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23 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石河子大学法学院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协办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边疆治理体系研究”论坛在北京大学理科五号楼 201室顺利召开。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周飞舟主持,他介绍了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并欢迎与会嘉宾的到来。
周飞舟老师致辞
在致辞环节,周飞舟介绍了三校合作的缘起。他指出,当下的民族研究应将边疆治理与城乡发展等议题结合起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何雪松结合华东理工大学的对口支援实践,指出内地与边疆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表示大力支持与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的合作。
何雪松老师致辞
致辞结束后,全体参会学者合影留念。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上午第一场的讨论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何雪松主持。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王天夫首先发言,题目是《数字时代边疆社会治理的思考》。边疆社会具有距离内地远、地广人稀、资源分布不均衡、地方特色的公共事务等特点。数字时代的边疆社会治理应提升信息传播的容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动员、精准提供服务,同时防范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
王天夫老师发言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孙秀林做了题为《赵全小传:16 世纪的边疆社会与生活》的发言。隆庆和议中的明廷和蒙古官员多次提及赵全这一人物,他具有白莲教徒、逃人、带路党、文明传播者等身份。历史人物的社会学书写,开拓了社会史、文明与国家共同体建设的思路,对现代边疆治理也有所启发。
孙秀林老师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袁剑报告了他的研究《边疆治理的实践之维: 清代边疆区域间关系的历史传统与当代价值》。清廷对边疆地区的一系列制度设计与治理实践,巩固了基于地缘与人群基础的“统一环”结构,以及“天下统一”的观念逻辑。历史场景和当代地缘情景的关联和相似,为边疆治理的现实处境提供典范。
袁剑老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室主任、研究员陈建樾做了题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的发言。新中国民族政策话语体系的建立,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多民族国家历史脉络的再建构。1951年少数民族贸易、卫生、教育“三个会议”,都以“解除边疆民族的痛苦”为目标。此后的民族政策大检查,旨在清算“两种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残余。1954年,民族政策话语体系正式入宪。新时代的边疆治理更需回顾民族政策话语的“变与不变”。
陈建樾老师发言
短暂休息过后,上午第二场讨论开始,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主持。
李建新老师主持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何雪松做了题为《举国体制下的结对发展》的方言。作为举国体制,“结对”在中央层面体现为转移支付、政策倾斜和干部交流,在地方政府之间则有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等形式。结合具体的社区治理和社工站案例,何老师指出结对发展的三个层次——制度牵引、技术输出、情感粘连。结对发展既是共享共富的民族团结机制,又是新发展社会学的动力机制。
何雪松老师发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王娟报告了她的研究,题为《胡焕庸线以西的农业现代化》。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农业条件有限,不具备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密化”特征,但成为了中国夏秋季节蔬菜的主要产区。这种模式打破了农业发展的刻板印象,并为边疆地区发展在地的新体制提供现实根据。
王娟老师发言
石河子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石河子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成员叶小琴带来的研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兵团精神量化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应用研究》。兵团精神传承的困境在于其抽象性,在量化指标体系时应综合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在实践群体和重点应用场所方面也应多元化。
叶小琴老师发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张哲做了题为《少数民族异地办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以内地新疆高中班为例》的发言。他发现内地新疆班学生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呈正相关,并且族群之间的认同情况无显著差异。新世纪至今,内高班维吾尔族学生的经历了相对世俗化的族群认同、以宗教保守主义为内核的族群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相协调的三阶段变化。
张哲老师发言
第二场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对上午发言的八位学者的研究进行热烈讨论。


下午的讨论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娟主持。
王娟老师主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李建新做了题为《陆地边疆地区的人口特征及社会治理》的发言。陆地边疆地区的人口特征是负增长、老龄化、性别比失衡、流动人口多,带来发展隐患和安全风险。因此,陆边地区的人口治理应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家庭支持的政策体系,并健全周边安全工作的协调机制。
李建新老师发言
石河子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石河子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成员赵敏报告的内容是《南疆兵团跨省固边稳疆人口流动融居的现状与特点》,调查背景基于跨省固边稳疆的搬迁安置社区,描述了其人口流动融居的经济、行为适应、身份认同、居留意愿状况,并分析了融居意愿的影响因素。
赵敏老师发言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石河子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副主任曲荣成做了题为《南疆农村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困境与思路》的发言。民族互嵌的社会结构有其自组织、自演进的形成机理,需要在地理空间隔离、语言交流障碍、人口结构失调、极端宗教控制等方面协同发力。
曲荣成老师发言
最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段文杰带来了题为《基层治理效能的概念化:系统综述与主题分析》的发言。借鉴界面治理的视角,段老师在界面、内部结构、功能与目标、外部环境四个层面分析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概念化含义。强化界面功能与目标、优化界面内部结构、强化环境适应、构建多层级治理界面,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实现途径。
段文杰老师发言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参会同学与老师围绕边疆人口融居、边疆建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周飞舟总结发言,并展望明年继续举办下一届论坛。
文案 | 耿儒川 伍一凡
新媒体编辑 | 吴晓筱
审核 | 黄美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