脾气相合。有时因为他的太逞强,他的妻子不免难过,不过,不就也就重复旧好了。他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小男孩,自己有作了他人的父亲。他是主张专制的,将来这位小孩子,不知道受他的压制否。

他虽然结了婚,但一切仍由他的父亲供给,他的生母更暗中给他许多钱用。对于他的嫡母,他没有一点好感。和他的异母兄弟,也是彼此仇视。他的哥哥们——嫡母的儿子——不能和他一样舒服,父亲不喜欢他们,不给他们充足的经济供给。但他们因为受环境的刺激,都变成激烈的,努力奋斗的青年。他们痛家庭的黑暗,父母的不和睦。庶母的专横,而对父亲表示严重的不满。曾经写过很沉痛的信,刺激他们的父亲,结果,只是使父子间的感情更坏一步。

W在父亲面前常说哥哥们的坏话。对于姨娘他有时也无止境地要钱,因为他知道她不肯告诉父亲。姨娘过于宠爱他,也不忍拒绝他的要求,所以,他可以用父亲的血汗尽量的挥霍。

一家内,他就是怕父亲些,但父亲对于他的真面目也无从知道。所以,他可以任性地生活着,欺侮家里的奴仆,藐视学校里家境较苦的同学们!

个案十三:

X是一个幽静的女孩子。有一个瘦小的面孔,欣长的身躯。说话声音很低,有点像胆小怕事的样子。初入大学来,对这个复杂的环境不能十分适应。常是一个人坐着,想些自己爱想的事。

她的父亲在中国银行做事,是大学的毕业生。母亲没有受过教育。家庭经济环境很好,家内除父母外,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两个弟弟,都在读书的时期。

父亲虽然是大学毕业生,但有时思想也很旧。母亲对子女很温和,X对她的父亲很恭敬,对她的母亲,则充满了母女的爱。家庭里平常空气很闲静,子女们都很听从父母的话。

她对家庭很满意,对父母的行为举动,也没有不满意的地方。闲暇的时候总愿意在家里和母亲谈话,或和姐妹们游戏。父母很注意她的校课,思想,和举动,每遇她们不听话时,便讲他们自己小时候如何孝顺父母的故事,给她们听。所以,X自幼就服从父母的命令,从无冲突的事件发生。

她喜爱文学,常好看巴金的作品,以及《论语》,《宇宙风》等杂志。对于政治,她感觉不到兴趣。她以为中国的危亡,就是因为没有像墨索里尼那样的英雄出来统治。

个案十四:

Y是一个独生子。父亲业医,每月进款很多,约在千元以上。母亲只在小学念过书,是个谨慎治家的妇人。Y生就是一个温和及维持现状的性格,遇事总是不敢轻易冒险。

自幼备受父母的宠爱,事实都要先征求父母的同意然后去作。家里有一位年过七十的祖母,祖父早已去世。还有五个妹妹,都在学校念书。

他的父亲对他极和蔼可亲,但是因为爱的成分过于多了,使他自己个人完全没有独立自主的机会。他对父亲只有,对母亲倒反而恭敬及疏远一点。

他的性情有时很固执,因为是独生子,父母任他随便,妹妹们也不敢和他争竞,所以,养成了他的自我超于一切的自私的特性。但是,因为依靠父母惯了,对外则处处感到应付的困难。在学校里,他很少有朋友,一遇放假的日子,或拜周末无事的时候,便立刻回家和父母相聚。

他和父母亲向无冲突的事件,他认为父母所想的,所作的,都比他高一着。例如:自己不喜欢读书,父亲一定要督促着用功。个人不善于交际,常独自坐在家中,父亲总是劝告他要联系着多交朋友。诸如此类的事,他都觉得父亲说得很对,自己太不努力了,以后一定要造着父亲的话去做。

他的家,旧道德观念还是相当的重。子女对父母必须以道,家中一切,也是以父亲的舒适为主。父母亲假如有行为举动令他不满时,他总是一声不响地不置可否。

他如果在私生活上有了困难,总是和父亲商量,惟恋爱事件除外。对于交异性朋友,他简直视为畏途,在家里和父母妹妹们生活惯了,对于其他的女子,他完全不知道应付的方法。今年虽然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但恋家的度,并未稍减于前。

