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合作 > 国际交流大事记

海外学者讲座 | Framing Refugees: How the admission of refugees is debated in six countries across the world

一、讲座简介

2024910190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4秋季学期第一期海外学者讲座在理科五号楼201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以“Framing Refugees: How the admission of refugees is debated in six countries across the world”为题,柏林自由大学荣休教授、社会调查中心主任尤尔根·格哈茨(Jürgen Gerhards担任主讲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刘能教授主持。

 

男人站在门前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主讲人格茨教授同主持人刘能教授在讲座前亲切交谈

 

会议室里的人们
描述已自动生成

讲座现

 

二、讲座纪要

讲座伊始,刘能老师对格哈茨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格哈茨教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格哈茨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情感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社会性的不平等、欧盟的社会整合等,著有《社会阶级与跨国人力资本》《一种公共霸权的生产:对德国和美国新闻媒体中人文基因观的考察》等20多部专著和200多篇文章。格哈茨教授曾多次到访北京大学,本次特地选择到访社会学系,分享自己研究团队最新成果。

 

男人站在房间里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主持人刘能老师

 

格哈茨教授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和核心问题。就难民问题而言,即使国际法体系中内蕴着民族国家主权和个体权利的潜在张力,但保障难民的基本权利是国际社会的通行规范,《日内瓦公约》中的不驱离(non-refoulement)和非歧视(non-discrimination)两大原则正是前者之体现。但是不同国家针对不同原籍国的难民所制定的政策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由此,格哈茨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我们如何理解不同国家在难民准入政策方面的显著差异?

接着,格哈茨教授介绍了本研究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并根据前者对不同国家的难民政策展开案例分析。格哈茨教授及其团队选择了智利、德国、波兰、新加坡、土耳其、乌干达六国通过对前述国家及其政党之难民政策的质性话语分析,以及对专家和政客的补充访谈,提出作为框架(frame)的阐释图式(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s)和文化脚本(cultural repertoires)形塑了我群的国族认同对难民的他群想象,继而影响不同国家和政党的难民政策话语及其执行效果。在话语分析的操作化方面,格哈茨教授及其团队根据难民的人力资本、特定历史事件、原籍国和庇护国主流社会(host society)之间文化关系等特征,提出经济、文化、法律、道德、安全性、国际状况六个维度的分析框架。

 

桌子上有男人的照片上写着字
描述已自动生成

主讲人格哈茨教授在讲座过程中

 

格哈茨教授具体分析了土耳其、新加坡和波兰等国的难民政策主张。在土耳其内部,执政正义与发展党出于奥斯帝国的历史记忆和伊斯兰教信仰,将叙利亚难民视为我群的一部分,从而支持对前者开放国境边界。在野的共和人民党出于国民权利和安全保障的立场反对执政党的难民政策。在新加坡,后殖民的历史经纬和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使政府严格关注外国移民的人力资本,由此政府严格拒绝接收难民。在波兰,围绕欧盟对叙利亚难民的额外搬迁计划,政府考虑到难民的宗教差异和犯罪威胁,以及欧洲强权瓜分波兰主权的历史创伤,做出拒绝参与欧盟计划的政治决策。格哈茨教授最后总结,难民政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特定文化脚本的政治行动者如何将“难民”(refugees)概念框架化,这种视角不仅有助于理解国家间难民政策的异质性,也有助于理解同一国家内部难民政策的变动和反复。

 

三、点评与讨论

 

许多人在房间里
描述已自动生成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刘能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与点评。随后,在场师生不同原籍国和庇护国间关系对难民政策的作用效应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脚本二者对难民政策的影响强弱质性话语分析方法的客观性题进行交流。在轻松愉快、友好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场海外学者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 | 伍一凡

新媒体编辑 | 伍一凡

摄影 | 刘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