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合作 > 国际交流大事记

海外学者讲座 | 从向死而生到生生不息:社会学研究的现象学基础

2024111219:0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4年秋季学期第期海外学者讲座在理科五号楼201室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以“从向死而生到生生不息:社会学研究的现象学基础”为题,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生项目主任中华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傅强(Qiang Fu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陆杰华老师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长聘副教授张春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张文娟、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朱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莉以及近百名校内外师生线下参与了本次海外学者讲座,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一群人坐在桌子前
描述已自动生成

 

讲座伊始,陆杰华老师对傅强副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傅强老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城市与社区、社会互动、社会资本、计算社会学等,作为加拿大社会学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司库,曾在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等世界知名期刊发表研究

 

傅强老师首先总结了当下社会学研究存在的困境,即如何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整体、从变化到规律。通过回溯柏拉图的“洞穴人”比喻、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考以及笛卡尔对存在的理解,傅老师引出了胡塞尔对世界本质的讨论。

胡塞尔指出,欧洲出现了科学主义的危机,但科学方法并不是解释世界的唯一路径。傅老师认为,胡塞尔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实证社会学和反身社会学的分支差异,后者在中国学界的代表包括对北京“浙江村”和大河移民上访的研究等。

 

 

而后,傅强老师从三个维度讨论了现象学对社会学的借鉴意义。

一是意向性的维度。傅强老师提出,在现象学的观点中,人的任何思维都具有指向性和开放性。不过,由于意向质和意向质料组合的差异性,意向对象可能是人为建构的虚假,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信以为真的“真”。傅老师以社会学研究中的“信任”问题为例,说明了信任研究的对象其实是“值得被信任”(trustworthiness),而不是“信任”(trust)本身。

 

 

二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傅强老师指出,社会学研究与具体的空间和环境相联,但很多社会学概念存在脱离具体背景的风险。而现象学以片段和元素处理个体和整体的关系,并区分了符号式、想象式/图片式、感受式三种不同层次的给予性。傅老师特别强调,给予性(证据)有强弱之分,但主体间性的验证和纠正机制不会出现错误。在这一层面上,定量和质性方法不存在根本区别,关键在于哪种能提供更强的证据,使得某种解释机制成为可能。

 

 

三是时间的维度。在现象学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being)和此在(dasein),后者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带有时间性。海德格尔还区分了客观时间、主观时间、内时间三种时间,其中,内时间回到了感受自身的主体性,突破了时间性的限制。傅老师认为,意向性可以主动或自动地捕捉时间性,因果关系也内涵着时间维度,并据此讨论了人口学中的生命历程视角,包括生命事件的发生顺序、队列效应等。

 

 

讲座结束后,李建新教授和张文娟教授围绕人口学领域的应用点评了本次讲座内容,并就本体论与方法论、反身性和科学主义等问题,与傅强老师进行探讨。

随后,在场师生就本次讲座内容展开交流,讨论问题主要包括如何从现象学角度理解个人与种群的生存意义、老龄文明和老龄文化的区别、老龄化与现象学存在哲学的关系、以现象学理论和方法处理时间性的必要性等问题。

 

一群人坐在桌子前
描述已自动生成

 

在半个小时的热烈探讨后,本场海外学者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 | 谷俞辰

新媒体编辑 | 赵新灏

摄影 | 谷俞辰

审核 | 李思雨 伍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