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省际流动人口
5月27日中午12:1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2年春季学期第二期午间学术报告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举行。本次报告会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皓教授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周飞舟教授主持。周皓老师以“稳定与发展:21世纪的中国省际流动人口”为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报告会共计约五百余位全国各高校师生参加,现场气氛活泼、讨论热烈。
讲座伊始,周皓老师讨论了基础的统计定义问题。他首先介绍了关于流动人口的多种界定标准:“出生地标准”、“五年前常住地标准”、“最近一次迁移标准”,指出流动人口有“存量”与“流量”的区别。然后,他展示了全国人口普查表中关于“流动”的统计口径变化,从五普时询问“何时来本乡镇街道居住”,转变为六普和七普询问“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这种变化意味着研究中需要重视“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及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周皓老师提出,以“五年前常住地”为标准的流动人口样本存在着混合属性,即样本混合了“户在人在”的迁移(和返迁)人口和“人在户不在”的流动人口,但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有着完全不同的选择过程和机制,相关研究需要注意区分。
面对中国二十一世纪以来高速度、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浪潮,周皓老师从总体发展趋势、省际流动人口的结构、省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等三个方面,为大家揭示出了我国人口流动呈现的模式稳定性和新发展。
2010年到2020年,粗流动率由16.53%攀升到26.62%,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1人处于流动状态,这说明中国人口流动更加趋向活跃,且绝对规模陡增。但自五普以来各类别流动人口之间的比例分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总体模式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四为主”特点:
我国的人口迁移流动主要形式仍是就近迁移与流动;“省内-省际”流动人口六四开的分布模式同样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流动人口的城乡来源分布中,2020年我国乡城流动人口比例为66.26%,说明流动方向仍以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为主(但可能存在低估的可能)。最后,就流入地选择而言,七普中所有省际流动人口中流入东部地区的比例为73.54%,反映出东部地区仍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入地。
在展示完总体发展趋势后,通过省内和省际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比、年龄别流动率以及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等指标,周皓老师指出了一些关于流动人口结构的发现,比如在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省际流动人口中,女性占总人口的比例要高于男性,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女性的流动率相对更强,还是更愿意接受美好生活尚需要更多探讨;如果关注年龄别流动率,则会发现15-20岁这一低年龄段流动人口的规模增加,展现出了我国青少年群体流动强度的增加,这背后潜藏着青少年发展问题的隐忧。
为了探究省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模式,周皓老师还历时比较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流入率、流出率及省际迁移选择指数,结果发现在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结合作用下,高迁移选择指数基本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且“三大迁移圈+一个副圈”的空间分布模式基本保持稳定。
最后,周皓老师以“稳定中的发展”为题展开总结与讨论,主要从年龄别流动率的变化、空间分布和教育结构等维度点出了人口流动的新发展与新变化,并指出了诸如普查表的设计、出生地信息的深入开发、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在城市体系中的分布等几个有待未来研究的问题。
基于上述发现,周皓老师强调了自己所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包括与流动人口的未来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以及未来的城市化道路选择;流动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在当前极低生育率的条件下,未来我国人口迁移流的持续如何可能;在户籍制度改革深化阶段,如何强化政策引导作用。
主持人周飞舟教授
讲座尾声,主持人周飞舟老师简短总结了讲座内容,他认为周皓老师的研究体现出对人口研究的强烈关怀,不仅指出了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提出了对未来问题的思考,可以从中感受到强大的现实研究动力。随后周飞舟老师主持了现场提问环节,在近半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后,本场午间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文字|姜凤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