对于自己的婚姻问题,虽然主张由自己完全决定,但又恐个人经验浅,认识力薄弱,遇着困难时,仍预备由父母作主。他曾常说:我希望由我自己来决定,不过,假如我无法拿主意时,还是要父母来代我作主的。至于将来对我的儿女,我还是要为他们主定婚事,再经过他们的同意。青年人究竟是不可靠。

他对于社会认识的很少。对于外界的一切,只有个模糊的印象。他钦佩一切有权威的大人物,纵使他是个杀人的魔王,乱世的枭雄。

他目前还在父母的爱护中过活着,没有受过丝毫风吹雨打的折磨。

个案十五:

Z是某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父亲在政界做事,是日本留学生。母亲是日本人,在日本时和她的父亲相识而结的婚。家庭经济环境很好,每年她在校中可消耗一千元以上的费用。

母亲在讨论中日问题上总是表示日本所作的对,中国所作的非。父亲受母亲的影响,也比较的站在亲日一方面。她自由生长在富贵的环境里,不知道人世上的苦痛和压迫。因为母亲终日灌输亲日的思想,所以,她对于当前的政治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

她的父亲在日本的时候,和她母亲要好,于是和她举行结婚礼。她的祖母很不以为然,一定要他回国娶妻。迫不得已,她的父亲又回国来娶了一个他不喜欢的中国妻子。

目前中日两位太太,分别居住。中国太太生有一男一女。长女已经出嫁,男孩才十几岁的样子。日本太太有四女二男。Z是第二个女儿。她的大哥自幼由中国母亲抚养,和她的生母倒没有十分好的感情。他在英留学,又娶了一个英国妻子回来。父亲因为自己既能娶日本夫人,也不能禁止儿子和英国女子结婚,所以,只好取放任的态度,虽然有满肚子的不愿意。二哥现在与未婚妻留学欧洲,他是日本母亲的爱子,自幼骄养成性,任所欲为。

Z是女孩中最得父母喜欢的一个。在中学的时候,很知用心读书,不过对国事一概不闻不问,只晓得念死书。而虚荣心很盛,极爱修饰。

入大学后,和一位男友相识,过从颇密。简直忘掉了世上的一切。这位男友向他要求订婚。但是,她是对父母服从惯了的,必须先得父亲的同意。他的父亲以为:假如目前订婚,便立即结婚。否则不必着急。因为青年人过用感情,日久必会生变。于是,他们俩人只好继续维持友谊以上的关系。

她的家庭内部,因为两位母亲国籍不同,彼此颇不和谐。父亲喜欢日本太太,因此Z和她的兄妹们也受父亲的宠爱。父亲虽然思想不新,但对她们的行为也不绝对干涉。在可能范围内,也给他们充分的自由。

之于Z个人则缺乏决断力量,事实须由父母作主。她自然就养成了奢侈的习惯,跳舞会上时有她的足迹。

对于社会上的一切刺激,她都漠视,她只顾到个人物质上的满足及享受。因为父母也只希望她将来有个如意的丈夫,美满的家庭,其余一切,都不必管。所以,她也把读书看做一种装饰,马马虎虎的过下去。

她性情温和,但思想极为保守,校内一切课外活动都不参加。并且认为那是傻子才干的事。现在,她快活的活着,周围的环境,完全使她麻醉了!

由以上五个个案来看,便知道他们和那些激进的青年是完全两样的。

他们对于父母的态度是完全服从的:由于自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他的服从的心理,和压制个人情绪的习惯。有时他明知道自己对,但他总不敢表明他的意见。(个案十一)

他和父母亲向无冲突的事件,他认为父母所想的,所作的,都比他高一着。(个案十四)

遇有父母的行为使他不满时,他总是默无表示,不置一言,他一位子女不应该随便批评父母。……总之:他对父亲的严厉的管束,守旧的思想,有时虽然觉得不满意,但没有勇气用客观的眼光去批评,更没有胆量和父亲辩白。他只是在父权的压制下,糊涂地过着。他并不十分感到痛苦,因为,他已过惯了这种依赖的,服从的生活。(个案十一)

她对家庭很满意,对父母的行为举动,也没有不满意的地方。(个案十三)

