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下午15:00,“中国西南的宇宙观视野与人类学想象-苏梦林教授系列讲座”第一讲暨2024年秋季学期第五场外事系列讲座,于理科五号楼267会议室举行。
讲座主讲人Katherine Swancutt(苏梦林)是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社会人类学教授,讲座题目为“成为智者:西南地区的偶然性和学术远见”。本场讲座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老师主持。
讲座现场
王铭铭老师回顾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西南研究传统,如费孝通在鸡足山的研究、林耀华在20世纪40年代初在凉山的研究以及社会学系先辈们解放后参与的民族识别工作等。希望苏梦林教授及团队对诺苏(凉山彝族)的研究能够为我系西南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讲座伊始,苏梦林教授首先对系列讲座做简要介绍,今明两天的讲座是宇宙观视野项目的一部分,每一场讲座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的讨论将围绕成为智者(visionary)的过程,以及在中国西南地区,学者如何通过偶然发现和学术视野来塑造他们的视野(vision)。对智者的讨论涉及到如何塑造世界的问题,从人权到土地权,再到文化延续性和气候管理的公平性,这些议题常常与本土智慧的视野相结合。智者们正是通过这些本土智慧成为先驱。本场讲座主要关注诺苏本土学者,如何成为“隐藏的智者”,并推广他们基于本土智慧和历史情境的视野。
当今,这些隐藏的智者在诺苏群体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他们研究自己的社会,并产生广泛的作品,如学术书籍、文章、家族谱系、博物馆展览、民族志电影、诗歌编撰甚至音乐作品等。这些研究的兴起有其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政府的鼓励下,各少数民族的研究达到高潮。期间兴起的“诺苏文化”研究,主要关注彝族祭司的民族历史、仪式和万物有灵的宇宙观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研究也面临随时代变迁的压力。
苏梦林教授详细描述了本土学者如何使用民族历史、神话、自传和人类学方法来研究诺苏文化。这些学者,包括祭司和萨满,利用他们的“通感能力(extraordinary powers)”,产生引人注目的视野(vision),以及其他本土智慧和历史知识,并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其中最突出的视野即诺苏文化特有的守护灵。守护灵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守护灵不仅包括祖先灵,还包括与家庭、血统和特定动物有关的保护灵。守护灵能够以人们偶然发现的稀有和奇怪的事物或经历的形式出现,如偶然发现的古铜色鸡蛋或在山路上看到的亮晶晶的绿色小青蛙,这种罕见的体验被认为是与守护灵相遇的标志,使发现者感到自己与众不同。这些守护灵不仅是物理存在,也是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撑,它们被视为好兆头或某种预兆,新发现的守护灵经常被供奉在家中以保护家人。
苏梦林教授讲述了多个本土智者与守护灵相遇的过程,其中不乏一些荒谬的例证,而我们应当报以何种视角看待之则是问题的关键。她建议,揭示本土人民深藏(hidden)且多元化的视野,通常是理解他们所谓“本土性(indigenity)”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诺苏人中尤为明显,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深深植根于历史情境意识的各个层面,但这些层面只有在谈及守护灵的完整论述中才偶尔显现出来。关于守护灵的讨论唤起了隐秘的视野,并以动情的方式揭示了超越守护灵稀有而奇特形式的深层意义。这些讨论表明,诺苏世界的多元化视野是从人们的思想、语言、情感甚至实际行动的深处汲取而来的。关于守护灵的论述为诺苏的学者、祭司和普通人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调动个人视野,这些视野往往根植于其宗族和家族土地的历史之中。
在讲座的结语部分,苏梦林教授强调了对诺苏文化延续性的深层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与个人、历史和宇宙观紧密相连。她提出,文化延续性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传承,而是包含了对历史情境意识的复杂构建,这种意识是由智者的个人视角、研究发现、对守护灵等事物的体验等多方张力共同构成的。这些诺苏本土智者通过他们隐藏的视野,不仅保留了文化延续性,也为诺苏社区的未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就诺苏文化的历史延续性问题、守护灵的个人与社区实践、学者的角色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场师生还提出visionary还可以译为“眼通”,以便在中文语境下更好地展示出其与vision(视野)的联系。在近一个小时的提问与讨论后,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合照
图文 | 刘奕麟
新媒体编辑 | 蔡睿琳
审核 | 刘能 张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