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旨昂(1911-1970),又名蒋青立,1911年出生于河北丰润县。在杭州读小学,在北平汇文中学完成初中和高中学业,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学习社会学。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蒋先生在学校开办的清河实验区担任社会服务股股长,负责儿童、妇女、社会教育工作,这是他从事农村社会调查和社会工作研究的开端。卢家村当时隶属于河北省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距离清河实验区很近,故而蒋旨昂先生有机会对其进行为期长达1年的实地调查,并据此完成了调查报告《卢家村》。该文后刊载于1934年出版的《社会学界》第8卷。
1935年夏天,蒋旨昂先生从燕京大学毕业,赴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留学,主修社会学,1937年获得文科硕士学位,在游历了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苏联等国后,于当年冬天回到国内。
此时国内战事已起,蒋先生在后方从事教学工作。他担任设在贵州的乡政学院讲师,兼任定番县政府的收发和三区区长。“乡政学院”由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协合医学院与平教会合组的“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实习区”改组而成。1938年,该会因抗战南迁到贵州,将定番县作为该会的试验区。1940年,乡政学院由贵州迁到重庆北碚,改组为“乡村建设研究所”,蒋先生在研究所中继续研究工作。该所在1941年,并入乡村建设育才院。1941年,蒋旨昂先生任华西协合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开始对“社区政治”进行研究。在成都,蒋先生组织了金陵女子学院、齐鲁大学、金陵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学生参加社会事业调查。1940年至1941年间,蒋先生在重庆选择了两个乡,对它们进行研究和比较,据此完成了《战时的乡村社区政治》一书。该书以功能分析的视角研究中国的地方政治,首次以实地调查为基础,阐明地方政治与社区的关系,这是蒋先生“社区政治”研究的重要成果,于194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三等奖。此外,蒋先生还出任了华西大学社会学系所成立的华西社工学会总干事,并前赴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考察农村社会、乡村建设、社会政策、社会实务等系列工作。
在华西协合大学任教期间,蒋旨昂先生积极参与边疆研究。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派出研究人员到边疆进行实地考察,或收集材料、文物,多次举办边疆文物展览,并写成调查报告或论文、专著发表。1943年1月12日至3月16日,蒋先生和李安宅的夫人于式玉一起被派赴西康省黑水地区进行考察。黑水虽属于理县,但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历经两个月的艰辛,蒋旨昂先生收获了大量一手资料,回来后写成《黑水社区政治》,发表在《边政公论》1943年12月第2卷第2期上。
在华西协合大学任教的近10年时间中,蒋旨昂先生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研究。1946年,蒋旨昂先生编著的社会工作教材《社会工作导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作剖析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涵盖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各个领域,既注重国外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又注意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先进社工理念和本土化经验对接。
1950年1月,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华西協合大学实行军管监督,帮助学校建立新秩序,蒋旨昂先生被推为华西大学教职员联合会主席。次年,华西協合大学被收归国有,蒋旨昂先生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52年高等院系大调整,社会工作、人口统计等专业被砍掉,华西大学也由原先的综合性大学变成了高等医学院校,并更名为四川医学院。同时,华西大学的外语教研组以俄语为主,英文老师不足,蒋旨昂先生在任华西大学教务长和教职员联合会主席之外,改做编外的英文教师。
蒋旨昂先生曾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川西地区第一届特邀人民代表、成都市政协常委。1956年,蒋旨昂先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四川医学院支部委员。1956年春夏之交,蒋先生作为四川省仅有的两名特邀代表之一,前赴北京参加最高国务会议。1957年,蒋旨昂先生列席了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
1966年夏文革一开始,曹钟樑,陈文贵,蒋旨昂,陈志潜等四人被定为华西坝的四大反动学术权威。蒋先生因长期从事人口调查和主持边疆研究所被批为美帝特务。1968年冬蒋先生的身体越来越差,1970年3月8日蒋旨昂在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逝世,享年58岁。
上世纪80年代初,蒋旨昂先生的平反大会和追悼大会在四川医学院举行,蒋先生正式被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