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史 > 学人传略

许地山

许地山(1894-1941),台湾台南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学者。名赞笔名落华生,字地山,以字行。许地山出生未久,即逢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其父因率军抗日遭到通缉,全家内迁,寄籍福建龙溪。青少年时期,他漂泊无定,辗转于广东、福建、缅甸等地。1917年,许地山入学通州协和大学(1919年通州协和大学与汇文大学合并后,燕京大学正式成立),主修社会学与教育学;1920年从燕京大学文学院毕业,成为燕大首届毕业生。1921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茅盾)、郑振铎等人联合发起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以《命命鸟》、《空山灵雨》等作品蜚声文坛。

燕大毕业后,许地山于1923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两载有余,在牛津大学师从英国人类学家马雷特(R.R.Marett,阅读了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G.Frazer)的诸多著作。留学归来后,许地山先后执教于燕京大学文学院、宗教学院,主要从事宗教学、民俗学、社会人类学、印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1935年,许地山得胡适推荐前往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任院长,致力于学科与课程改革,于香港各项文化工作和抗战救国事业投入极大精力,直至寿终。终其一生,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偏好、学术研究旨趣与社会活动皆贯彻平民视角,关注社会变迁中百姓的日常生活、心态与伦理,其中倾注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作为中国比较宗教学、民俗学、社会人类学等学科的先驱者,许地山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授课、译介与著述等学术活动,在中国引入了英、美社会人类学(主要是英国古典人类学)、宗教学与民俗学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培养了一批社会学、人类学学者,并结合中国国情开展了具体的社会人类学研究,推动了中国民俗学本土化,其中隐含着提升平民生活处境与精神的设想。

许地山致力于引入国外社会学学说与研究成果,并以之为借镜,讨论其时中国的重要社会议题,如妇女问题、教育问题、乡村建设、民俗调查等。早在1920年,许地山就在《新社会》旬刊上发表《社会科学底研究法》、《十九世纪两大社会学家底女子观》等文章,负责社会学说的介绍。1927年在《社会学界》(第1卷)发表《现行婚制之错误及男女关系之将来》,探讨婚姻与社会的关系。1928年夏,许地山校阅了李安所译的《两性社会学》(马林诺夫斯基著)。1931年,李安译述《交感巫术的心理学》(弗雷泽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许地山亦为本书作校订。1935年,许地山所作《礼俗调查与乡村建设》、《祠堂庙宇与民间生活》等文先后刊登于《北平晨报·社会研究》,拟与江绍原、陶希圣、黄石(黄华节)等人合著《中国礼俗史》,未果。抗日战争时期,许地山写作了专著《扶箕迷信底研究》,通过考证百余则扶箕案例,系统梳理了扶箕占卜的起源脉络、仪式形态与社会功能,将扶箕现象视作一种有关人类心灵的知识,并暗含对抗战时期部分国人的迷信、侥幸心理和运气思想的批判,强调知识理性的重要性。

许地山关注宗教与社会习俗的演进,在燕大宗教学院1927年的一次教授会议中指出我们应当研究社会人类学,比如原始民族的宗教与社会生活,因为这些在中国有一流的材料。该年秋季学期以降,他在燕大社会学及社会服务系开设社会原始与社会演化社会人类学方法论原始社会原始宗教等课程。1929年又开设社会人类学详论1930年之后,许地山在历史系先后开设民俗学与历史中国民众社会史。同年,许地山在北京大学发表关于民俗学的演讲,时在辅仁中学读书的岑家梧听讲后渐与许地山相识,受其指引,对民俗学、人类学有了初步认识,后来也成长为中国民族学者和民俗学者。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40年毕业生李荣贞曾在学士学位论文《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中追忆说:“1937年之前,社会学派先有许地山燕京大学讲授中国礼俗史,继之者则有吴文藻先生,黄石先生。

在社会人类学与民俗学的研究取径上,许地山同时看重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二者。19288月中旬-9月,他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吴高梓、边燮清,在福州万寿桥附近和三县一带调查当地蜑民的生活。此外,许地山于民俗、宗教、音乐、语言文字、建筑古迹、金石甲骨、图像服饰等领域皆有涉猎,其博闻强记且不避零碎的治学特点,向为时人所称述。1932年,与吴文藻、黄石、江绍原、李安宅等在天津《大公报》上共同发起编纂《野蛮生活史》的倡议,称我们相信一本野蛮史的益处,要比十本文明史来得大。而《扶箕迷信底研究》的写作同样征引了大量笔记材料。

与其习俗研究相呼应的是,许地山的小说创作,如《解放者》、《春桃》、《玉官》等作品,既展现了对于习俗被外来力量强硬打断或更改的隐忧,也同时试图从习俗中找到更新社会秩序的着力点,重视朝向理性现实自然演进的习俗,强调习俗应与社会环境、民族特性相协调,要对固有礼俗加以新的阐释,使它们合乎新的生活。许地山对习俗及习俗所映现的历史之关切,与他对中华民族之伦理结构、审美追求的判断息息相关,如许地山所言:这写生因果的好尚是中华文学的文心,是纵的,是亲子的,所以最易抽出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头脑是历史的,所以善用这种才能来描写一切的事故。

1940年,许地山在《大公报》上发表题为《国粹与国学》的学术论文,阐述其对国学本质、汉字改革及文化传承的见解。19418月,许地山病逝于香港。有挽联云:东土传经,北方学者;西洋访道,南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