即使偶然所作的事情,违背了父母的意旨,他们也立即改正过来,个案十一的T君因为参加淞沪战地慰劳团而被他的父亲申斥。自此以后,无论任何团体活动,他都拒绝参加。一方面怕再引起父母的难过,另一方面,他觉得父母年岁大,经验多,所见所知,总比自己高一筹。而且,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在他的心里,还占相当的势力。(个案十一)

其中有的人,简直一切为父母是敕,时却了决断的力量:对于自己的婚姻问题,他曾常说:我希望由我自己来决定,不过,假如我无法拿主意时,还是要父母来代我作主的。至于将来对我的儿女,我还是要为他们主定婚事,再经过他们的同意。青年人究竟是不可靠。’”(个案十四)

至于Z个人则缺乏决断力量,事事须由父母作主。(个案十五)

他们的思想是保守的,维持现状的,对于现社会缺少深刻的了解:他对于社会认识的很少,对于外界的一切,只有模糊的印象。他钦佩一切有权威的大人物,纵使他是个杀人的魔王,乱世的枭雄。(个案十四)

对于社会上的一切刺激,她都漠视,她只顾到个人物质上的满足及享受。……她性情温和,但思想极为保守,校内一切课外活动都不参加。并且认为那是傻子才干的事。(个案十五)

要之,详细的分析,这十五个个案是代表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各自代表今日的一部分子女。自然,这种分类,目的只在研究上便利起见,并不能包括中国所有的青年。而且,有时我们也不能一定说某人属于那一类。

除各类型个别的分析外,由个案完全着眼,我们可以得到一下几点的概念:

亲权使用之是否适当,是决定子女的行为模式,及子女对于父母的态度的中心要素——亦即父母对于子女的态度,可以影响子女的行为及其对于父母的态度:

她的父亲思想很旧,总是守着持家以严,严父慈母的成训,对子女不肯稍加颜色。(个案一)父亲既然是这样的态度,所以,“A女士从小就怕她的父亲,常常躲避着父亲玩。它和她的父亲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关系,极少彼此友谊的,随便的接触的时候。因此,父母和女儿间不相了解,在思想上屡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她只把父母所不愿她作的事,稳瞒起来,一方面佯作顺从,一方面自行其是。有时她也感觉到痛苦,但这种痛苦,只使她和父母更离开的远了些。(个案一)

以上是父母管束过严,使亲子间无从了解所以造的结。至于父母的过度溺爱,也同样的会影响子女的行为,态度,使他们不知自爱,不能自立:

“W是他的父亲最小的儿子。小时后娇养惯了,长大后不容易和朋友们相处在一起。……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姨总是把他的坏成绩隐藏起来,不使他的父亲知道。……对于他的姨娘他有时也无止境地要钱,因为他知道她不肯告诉父母。姨娘过于溺爱他,也不忍拒绝他的要求,所以,他可以用父亲的血汗钱尽量的挥霍。(个案十三)

“Y是一个独生子。……自幼备受父母的宠爱,父母任他随便,妹妹们不敢和他竞争,所以,养成了他的自我超于一切的自私的特性。但是,因为依靠父母惯了,对外则处处感到应时的困难。(个案十四)

三件事实都表明,父母态度的如何重要。

因思想的分歧而对父母有不同的态度,并形成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方面证明外界环境可以影响亲子的关系。子女的思想,是他们对父母态度的准绳,思想上的变化,往往可以影响到对于父母态度的变异。前五个个案中的主人,都因思想过于积极而和父母发生冲突。最后五个则因思想近乎保守,所以能和父母封建的观念相合。而且,因为这种思想上的不同,在亲子关系上显然地分为不同的类型。

十二九学运的巨浪,把她也卷入那热血沸腾的一群里去。她的思想上,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她这时觉得:她是不属于父母的,她属于整个救亡的团体和整个垂亡的祖国。(个案一)

“B女士自到天津之后,便认识了许多新的男女朋友,由他们那里,她得到了许多新知识新见解。从前她是极保守,极恋家的,但和这许多青年接触之后,她渐渐地领略到团体生活的趣味,而对家庭,母亲的依恋,慢慢淡漠起来。(个案二)

当他十六岁入高级中学的时候,因为年龄的增长,思想的转变,对家庭的态度,也开始转变。他觉得父亲过于保守,常常对自己不了解。(个案四)

