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事务 > 《五音》 >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 | 肖诗坚:脚踏泥土,胸怀梦想

肖诗坚:脚踏泥土,胸怀梦想

供稿:系团委《五音》编辑部


肖诗坚,田字格掌门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国际商务硕士,回国后曾分别担任跨国公司中国大区市场总监、东亚大区CEO。兴隆田字格小学第一届校长。


 

 我所做这一切是何等微不足道;而我做这一切又是何等重要。一排文字站在肖诗简的微信头像之下。捧着刚挖好的水萝卜洋溢着笑容的孩子”“田字格机构的年会”“兴隆小学的家长会等的朋友圈状态点点滴滴都是肖师姐公益生活的日常写照,微小的屏幕中勾勒出她为乡村教育公益事业奋斗忙碌的身影,在紧张的行程当中肖诗坚抽出在车上的时间,向我们娓娓道来她的经历与感悟。

 

不忘初心

经营着跨国公司,在商业上有着卓著成就的肖诗坚创立了田字格助学机构及兴隆农村小学并担任校长,谈及这一巨大的转折,肖诗坚表明做公益是一直以来的初心,不存在特殊的契机。

 

创立田字格机构的构想萌生于零八年,在发生川大地震后当她准备为灾区捐款时发现不能够去查实她的捐款落实到了哪里,给了谁。这恰巧为她的公益梦指出了一条明晰的道路——创立一个能够让捐款人具体地掌握捐款去处及用途信息的民间公益组织。

一零年,田字格助学机构就此成立,肖诗坚介绍我们最早是做助学,之后就开始涉足支教领域。我们的宗旨是帮助中国贫困地区青少年及儿童实现其读书梦想,并为教育公平而努力探索。田字格助学也是一个让爱心人士实现其公益梦想的平台,其善款均来自于社会爱心人士,并依靠义工、田字格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资助原则完成善款落实。

 

有很多人好奇我为什么会选择做公益,我觉得大家问这个问题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就是正常人是不会放弃目前优越的生活的,但这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有一类人是需要一个契机去对人生进行思考,还有一类人是一直在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我可能恰好属于第二种人吧。她笑着说,在当年选择学社会学的时候,实际上我就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想要投身公益事业选择投身于乡村公益事业,另一方面也是根植于她在北大学习时产生的兴趣,关于农村,我们社会学系八三年这一届的很多人都自然地去研究农村问题,我们当时觉得农村问题就是社会学问题。肖诗坚语速放缓地说道所以关心农村、研究农村一直是我的一个兴趣和使命。

毕业后就职于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所的她对农村研究更是满腔热忱,即使在为商业领域不停奔波时,农村也从未从肖诗坚的视野中淡出,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背包客她的足迹遍布众多乡村,丰富的实地考察也使她的目光不自觉地聚焦于农村教育,并意识到农村问题多,教育是核心的问题之一。如果要想改变中国农村的现状(如乡村道德存在的荒漠化现象),教育是关键的一点,只能从教育入手。而产生农村教育问题的原因肖诗坚总结到是出于以下两点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造成家庭教育功能的丧失,二、礼俗乡里文化的衰落造成社会化教育功能的丧失。

肖诗坚接着说道走出大山,离开土地,过城里人过的日子是大多数山里人的愿望。为此,他们希望孩子吃城里人吃的饭,读城里人读的书。乡村儿童大多随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去了镇小学或是县城小学,少数一些则随父母去了打工地的民工子弟学校。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爷爷奶奶在县城租借简陋狭小的居所,让孩子和陌生的县城娃挤在一间多达五六十人的教室中读书。为了能支付孩子在县城的读书费用,大多数父母依然选择背井离乡让孩子在县城和爷爷奶奶留守。虽然贫困山区的县城教育也令人堪忧,但老乡们依旧毫无犹豫地选择县城 到了县城意味着他们的孩儿离城市近了,离城市近就意味着离他们的梦想近了。

在多次调研当中,肖诗坚发现了这种(将追求美好未来与追求城市生活划上等号)价值观的源起,即乡村教育充斥着对城市文明的接受与崇拜中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民族差异巨大,而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几乎都使用统一的人教版教材,个别地区则使用难度更高一些的苏教版教材。这些教材及配套的《课课练》习题本、《教师用书》的编写都是完全以城市为导向的,充满了远离农村经验生活的各种名词和概念。为了理解这些陌生的名词和概念,农村孩子不得不花远比城市孩子多得多的时间去啃课本。而事实上,生活所迫农村孩子的读书学习时间远比城市孩子要少,因为回家以后他们还要喂猪喂牛下地干活,当我们跟踪这些蹒跚走过独木桥的农村孩子的后大学时代时,我们悲哀地发现很多娃的命运并没有因上大学而改变,他们面临就业难、在城市生存难的困境。

沿着这样单一轨道前行的孩子们对乡土的感情和依恋渐渐消失,普遍缺乏自信,缺少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迷茫和困惑。

除此之外,肖诗坚认为当前的农村教育还暴露出另一些问题,比如存在体制谎言,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而本土教育资源未被充分挖掘等。社会现状交予乡村教育的负担增多的同时,乡村教育却远不能达到预期。在田字格8年的乡村办学和贫困助学实践经验让她坚定地说道乡村教育的出路在于是否能够创造并拥有专属于农村的教育,属于孩子的教育,这个教育我称之为乡土人本教育

 

