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事务 > 《五音》 > 社会学日历

社会学日历 | 4月26日,米德:自我、心灵与社会

 

米德年表 Biography

1863227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一个中产阶级新教徒家庭。

1879 年,米德16岁即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院,1883年获文学士学位。

18831887年夏,任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糊口。1887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George H. Palmer18421933)和罗伊斯(Josiah Royce18551916),他也学习心理学、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法语。

1888年,米德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888年米德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受到W.冯特和G.S.霍尔的影响,尤其是冯特的姿势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

189110月,他和朋友的妹妹海伦(Helen Castles)在柏林结婚。

1891 年,密歇根大学邀请他任哲学和心理学副教授。

1892年,米德和海伦的儿子出生。

1891年秋到 1894年春,米德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在这里,他结识了C库利和J杜威,并和后者成为好友。1894年,受杜威的邀请,米德也来到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助理教授。

1902年升任副教授,1907年任教授直至去世。

1931426日因心脏病去世。

米德著作 Works

1932. 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Open Court Publishing.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Ed. by Charles W. Morr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6. Movements of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d. by C. W. Morr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8. 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 Ed. by C.W. Morris et a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Selected Writings. Ed. by A. J. Reck.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is volume collects articles Mead himself prepared for publication.

1982.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al Self: Unpublished Essays by G. H. Mead. Ed. by David L. Mill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Essays in Social Psychology. Ed. by M. J. Deegan. Transaction Books.

2011. A Reader. Ed. by F.C. Silva. Routledge.

米德说 Quotes

谈身体与心灵

身体本身不是自我;只有当它在社会经验的脉络中发展了某种心灵的时候,它才会变成自我。……心灵通过由处于某种社会过程或者处于经验脉络之中的姿态对话组成的沟通而产生——而不是沟通通过心灵而产生。

语言是一种过程——它在行为系统中既标示某些刺激,也改变对这些刺激作出的反应。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语言使我们有可能把各种反应挑选出来,并且把它们保持在个体有机体之中,所以,它们便在那里处于与我们所标示的东西的关系之中。

谈自我

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作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其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后,一个人就作为主我对这种客我作出反应。

我们的确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在某种复杂的程度上把全部经验都组织成一个自我的经验。我们确实把我们的经验、尤其是把我们的情感性经验毫无保留地与这种自我等同起来,使这种自我的经验也可以存在。同样,我们通常根据我们的自我的权宜之计来组织我们的记忆。……人格分裂现象是由一个完整统一的自我分裂成构成这种自我的许多自我的过程造成的;这些自我不仅构成这种完整的自我,而且分别与这个人所参与的社会过程之诸不同方面相对应,而他那完整和统一的自我也是在这种社会过程内部出现的;这些不同的方面也就是他在这种社会过程中所从属的不同社会群体。

 谈共同体

在我们所生活的共同体中存在许多这样的共同反映系列,而这些反应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制度。制度表现了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对一种特定情境所作出的共同反应。当然,这种共同反应会由于个体特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育过程就是由这种使社会反应进入个体心灵的过程构成的,他使个体以多少有些抽象的方式接受共同体的文化媒介。教育过程显然是一个人接受某一组有组织的、针对他自己的刺激而出现的反应的过程;而且,在一个人能够像共同体对他作出反应那样对他自己做出反应之前,他并不真正属于这个共同体。

谈道德伦理

人类社会的社会性(这无非是所有个体成员的集体自我的社会性)以及与之相随的所有那些个体对合作及社会相依赖的感情,是伦理理想在该社会发展和存在非社会性(这无非是所有个体成的基础;而人类社会成员的集体自我的非社会性)以及与之相随的所有这些个体对个体性、优越于其他个体自我以及社会独立性的情感,造成了该社会的伦理问题。

人类在实施自己权利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公共利益,而且在他自己的行为过程中申明这种公众利益,表明他的目的是道德的。不过,来自他自身之外的和给他施加道德需求的不是公众的利益,驱使他实施行为的也不是自私的偏好。
后人评述 Review

从逻辑上说,心灵先于语言、先于社会。这种心灵模式不只影响了整个近代哲学,甚至也影响了早期的心理学,比如冯特。但米德对此开始发难:一开始就假定心灵存在,用它来解释社会经验过程或使该过程成为可能,那么,心灵的起源以及心灵之间的相互作用便成为不可思议的事 米德的做法针锋相对,不是从内向外,用心灵解释社会,而是从外向内,用社会交 往来解释心灵。

(陈亚军,《心灵存在何以可能———杜威-米德的心灵发生学探讨》)

 个体拥有心灵但不存在集体的心灵或超越一切的灵魂,而个体心灵的拥有需要一个社会组成— —他人的态度和共有的意义— —这从心灵的起源上使唯我论不可能。……米德揭示了道德与科学密不可分并且相互促进。依据米德的学说,道德的生活是一种紧张而活跃的 生活,不仅充斥于现实生活,而且给现实生活带来生机。道德的目的是社会,手段是科学知识,动力是主我的创造性。伦理生活离不开科学手段,伦理学涉及各种目的 之间的关系,而科学则感兴趣于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李林、陈亚军,《自我 社会与道德——— 米德伦理学思想刍议》)

米德的理论在其生前被称为社会行为主义,这一术语的使用具有偶然性,但它却极为准确地反应了米德思想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基础。……他坚持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是通过符号化的沟通过程实现的,这与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简单的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正好相反。因此,在他那里,符号互动论关注的问题是极其明确的,那就是日常生活中符号意义的创造与交换。可以说,这一传统所以没有出现过明显的断裂,表现出了鲜明的理论增进,就在于从米德起,一直到布鲁默、休斯、贝克尔、戈夫曼、里斯曼·库恩乃至当代符号互动论者止,他们所讨论的核心主题都没有偏离这一轨迹。……尽管我们交代,在芝加哥社会学系的行政体系中,米德处在边际状态,但他的社会心理学课程从1900-1930年一气开设了30年,其影响怎样低估都是巨大的。

(周晓虹,《学术传统的延续与断裂——以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为例》)

 

参考文献:

【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G.H.Mead, A Reader. Edited by Filipe Carreira da Silva,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Oxon, 2011

陈亚军,《心灵存在何以可能———杜威-米德的心灵发生学探讨》,《文史哲》,200606 

李林、陈亚军,《自我 社会与道德——— 米德伦理学思想刍议》,《南京社会科学》,201403

周晓虹,《学术传统的延续与断裂——以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为例》,《社会科学》,2004年第12

资料整理:社会学系团委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