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25年3月7日中午12:1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5年春季学期第一场午间学术报告会在理科五号楼201室顺利举行。
本次报告会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系工会主席鄢盛明主持。陆杰华老师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生育政策支持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启示”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数十名校内外师生及访问学者线下参与了本次报告会,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二、讲座纪要
讲座伊始,陆杰华老师阐述了研究背景及重要性。近年来,我国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呈现出明显的婚育年龄推迟、生育意愿低迷、生育率走低等方面特征。因此,亟需借鉴国际社会生育政策支持体系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明确中国未来生育政策支持体系顶层设计的重点方向与整体架构,从而有针对性地提振生育水平。
陆老师系统梳理了国外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国际经验显示,生育政策体系需多维度协同。例如,日本通过《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统筹立法,强化托幼服务与性别平等;韩国推行“全生命周期津贴”及弹性工作制,旨在从生育、养育、工作家庭平衡等多方面形成全方位激励制度;新加坡以普惠性托幼服务降低育儿成本;俄罗斯通过“母亲资本法”提供高额生育津贴,推动二孩以上生育占比上升;德国立法保障父母假与儿童津贴,并依托企业减税激励生育友好职场,帮助女性平衡职育,增大其选择空间;法国整合税收优惠、公共托幼及移民政策,实现生育率小幅回升。这些政策可借鉴之处在于:立法先行、经济补贴与公共服务并重、全周期支持.不过,政策成效最终会受文化传统(如东亚婚内生育主导模式)、经济情况及执行力度影响。
随后,陆老师分析了上述国际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带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从政策根基、理念、制定、执行、力度、重点六方面分析其对生育的激励效果。例如,韩国生育政策效果不显著的原因包括政策根基上呈现“包办治理”的干预模式、政策理念上过多借鉴OECD国家双薪制的政策立意,缺乏来自韩国本土和社会民意的政策自主、政策执行上启动偏晚,多个部门间出现主体冲突、政策力度上强度不够等等。我国可以从国际经验中得到的启示是,政策根基上应始终保持民众对国家信心的原动力;政策理念立足群众需求,不拘泥于传统制或双薪制的二元对立;政策制定上把生育支持工作嵌入各项民生事业中;政策执行上建构“组织保障、法律完善、服务精准”的配套体系;政策力度因势而动,确保政府在构建政策体系上的主体地位;政策重点以增进民生福祉的战略为规划,淡化直接经济补贴、强化应对低生育率的公共措施和社会福利。

接着,陆老师探索了中国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建构的着眼点。我国生育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包括四个维度:时间支持(例如延长婚假、产假)、服务支持(普惠型托育服务体系)、经济支持(提供育儿补贴)、以及制度支持(生育费用纳入医保范围)。而该支持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劳动力市场参与率、提高生育率以及促进生育友好的社会包容。为此,顶层设计需做到设置并明确各主体权责、重视婴幼儿照护服务、构建法律与政策体系、指定服务标准与课程指南、推动服务设施建立、保障配套服务与政策共同推进。而生育政策支持体系整体架构的具体设计内容包括持续有效的财政投入、丰富休假制度与津贴、健全托幼配套措施、保障女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紧接着,陆老师讨论了生育政策支持体系成功的关键。首先,应选择适当实际实施政策干预,坚持全国导向性与地方灵活性。其次,要营造文化包容,生育支持政策要突出“性别平等”、保障非婚生育权益,为多生育家庭提供系统支持,引导婚育观念转型。第三,采取组合式生育政策支持,形成全方位(生育津贴、产假与育儿支持相结合)、全周期支持。最后,政策需聚焦“保一孩、稳二孩”,避免“金字塔底座坍塌”,同时关注弱势群体(如农村与灵活就业者),构建“经济减负-服务增能-权利平等”三位一体支持体系,以应对超低生育率与现代化进程的长期挑战。
三、点评与讨论
报告结束后,鄢盛明老师点评了本场讲座的内容,指出有必要用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资料紧跟国家生育率变化的情况;基于国外生育政策分析提出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生育支持体系建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随后,在场师生就代际生育意愿差异、养老政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大学生如何平衡婚恋与学习时间、女性生育的身心成本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讲座在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字 | 吴语菲
新媒体编辑 | 赵新灏
摄影 | 林嗣鈞
审核 | 黄美龄 伍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