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经(1903-1967),字怀民,广东文昌县(现属海南省)人。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后留学德国和美国,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岭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曾任岭南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校长、广州暨南大学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
陈序经在毕生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尤其重视文化研究,提倡在中国创立“文化学”。1933年,陈序经于《中国文化之出路》一文中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全国引发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战。
1932年,广州举办教育会议提出应停办减办文法科及多设职业学校,并受到中山大学及岭南大学校长的支持。陈序经发表《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一文提出异议,认为大学的教育目的在于求知,而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应用,因此不能单纯依靠职业教育而舍弃大学教育。1947年,时任北大校长胡适提出应在十年内由政府培植五到十所成绩最好的高校,并且反对当时的留学政策。而陈序经则在同年发表《与胡适之先生论教育》一文,认为胡适建议中由政府培植当时中国成绩最好的高校不可取,应该注意其他教育后进地区的大学教育,而且不应该反对留学政策,学术对外交流才能促进本国的大学教育进一步发展。
在社会学方面,陈序经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对农村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他对闽、粤、桂的船家疍民和东南亚各国华侨进行过较多的调查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序经发表《乡村建设运动的将来》及《乡村建设的途径》等文章,认为乡村建设应该以工业为前提,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批评乡村建设运动中以农立国的理论。1946年发表的《疍民的研究》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疍民问题的专著。陈序经利用大量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对疍民的起源、地理分布、人口、职业教育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究。1949年,陈序经发表《社会学的起源》一书,书内对社会学史进行了详实的梳理。陈序经对疍民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关注,1957年,他还发表《华南水上居民需要特别加以照顾》一文,向政府照顾疍民的建议。
对东南亚史、华侨史的研究是陈序经研究成果的另一重要部分。抗战爆发后,暹罗(泰国)开始向日本靠拢并宣扬“泛泰主义”,意图图谋我国西南省份。陈序经于1939年底出版《暹罗与中国》一书,书中将中国与暹罗的历史交往进行梳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序经也撰写多篇关注东南亚华侨及揭露日本在中南半岛侵略扩张野心的文章,如《越南与日本》、《论救济华侨》等等,对时局进行了独到的分析。抗战胜利后,陈序经也关注到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与东南亚华侨的处境问题,因此其写作《南洋与中国》、《越南问题》等著作,一方面分析东南亚各国的民族独立形势,另一方面则建议中国当局应尽快设立处理东南亚事务及救济华侨的专门机构,帮助华侨经济、教育的恢复发展。新中国建国后,陈序经集中精力开展东南亚古国历史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专著,填补了我国东南亚古代史研究的空白。
陈序经一生著作等身,除上述著作外还主要有《中国文化史略》、《文化学概观》、《匈奴史稿》等。其中,《匈奴史稿》是陈序经教授的遗著。陈序经自留学德国期间,就留心国外匈奴史的研究进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公务之余抽暇写出计80万字的《匈奴史稿》,60年代初期又对其中第一、二章作了些补充,未遑对全稿进行整理修订,即于1967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