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庆 · 家书

梁萌 | 十一年受教,永远的母系

系友简介

梁萌,女,1999年至2003年、2003年至2006年、2010年至2014年分别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佟新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社会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等。

 

十一年受教,永远的母系

梁萌

今年夏天收到老同学田耕的邀约,希望我能为系庆四十周年写一点文字,能为系里做点事我当然很高兴呀,于是一口答应下来。不过也许田耕已经不记得了,这不是他第一次和我约稿了。上一次还是2001年的事,那时候系里的学生会为李猛老师参选十佳教师应援,我也不清楚大家为什么会找到当时沉默寡言的我来为拉票环节写演讲稿并公开演讲。当然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啦,老师顺利当选。不过今天回想起来,如果彼时换一位更活泼的同学演讲,老师的票数还能更高些吧,哈哈。

随着再次收到老同学的邀约,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社会学系十一年求学之路如电影般一幕一幕缓缓浮现,我自己也才忽然意识到:哇,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

我们这一班是1999年秋季入学的,刚好错过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当时还很遗憾。所以我们这一届是百周年校庆后入学的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入学第一年需要住在遥远又偏僻的昌平园的学生。当时,这一段相对封闭而又单纯的大一时光也被我们戏称为高四。因为与外界接触的不多,大家都保持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班里学习氛围浓厚,园子不大人也不多,同学们朝夕相处也很快就熟络了起来,相比较现在大一新生一入学就汇入燕园的茫茫人海,这是在昌平园为数不多的优点了吧。

当然,当时我们班还有另一个特点是大家基本上都是调剂过来的,好像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同学(好像其中就有田耕)是第一志愿考入的。其他的同学应该大多与我情况相似,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压根不知道社会学是何物,只是按照自己朴素的价值观选择了一个更为人们所熟知的专业——法律。不过,法律作为当时的大热专业,只有各省的状元才能被录取,于是选择服从调剂的我,就被调剂到了一个完全未知的专业——社会学。

所以入学的时候,大家应该都是既怀着能够上北大的兴奋与骄傲又掺杂着对社会学的疑虑而走进校园的吧。系里的老师们想必也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在第一年的入学教育和课程安排上应该是很下了一些功夫。在这些环节里我印象最为深刻也最为感动的是《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王思斌老师通过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安排给到了我们这些懵懂踌躇的少年们满满的鼓励。老师在这门课的最后布置了一个访谈或观察家乡身边人与事并撰写成文的作业,相信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很认真的完成了,但是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调研能力,想必作业的质量未必能如人意,但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作业交上去以后,王老师的反馈不仅有数字的分数,还把每份作业返回给大家并在后面附上了手写评语,我们班有四十多人,即便当时我自己还没有日后任教的经验,也觉得老师的这一举措应该非常辛苦。而老师的评语则更加抚慰了我们当时忐忑而又纠结的心绪。也许这在老师那里不过是多年来的常规操作,但是对于一个习惯于应试教育而对大学专业和学习生活手足无措的我来说却是非常珍贵也非常有力量的肯定与支持。所以,我将这份纸质手写评语一直珍藏至今,现在借这次机会和大家分享,也一并感谢老师们一路走来的扶持与栽培。

 

图片

 

一年以后,我们如愿回到了美丽且永远热闹的燕园,相比较来说,和老师们接触的机会也多了起来,也是从这时起,我们开始有机会参加系里老师们的各类田野调查,记得第一次参加访谈就是跟着杨善华老师、王汉生老师一起去了后海的居民区,作为初出茅庐的本科萌新,那次我们只是过程中的陪同角色,也同时深深被老师们的访谈功底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访谈结束杨老师还请我们在后海的烤肉季美餐了一顿,那应该是当时我入学以来吃过的最高级的馆子啦,嘿嘿。没想到的是,回到学校以后,老师们还是没放过我们,竟然召集我们一起参与了他们的项目讨论,并热情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观察和观点,无论具体内容是什么,老师们都非常认真地与我们讨论和分析,鼓励我们看到社会当中的人、理解他们的生活并从中得出自己专业的观点。也正是从那时起,在我心里,社会学才从一个字面意义上的专业开始变成一个有温度可亲近的专业。

当然这些课程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在学业上的,也在很大程度上锚定了我自己生活的轨迹。当时系里有一个传说,就是上佟新老师的社会性别课程和杨善华老师的家庭社会学课程更加有利于日后的家庭幸福,于是我不仅自己选了这两门课,还带着男朋友也是现在的先生一起去上课,并且印象里两个人大多数时间还光明正大地坐在第一排,估计老师们当时看到如此景象心里也应该非常迷惑吧。这两门课的最终成绩我现在已经毫无印象了,但现在想来,带着浪漫爱的光环去听剖析和解构爱情和婚姻本质的课程,这两件张力如此巨大的事情能都在那时候就被自己消化,可见在复杂情况下进行判断和获得平静、幸福的情感能力已经得到锻炼,果真为日后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基础。

此后,随着课程的丰富我们接触到了系里更多的老师,当时系里佟新、刘爱玉等几位老师的与社会性别和劳动相关的课程及讨论深深吸引了我,也许这些议题能够呼应到我选专业时朴素的正义的价值观吧,所以我逐渐确定了自己想要继续深造并以劳动和性别作为核心关注点的研究志趣。

于是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我都是跟随佟新老师做有关劳动和性别的研究,在这十几年的从师过程中,在老师那里不仅得到了社会学从业的基础能力,更源源不断地在做人和做事方面获得提点和启发,也得以在进入社会、进入职场、进入婚姻等复杂多变的场域中面对挑战、变故、求而不得并最终确认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之后,能够接受现实并怀揣向往和热情努力前行,最终也选择在高校任职,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和教育者。虽然作为青椒的压力越来越大,但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学得老师功底的一二,即便自己资质平平、所学有限,仍然能够一直如微弱但恒久的烛光,照亮自己也温暖同在这一路上前行的同仁与后辈学生。以此,贺母系恢复重建四十周年,谢恩师们多年教诲,也与同学们共勉,并在今后的日子里自省。

 

文字编辑:王迪

推送编辑:李金瑶、毛美琦

审核: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