戮力前行


“16年起,我亲自带着团队来到农村,当一个村小(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的校长,寻找乡村教育的出路,推动教育公平。肖诗坚说,古人有语以乡之物教万民,了解、学习自己家乡的事物之后推及万物万理。属于孩子的教育是说教育必须从孩子出发,以孩子为中心。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拥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称其为乡土人本教育,“乡土人本教育就是针对农村现实,专为中国农村小学开发的课程,课程以生命,自然乡土及传承为核心,利用乡村本土资源从天地万物中汲取营养,从农村学生经验及生活中提取课程元素开发课程,强调尊重生命及自然,强调传承中华及乡土优秀文化。

乡土人本教育以主题式教学为主,辅以专科教学,同时通过一系列潜在课程的贯穿,综合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乡土传承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仁爱之心、坚毅及合作的优良品质,培养关怀他人、关心世界及未来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谦虚礼让的行为方式,从而让农村孩子打下一个立足农村,走向未来的坚实思想基础和人生信念。

比如今年开展的春季学活动以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文化、培养其毅力和协作精神为目的,带领他们从学校徒步去县城的博物馆和米皮店。孩子们在博物馆中通过解说员的讲解了解了傩戏、婚礼丧礼文化。在米皮店这个现实的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付账问题)以及学习米皮制作工艺等。这种形式使教育突破传统教科书的条条框框,旨在让孩子们发现问题、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成熟稳固,田字格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吸引不少家长让乡村孩子回流,尽管起步晚但发展快,初有成效。

在教学实践的道路上田字格团队不免也遇到了荆棘,肖诗坚认为最大的难点无疑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真正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她解释道通常人们都会认为乡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缺老师,缺老师是因为薪水低。但实际上乡村教育的死结不是缺少经费,而是乡村教育缺少希望,老师缺少情怀。即使是贫困县的乡镇,教师名册也常常是超编的。这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山区教育的投入,不仅扩编而且还招募岗教师。田字格在威宁和正安县所在支教点的乡镇的实际编制都是满员,但实际情况是有些老师的名字只是出现在编制名单上,人并不出现在学校教书,而有些出现在学校的老师,由于在体制内教书存在的种种矛盾,出现人在心不在的状况。因此寻找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育志愿者便成为不容忽视的难题。

田字格以前是靠义工来完成主要的运营。我们前后大概有两三百名义工,义工管理和参加这些其实他们都是兼职,这一部分人员基本还比较好找。肖诗坚说但另外机构不能缺少较长期的支教人员的支撑,支教最短的是一年,在兴隆小学就需要三年。她认为在这样一个比较浮躁的、金钱至上主义的大环境下,让人突然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轨迹,长时间去做可能不会立刻有回报的一件事情,对于许多人而言是非常艰难的选择。所以招募一年支教和三年的教师都成为了田字格团队面临的较大的挑战,因此肖诗坚称我们需要大海捞针的精神,一点一点地去宣传我们所要做的事情,然后去寻找认同这一事情并愿意暂时地放弃自己现有的生活,用人生的一段时间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人。

即便存在这样的困境,如今的兴隆团队也有六位三年的教师,其中有五位都是名校的硕士毕业 我是真的特别高兴看到他们能够参与进来。肖诗坚露出欣慰的微笑。

建校以来,肖诗坚与她的团队不懈努力,出国学习、请名师指导、深入村庄、走进课堂。肖诗坚坦言,我们知道探求乡村教育的出路是一个漫长的目标,可能不是几个人甚至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接力式的努力,但这份努力与付出的价值让我们每一个参与者兴奋不已。我们相信,这样的教育形式,可以让乡村教师充满热情而骄傲地走进教室,可以让农村子弟昂首步入未来。 

 


情系北大


 

 

35年前,肖诗坚是北大第一届社会学系的一名大本科生,当时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我们可以随便地找到我们系的主任袁方老先生,推开他办公室的门可以跟他聊天。她回忆道,当时的社会学系由于是刚开办,本身学校的师资是匮乏的。学校从国际上请了许多教师来直接给我们进行授课。有从美国来的,日本来的,都是整学期的授课,还有带翻译同时来的,开了很多不同的课程,很大程度地补充了社会学系的师资力量。她认为整个学校为社会系第一届本科生投入了大量心血。

20177月,肖诗坚作为系友为北大社会学系捐资助了100万元成立田字格农村基金会,肖诗坚称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点,我认为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在北大受到的四年教育,它让我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所以我觉得回馈大母校是我应该做的事情。第二点呢,我觉得目前做农村教育做公益,需要像在北大这样的中国最高学府的人员参与进来。她希望这个基金能够给北大的学弟学妹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到农村问题的研究、中国乡村的建设,甚至参与到农村公益事业的开展,能够对这些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采访接近尾声,当询问肖师姐对师弟师妹有什么寄语,她引用了兴隆学校校歌中的一句话脚踏泥土,胸怀梦想她表明这不仅是她对兴隆学校的孩子的期望,也是对学弟学妹,是对年轻一代的一个期望。脚踏泥土就是接地气,我认为在社会学的训练下,我们社会学人有这样一种天然的优势,能更加接地气,更了解整个社会的脉络动态,但是我希望除此之外大家还要能够有梦想。现在流行说要有诗和远方,作为一个学社会学的人,我觉得社会的责任是要永远担当在心中的。肖诗坚称。

一句脚踏泥土,胸怀梦想掷地有声,这是肖诗坚一直以来遵循的人生信条。求真务实的精神使她选择亲自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几年来她与她的团队如同一团赭色的火焰,点亮着乡村儿童的心灯,为乡村教育的道路提供光亮,更是以炽热的激情号召着每个社会学人为社会的发展悉心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