这几段事实都证明思想上的变化如何影响一个青年对父母的态度。

“Y生就一个温和及维持现状的性格,遇事总是不敢轻易冒险。……他对于社会认识很少,对于外界的一切,只有个模糊的印象。……自幼备受父母的宠爱,事事都要先征求父母的同意然后去做。(个案十四)

她性情温和,但思想极为保守。……缺乏决断力量,事事须由父母作主。(个案十五)

保守的和激进的青年间,对于父母的态度,确有显著的不同。

两代观点的不同为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所有个案中的冲突,都是起于父母和子女间思想的矛盾,观点的互异。

她和父亲的政治观点不同,父亲主张先平匪而后攘外,她以为目前只有统一战线是中国人应走的路。(个案一)

关于婚姻方面,父母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他自己则主张自由恋爱,以为对方应当在学识上,思想上和自己有共同的兴趣,深刻的了解。(个案三)

这种父子间政见的不同,使他们彼此隔膜起来。(个案四)

她和父母间,在思想上总有一层很厚的隔膜。在政治观点上,在个人活动上,两代意见总有不同,而且因此不免发生思想上的冲突。(个案五)

由此可知,新旧两代的观点不同,实为亲子冲突之渊源。

家庭环境的刺激,可以改变亲子间的关系——家庭环境的恶劣及失却常态,可以使亲子关系受到很大的影响。

“B女士在父亲未娶妾以前,虽然怕父亲,但还有相当浓厚的父女之爱。妾入门之后,屡次见到家庭的不睦,母亲的痛苦,庶母的骄纵,父亲的昏庸,于是在她的富有感伤性的气质上,加上了一层浓厚的烟雾。她对家庭环境开始悲观。对父亲,她一方面恨,一方面又不忍发表令他难堪的意见。对母亲,她只有爱和同情。(个案二)

对于这些问题,她也不向他(父亲)谈,因为她知道父亲现在已经不很爱她了!(个案二)

在未娶姨太太之先,她的父亲本来很爱她们。她对父亲也夹杂着爱和敬。家庭里常是一团和气。……自从娶了这位姨娘之后,父亲的态度便渐渐地转变起来。……P对父亲虽然不免怨恨,但表面上总不敢明显地表示出来。她常常为她灰色的家庭,暗地里洒泪。她常常这样如作梦似地说:好好的家庭,父亲为什么要娶小老婆?真奇怪!真可恨!唉,可怜的妈妈!’”(个案八)

这是妾的产生,对于父子间的离间。亦是妾的问题和亲子关系问题是有连带关系的。其他父母的失和,家庭不睦,也足以阻碍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

“F是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因为母亲和父亲不睦,分别居住,所以他的家庭环境是畸形的。……他的母亲对于她的两个儿子特别溺爱,这完全是因为她的唯一希望,唯一安慰,都在这两个孩子的身上。……两年前他的父亲忽然来了:他对这位陌生的父亲,只有恭敬及不愿接近的感觉,并谈不到亲子之爱。(个案七)

对于他的嫡母,他没有一点好感。和他的异母兄弟,也是彼此仇视。他的哥哥们——嫡母的儿子——不能和他一样舒服,父亲不喜欢他们,不给他们充足的经济供给。……他们痛家庭的黑暗,父母的不和睦。庶母的专横,而对父亲表示严重的不满。曾经写过很沉痛的信,刺激他们的父亲,结果,只是使父子间的感情更坏一步(个案十二)

以上都是家庭环境的黑暗,与亲子关系以恶劣的影响。而其中尤以妾的问题为最严重。

总之:由理论看,由统计的材料及个案的内容看,今日的亲子关系,已绝非昔日的情形可比。因为物质条件的变迁,西方思想的影响,许多青年已不再受父母的支配,而用批评的眼光,反抗的态度,针对着父母的控制了!

