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庆 · 家书

蔡澍 | 放羊班的春天

系友简介

蔡澍,2006届北大社会学系本科毕业,后获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学位。现任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城乡人口流动、贫困问题、农村金融等。

 

图片

 

放羊班的春天

蔡澍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到开学季。二十年前,差不多这个时候,我从北大南门走进种满槐树的林荫大道,开启了本科四年的青葱岁月。入学第一周的班会上,班主任周飞舟老师问班上的同学是否由第一志愿录取的社会学,结果寥寥无几。可见社会学在当时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可能现在也并非热门专业。彼时周老师还跟我们聊了不少系里的轶事,例如项飚在北京浙江村做调查等。

 

我们02级是比较幸运的。刚入学不久就遇上了20周年系庆,从而有机会接触大量名家讲座。除了系庆大会上聆听费老的发言之外,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边燕杰老师讲社会网络,李强老师讲社会分层。我们这批懵懂的大一新生就这样接受了社会学各领域顶尖学者劈头盖脸的熏染。

这样的日子过的很快——就像北京的秋天一样。之后,我们就进入了放羊的状态。除了日常的课程学习之外,慢慢开始读一些书。我高中是在奥数班,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书籍基本没有接触过,但是宿舍里傅春晖、沈旭、周楠他们高中都是文科生,读过很多书。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慢慢开始读一些。记得那时住在42楼,晚上宿舍熄灯后,大家都搬出板凳在走廊里看书。但是走廊里装的是声控节能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熄灭。于是,就会听到有节奏的鞋敲地板声或干咳声。除了宿舍走廊,看书最多的地方就是在系里图书馆了。我高中时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就常常泡在学校图书馆,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对系里的图书馆也有一种莫名的喜欢。系里的图书馆不大,甚至算不上图书馆,只算是图书室,但是藏书很丰富,而且还有各位师兄师姐的毕业论文。阅读他们的文章,成为我们很多人学习的不二法门。而我当时也暗下决心,自己的毕业论文一定要好好写,以后是要留在这里给师弟师妹们看的!

因为参加学校挑战杯的缘故,我选了杨善华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从而最终有幸成为杨门弟子之一。杨老师带学生是那种循循善诱、熏陶渐染式的。跟杨老师学的最多的就是和他一起去做调研。记得《家庭社会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杨老师和程为敏老师带着我们学生一起去北京老胡同做入户访谈。杨老师总是能够很快打开受访者的话匣子。事后他还询问我们的访谈感受,并指导我们访谈时除了要注意倾听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很多信息从踏入受访者家的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之后还参加过杨老师组织的几次田野调查,包括易县调查等。除了白天访谈外,每天晚上都会有访谈交流会。虽然有些是闲聊和八卦,但是关于社会学的直觉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建立起来的。

除了杨老师之外,班主任周飞舟老师对我的影响也很大。虽然周老师担任班主任采用的是放羊式的管理,但是他对学生的关心却是无微不至的。记得非典时期我曾因为骑车去秦皇岛差点被处分。周老师为此专门找我促膝长谈,跟我探讨何为大勇。事后,周老师还协助我制定了相关的读书计划,并慷慨资助。多年后,听到有朋友说起周飞舟老师在他的公开讲座中提到并赞赏我独自一人做调研的勇气时,真是羞愧难当。

在大四的时候,班上大多数同学参加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一个调研项目,由此获得了一大笔劳务费。除了班级聚餐和给系里图书馆捐赠了一套图书之外,还剩下不少班级经费。最后计划再组织一次班级毕业旅行,目的地是京西野三坡百里峡。记得一队人挤在绿皮火车上玩杀人游戏。列车穿过燕山腹地,每过一次山洞,就被裹挟的煤灰呛得不行。然而,滚滚的车轮声掩不过一车的欢笑,青春就这样随着煤灰一起飞扬。

 

图片

图为笔者(左一)2016年在四川南江进行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调研。

 

文字编辑:王迪
推送编辑:王天行、王朗宁

审核:王迪