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座简介
2024年11月1日周五晚19:0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4年秋季学期第三场外事系列讲座在理科5号楼201室顺利举行。
本次报告会由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圣彼得堡校区、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管理系副教授柳德米拉·维塞洛娃(Liudmila Veselova)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刘能教授主持。米拉副教授以“Labor market redesign: Main tendenc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labor markets of Russia and China”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数十名校内外师生及访问学者线下参与了本次报告会,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二、 讲座纪要
讲座伊始,刘能老师首先对米拉副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其学术背景、研究方向以及讲座主题。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俄罗斯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两国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问题展开。
第一部分,米拉副教授介绍了当前俄罗斯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趋势。
自2022年起,诸多因素阻碍了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与复苏,包含技术的受限、本土产品的需求疲软与劳动力的短缺,它们严重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转型进程。目前俄罗斯的失业率已经保持在历史的低位,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目前不容乐观的人口情况,人们倾向于通过工作为自己致富、生育意愿低落;二是大量男性公民应召前往军队和军工厂;三是俄罗斯的移民问题。因此,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以极快的速度吸收寻求工作的劳动者,各个地区都没有剩余的空闲劳动力。
她接着介绍了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从2010年开始,特别是从后疫情时期至今,外国人寻求工作变得愈加困难。中国劳动力市场在疫情之后的变化即是国际专家的外移、中国企业开始用本地人员替换外国员工、外国员工薪资的本地化与国内城市廉价劳动力短缺、失业人数增加。在2022年俄罗斯劳动力市场中,不想降低工资期望的俄罗斯人数量已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几乎50%的人不打算就工资水平向雇主让步,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严重的人员短缺。
第二部分,米拉副教授讲述了俄罗斯和中国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
如今,高等教育的转型过程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指标之一,也是“软实力”的主要来源。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国家都在寻求经济增长、推动教育项目的发展并培养高素质人才。但实际上,二者依旧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其原因是俄罗斯和中国都借鉴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寻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扩大国家影响力,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优质人才。而大学教育课程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实际上存在着差距,加之高薪工作的短缺,大学毕业生在国内很难找到工作。
中国的大学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自1998年开始,中国不断增加的大学生数量与高等教育的盛行导致大学教育质量开始下降,而中国毕业生和俄罗斯毕业生一样都并不准备从事低薪工作。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毕业生大量积压以待就业。而高校教学与就业实践的脱节,也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的严重不平衡。
她分析,中国和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状况如此相似,是因为两个国家有着非常相似的劳动力供需矛盾与相似的教育体系,且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着严重的割裂,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所需的能力。
第三部分,米拉副教授探讨了俄罗斯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问题。
数据指出,近年来全球劳动力市场性别差距逐步缩小。在亚洲国家中,中国的职业女性比例最高,达到67%,与俄罗斯的情况相当。但与此同时,俄罗斯与中国的女性失业率也处于高位。新冠疫情导致儿童保育措施、学校等机构关闭,致使女性需要从事大量照护工作,失业率显著上升。另一方面,尽管女性担任领导职位的比例增加,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政治领域以及工程制造业中依旧处于劣势。
她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市场性别失衡持续存在的原因,在于家庭对女性就业的不支持、繁重的家务与育儿负担、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对女性教育的关注度不足。也因此,尽管中国与俄罗斯都处于现代化进程中,但女性仍然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 点评与讨论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刘能老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他指出,中国和俄罗斯在劳动力市场上相似的性别差距引人深思。
随后,在场师生就不同国家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距、如何缩小大学教育和实际就业之间的断裂等问题展开精彩的交流。
在近半个小时的热烈探讨后,本场外事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 | 李军
新媒体编辑 | 赵新灏
摄影 | 赵新灏 谭雅琪
审核 | 刘能 李思雨 伍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