亲权支配的势力相对的减小,青年的地位无形中增高。新旧意识形态的冲突,因青年思想的激进而日趋显著。整个社会组织在不断的动摇着,变迁着,为社会组织所决定的亲子关系,自然也在时时向前演进,变化不息。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一部,和家庭制度,社会组织有不可分的联系。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家庭制度下,便有一定形态的亲子关系。

我国对于亲子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只是一个冒险的尝试。综观各章内容,我国亲子关系虽有两千多年的演化历史,但因特殊形态的农业经济组织,造成了历代一贯的,复杂的,男尊女卑的,父权极端发达的特殊情况。在父权的支配下,子女向来是处于隶属,服从的地位。

近三十年来,因为经济组织的变迁,民主思想,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输入,青年们受了新文化的洗礼,对昔日以三纲五常,忠孝礼让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反感。于是,在新旧意识形态的冲突下,酿成了目前亲子思想,行为不能调和的严重问题。

这种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亲子间冲突事件的众多,子女对父母思想,行为的不满,以及青年们对父母与家庭的情感日益趋淡薄,隔膜。这些态度上变化的原因,据调查所得,归纳如下表:

图片

按上表各项原因,都是由于个人环境上的改变,思想上的改变,而对父母及家庭的态度改变。是以今日青年因所处的环境较大,所具的眼光较远,自不免对父母之依恋渐弱,而对团体生活之兴趣转大。

子女的态度虽然转变,而父母之态度依旧,于是,亲子间的冲突,自为难免的现象。

故今夕情况相较,不但在法律上,伦理上子女的地位提高,就是按实际情形而论:今日的亲子关系,也绝非昔日的亲子关系。从前子女对于父母是不加是否的绝对服从,是以三纲五常为天经地义的行为标准。目前的一般青年,则对父母的思想行为,取批评的眼光,对父母的压制和专横,取反抗的态度,他们已经在父为子纲,严父如君的高压下,力求个人人格的自由及独立。父亲的统治地位,已经感受到相当的威胁。今日所目击的是:亲权——尤其是父权——的渐低,青年的挣扎,而以亲子两代的冲突为亲子问题的中心。

今日的家庭,既应以份子间情感的联系为中心,则亲子的有增无减的冲突,实为今日家庭制度不尽其功用的有力证明。

一个制度的存废,须视其能否满足人类需要,亦即能否履行其功能为判断,则今日中国之旧家庭制度,有根本改革之必要,已不待言。但是,应取什么手段改革,改革的方向如何,目的如何,都是目前社会学者当先解决的问题。

本文调查表中曾征询关于上列问题的意见,兹列述于左,以为参考。

A. 关于目前家庭组织应否改变的问题——答案结果:以为应变者,一八二人。不应变者,十二人。未回答者,四十二人。

B. 改革的方向问题——列表于下:

图片

以上各方面以父亲权威的改变为最大多数人的需要。而此六十四个人中,又一致以为父权应减低。至家庭关系,则大多数人以为:应以互相尊重人格的独立为中心。对于青年地位,则答案中之五十五人均以为应提高。由此可见一般青年思想之动向。

C. 改革的手段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不愿发表意见。这一方面表示这个问题的难解决,一方面也证明:在青年脑中,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据有答案的五十一人中,赞成用激烈的手段,推翻现社会制度者二十九人。以为应缓慢的局部改良者二十二人。这自然不是一个足以代表一般青年意见的答案。

D. 关于大小家庭的优劣问题——

1)赞成大家庭制者——八人

2)赞成小家庭制者——一八九人

3)不表示者——三十三人

可见小家庭制一般青年已公认为优于大家庭制度了!

总之:在现状下的亲子关系,实有改变的必要。欲改变亲子关系,必先改革目前的家庭制度。而欲改革目前的家庭制度,又非对整个社会组织有所改进不可。因为:社会各部,是个密织的网罗,家庭问题,不过是社会问题的一结。在整个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以前,空谈亲子关系的改革问题,终归是无用的!

目前亲子关系的前途,有以下三条路可走:

1)一切维持现状,亲子继续其矛盾,冲突的关系。

2)倾向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化的家庭关系,父亲仍居支配地位。

3)家庭的社会化,亲子关系建筑在公民的基础上。

以上三条路中,第一条路当然是不易维持,在第二三条路中,我们究竟是要走哪一条,便要看我们整个社会组织所走的路线如何以为定!

社会是不断的向前进的,青年人为争取他们自己的自由独立,为争取互相尊重,彼此了解的亲子关系的境界,是应当下最大的决心,向大家理想中的社会奋斗的!

 

文字编辑:白雨琪、何骆、刘展华、徐毅萌、赵新灏

编者按:陈鸣

推送编辑:侯安琪、王朗宁\李金瑶、沈适

审核:凌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