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15:0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4年秋季学期第三期海外学者讲座在理科五号楼201室顺利举行。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以“变迁中的传统:对于中国的城市研究还是对于城市的中国研究”为题,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生项目主任、中华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傅强(Qiang Fu)担任主讲人。讲座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主持,邀请李建新、周皓、李婷、任强、巫锡炜、范新光等专家学者与谈。近百名校内外师生及访问学者线下参与了本次海外学者讲座,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讲座伊始,傅强老师从过度理论化、比较视角、跨学科研究、权力关系四个维度提出区分“对于中国的城市研究”和“对于城市的中国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基层治理的制度逻辑为案例,傅强老师首先阐述了中国的住房改革、土地财政、外汇改革、产权改革等制度安排。而后通过城市小区公民参与的定性与定量资料,讨论公民地域组织中的个人关系和参与行为,并借助路径分析方法,探究社区空间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
主讲人傅强老师在讲座过程中
基于一系列实证研究,傅强老师回到机制理论的层面,强调西方“对于中国的城市研究”主要分为参与维度和管理维度。相较而言,“对于城市的中国研究”更重要的是文化与历史路径依赖,应充分意识到中国城市治理的总体目标在于“稳定”的维度。
同时,西方“对于中国的城市研究”中的国家主导和市场主导的框架,没能充分描述或解释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转型,而“对于中国城市的研究”应关注到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士绅阶级及其职能。傅强老师以国家嵌入的士绅化(state-embedded gentrification)作为解释机制,关注其灵活性和伸缩性,并以广州士绅化的空间分化为例进行了解读。
此外,傅强老师提出,学界借用锦标赛模式、反向软预算约束等机制解释中国地方的自主性,并对国家权力合理性展开讨论。这种关系性权力观念表明,从类型学到机制研究的范式转移是必要的。

主讲人傅强老师在讲座过程中
最后,傅强老师总结了“对于中国的城市研究”和“对于城市的中国研究”两种研究范式的本质差异:两种范式的讨论反映了问题与主义的张力,也体现出研究作为目的还是手段的争议,同时彰显了比较和历史的视角以及批判的视角,即如何定位中国模式。因此,基于本土经验的理论有助于中国城市实践的机制解释,也有助于对人类城市发展与变迁的理解。
主持人陆杰华老师在讲座结束后点评
讲座结束后,李建新、周皓、李婷、任强、巫锡炜、范新光等专家学者从研究的本土化与超越本土化、城市变迁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情境原则、短期性与长期性问题、行动逻辑的解释力、理论讨论与经验理解的结合等方面点评了本次讲座。随后,在场师生与傅强老师就讲座内容展开交流,讨论问题主要包括研究问题的聚焦性、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社会形态的差异化影响、城市功能品质和活力的激发等。

在近半个小时的热烈探讨后,本场海外学者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 | 谷俞辰
新媒体编辑 | 伍一凡
摄影 | 谷俞辰
审核 | 陆杰华 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